讀懂一座城,從走進博物館開始。今年五一長假期間,潼南博物館成為市民、遊客的熱門打卡地之一。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場所,是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一道橋梁。近年來,隨著“博物館熱”持續升溫,過去“小眾冷門”的博物館一躍成為眾多遊客和市民的“網紅打卡地”,人氣火爆。
與演唱會、音樂節等其他文化活動相比,博物館實在“物美價廉”:選擇博物館作為出行地,既不受天氣影響,還能收獲知識,啟發孩子們的大腦思維,滿足大眾探索曆史的好奇心,在這裏,年輕人可以“穿越”時空,體驗曆史文化,獲得情感共鳴,成就一段完美的“多巴胺”旅行。同時,特色滿滿的文創產品成為年輕人到一座城市“打卡留念”的新方式……種種“利好”正在吸引越來越多的人“走進”並“走近”、最終“愛上”博物館。“博物館熱”的背後,不僅是中華民族日益增長的文化自信,更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開設研學課程、製作小程序、開展線上線下互動活動……豐富多樣的展示形式,不僅讓收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都“活”了起來,更是打破了“次元壁”,助力傳統文化火出圈。但隨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湧入博物館,“博物館熱”的背後也要進行“冷思考”。花樣繁多的體驗方式,其目標是感受曆史魅力,聆聽文明回聲。“噱頭”或許可以吸引大家走進博物館,但真正能打動人的,一定是對曆史文化感知、感悟、感動的那些瞬間。 與大博物館相比,潼南的博物館在體量和館藏數量上都望塵莫及,但潼南的博物館紮根在民眾中間,自有其價值所在。找準定位,找到突破口,放大特色,特別是不斷提升服務,“花式整活”,將自身優勢開發得淋漓盡致,自然能夠俘獲更多大眾的心,甚至能讓遠道而來的遊客感到不虛此行。 博物場館應立足於自身的藏品特色和當地曆史文化底蘊,一館一策,並整合成熟的技術,用數字技術、信息技術,提高文化的表現力、感染力和傳播力,設計製作讓觀眾看得懂的展覽,打通博物館與更多人群的壁壘。同時,打造高素質的青年人才隊伍,使策劃、布展、文創產品等更符合年輕人的喜好,持續擴大文物在網絡媒體平台中的傳播力,讓文物更好地“活”起來,不斷提升博物館在青年群體中的影響力,讓來自曆史深處的文化幸福感代代相傳,才能讓“博物館熱”在“升溫”的同時一直“保溫”。(全媒體記者 鄧瑜欣) 【責任編輯 鄭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