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碧波蕩漾的瓊江河流,到出門見景的城市公園,再到風景如畫的美麗鄉村……如今的潼南,所到之處皆風景,抬頭可見“天空藍”,放眼環顧“生態綠”,日益提升的生態環境質量,正實實在在地轉化為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心中有綠、肩上有責,手中有力、腳下有路。近年來,潼南區深學篤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毫不動搖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鮮明導向,一幅天藍地綠、山清水秀的新時代美麗潼南畫卷正徐徐展開。 堅持“黨建紅”引領“生態綠” 2024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也是全麵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時期。區生態環境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麵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認真落實市委六屆二次全會部署,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為總抓手和總牽引,全麵落實黨建統領三項重點任務,努力實現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進位爭先。 據統計,2023年,潼南區空氣優良天數為316天,居主城都市區第4;涪江水質類別為Ⅱ類,瓊江水質類別總體為Ⅲ類,達到考核目標要求,城區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聲環境保持穩定,各功能區環境噪聲均滿足功能要求,成功創建和複查19個市級“安靜居住小區”;全年未發生環境安全事故,轄區環境安全可控。 數據的背後,是一場黨建引領下的雙向奔赴。高質量黨建是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引領和重要保障。區生態環境局將黨章黨規、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麵從嚴治黨等學習內容納入中心組學習計劃,開展專題學習研討。同時安排專人進行管理,及時受理群眾反映的生態環境問題,2023年共受理群眾合理環境投訴780件,環境汙染糾紛投訴案件調查處理率、回複率均達到100%,實現了黨建與生態建設同頻共振,為潼南經濟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貢獻了生態環保力量。 

做活“水文章”釋放“水動力” “五一”期間,瓊江河碧波蕩漾,崇龕鎮陳摶故裏景區吸引大量遊客前來遊覽打卡。一艘艘快艇穿行於碧波江麵,歡聲笑語久久不散,偶爾可見飛鳥在水麵盤旋嬉戲。 日前,重慶市生態環境局公布2023年度重慶市美麗河湖優秀案例,瓊江潼南段成功入選。瓊江潼南段的美麗嬗變是潼南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見成效的生動實踐。 瓊江是川渝重要跨界河流之一,發源於四川省樂至縣,流經川渝兩地多個市縣區,最後從重慶市銅梁區彙入涪江。20世紀90年代,隨著水產養殖、畜禽養殖基地的興起,昔日清澈見底的瓊江遭到了汙染,漸漸形成黑臭水體。“不僅我們當地如此,位於四川境內的瓊江上遊也是這樣。”崇龕鎮兩河村黨支部書記呂祖貴說。 為了讓瓊江重回水清岸綠,潼南先後與遂寧、資陽、銅梁簽訂《共建川渝合作示範區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河長製領域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等20餘個合作協議,建立瓊江流域“省市、市區、鎮、村”四級聯席會議、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公益訴訟檢察工作協作等多項機製,聯動實施瓊江“一河一策”方案,變“分段治”為“全域治”、“分片治”為“整體治”。 如今,瓊江出境水質長期保持Ⅲ類,並通過市級示範河湖創建初步驗收;涪江出境水質於2018年提升為II類,並連續6年穩定保持Ⅱ類,2021年獲評重慶市美麗河湖。潼南正凝聚各方力量“管水”,與毗鄰地區四川省遂寧市、資陽市,銅梁區簽訂《跨界河流聯防聯控框架協議》《瓊江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聯防聯治協議》等協議內容,攜手推進涪江、瓊江跨界河流生態保護與治理,共建幸福河。 
建設“無廢城市”共享美好生活 城市間的競爭,不進則退。近年來,潼南持續深入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嚴格按照高質量推進全市域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無廢城市”共建要求,“無廢城市”建設工作取得了積極進展,正在全力助推美麗重慶建設。 “無廢城市”是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為引領,通過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續推進固體廢物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最大限度減少填埋量,將固體廢物環境影響降至最低的城市發展模式,也是一種先進的城市管理理念。 區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為了讓居民全麵了解“無廢城市”創建的意義和途徑,該局聯合區城市管理局、區商務委等部門,采用現場講解、文明勸導等方式,向群眾發放“無廢城市”倡議書、宣傳手冊等資料,同時答疑解惑,把城市發展的大命題與居民生活的小細節緊密地聯係到一起,加快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 通過持續開展重金屬和特定物質超標包裝袋專項治理、過度包裝和隨意包裝專項整治工作,目前,全區寄遞企業采購使用符合標準的包裝材料比例及寄遞企業規範包裝操作比例達98.0%,可循環快遞箱(盒)使用量累計19萬個,回收複用瓦楞紙箱24萬個。 同時,通過製定潼南區“無廢城市細胞”實施方案,明確建設要求和評價指標,成功創建10個潼南區“無廢城市細胞”,其中“無廢學校”5個、“無廢醫院”2個、“無廢機關”3個。 在“無廢城市”建設中,加快資源利用,促進循環發展是環境友好和諧的重要途徑之一。為此,區生態環境局督促再生資源企業建立回收台賬,對潼南城區96家再生資源企業、個體經營戶的可回收物回收量進行統計報表,回收廢塑料、廢紙、紡織物和廢舊金屬等共計7565.6噸。並且開創農村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新局麵,建成廚餘垃圾堆肥池243個,年產有機肥近千噸。案例被納入2023年全市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圖冊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十大典型案例。 藍圖已繪就,奮鬥正當時。接下來,區生態環境局將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深化汙染防治,扮靚綠水青山。同時圍繞“涪江奔騰”計劃,優化產業體係,把好項目招商“綠色關”,加快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厚植高質量發展綠色底色,為加快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提供強大綠色引擎。(全媒體記者 鄧瑜欣) 【責任編輯 鄭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