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是祖國的未來,是民族的希望,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嗬護和關愛。作為區人民法院刑事審判庭副庭長、一級法官、區人大代表,多年來,胡錦超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將專業法律知識與法治精神帶進校園,為未成年人健康成長撐起一片司法藍天。 “成年人正處於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階段,同成年人相比辨別能力、自我控製能力較差,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響而使行為失範。”胡錦超說,青少年開展及時有效的法治教育既關乎青少年個人的順利成長,也關乎國家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 為此,胡錦超深入我區各中小學校,常態化開展“小公民法律課堂進校園”“法院開放日”等係列普法宣傳活動,將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維護青少年合法權益作為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 據統計,2023年,胡錦超為我區20餘所中學,2萬餘名中學生講授“預防犯罪、自我保護”的法律知識。同時,去年11月,胡錦超還組建了以女法官為主要成員的講師團,前往15所小學,為六千餘名小學女童講授“預防性侵犯罪”的法律知識,進一步推動中小學校未成年人保護和犯罪預防工作的發展。 胡錦超告訴記者,對青少年開展法治教育的意義十分重大,從事了多年的審判工作和未成年人普法宣傳活動讓他意識到,目前在義務教育階段,雖然各所學校都設置了《道德與法治》這類的課程,也開展了相應的法治教育,但還存在相關內容淺顯,專業化程度不高,教學過程缺乏趣味性、互動性和實踐性等情況,因此部分學校依然長期存在青少年結夥盜竊、校園欺淩、打架鬥毆等現象。 發現問題是解決問題的前提,解決問題是推動發展的關鍵。針對在審判工作和普法活動中發現的問題,他建議要高度重視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將法治教育課程納入重要的教學任務,配備專業、充足的師資力量,開發優質的課程,安排必要的課時,並通過適當的考核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 “目前,許多學校法治教育課程依然以說教式、灌輸式教育為主,缺乏趣味性、互動性和思考性。”因此,他建議學校開展形式豐富的法治教育活動,如安排專家講座、觀看法治電影、組織學生前往法治教育基地、公檢法等司法機關實地研學等方式,讓法治教育更加生動有趣、貼近實際、富有成效,以青少年能夠接受、願意接受的方式開展教育,讓青少年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學習到有用的法律知識。 胡錦超告訴記者,他在調研中發現許多老師對於一些比較調皮的困境青少年找不到有效的教學方式,因此便認為沒有必要對其進行法治教育。但該類困境青少年尤其需要學校和社會的幫助,如果任由其隨波逐流、自生自滅,則會成為整個社會平安穩定的潛在隱患。 “因材施教是確有必要的。對於這類不服從管教、有苗頭性問題的困境青少年,我認為更是應當適當地將教育資源和力量向他們傾斜。要分析每一名困境青少年的成因,聯合當地村社、婦聯以及公、檢、法等未成年人保護成員單位共同對困境青少年開展教育、幫扶,通過法治教育將困境青少年拉回正常的人生軌跡,才能避免他們不經意間走上犯罪道路以及走向社會的對立麵。” 胡錦超說。 “作為一名區人大代表,也是一名法官,我一直都關注著青少年普法教育工作。我將把履職和本職結合起來,讓自己的建議更專業、更到位。同時,我也將在司法服務中,進一步加強對青少年的法治教育,大力開展送法進校園活動,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成長環境,讓法律的陽光普照校園,嗬護青少年健康成長。” 胡錦超表示。(全媒體記者 鄧瑜欣 唐苠涵) 【責任編輯 鄭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