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城區道路上的十字路口,汽車都在排隊等紅燈,駕駛者們或許在不經意間就能看到幾輛“老頭樂”無視紅燈穿過車流揚長而去。 微型低速電動三輪車和四輪車,俗稱“老頭樂”或老年代步車。雖然外觀像機動車,但它屬於電動車,而且駕駛人不需要考取駕照,也不用掛牌就可以直接上路。老年代步車為什麼突然多了起來?為什麼老年代步車如此受歡迎?老年代步車的背後有著怎樣的安全隱憂?連日來,記者對此進行了走訪調查。 中老年人:出行方便遮風擋雨 在城區,每天早上8點多都是上班、上學高峰期。甘泉西路近朝陽小學的十字路口附近穿梭著不少老年代步車,有三輪的,也有四輪的;有敞篷的,也有封閉的。駕駛這些代步車的大多是中老年人,他們有不少是送孫子孫女上學的。 “我的孫子放學都由我接送,走路的話從家裏到學校要20來分鍾,有時候怕時間上來不及,有個電三輪就方便多了,幾分鍾能到,不怕堵車,還能遮風擋雨。”67歲的曹大爺駕駛的是一輛電動三輪車,前後兩排,前麵坐大人,後麵坐兩個小孩沒問題。他說,三輪車比汽車便宜多了,既不用考駕照和上牌照,也不用燒汽油和買保險,接送娃兒和日常出行都能滿足。 在隆鑫·中央大街上班的褚女士也是一位老年代步車的車主。“同事們都說我的車挺好,不用上牌,停車也方便。”褚女士說,雖然方便,但是最擔心的還是安全問題,大家都說這車沒有安全保障,萬一出點事就麻煩了。不過她最終還是在方便和安全之間選擇了方便,現在已經習慣上班開車代步。 銷售商家:上手容易銷量不錯 記者在夏露街和建設路的多家老年代步車銷售點了解到,老年代步車充滿電能跑100多公裏,時速20至25公裏,三輪的售價在5000-8000元不等,四輪的售價在1—3萬元左右。價格是根據電池容量來決定的,電池容量大價格高,跑的路程遠;相反電池容量小,價格低,跑的路程也短。 “近幾年能遮風擋雨的四輪電動車賣得好一些,購買人群主要為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夏露街一位老年代步車經銷商表示,這種電動車操作簡單,容易上手,半個小時就能學會了上路。 記者了解到,目前在售的老年代步車牌子較多,有較為知名的電動車品牌,如雅迪、愛瑪、小牛、雷丁等,也有幾乎沒聽說過的雜牌車。“之前1個月銷量好的情況下,能賣到20輛左右,但現在政策上對老年代步車有一些限製,銷量有所下滑。”該經銷商說。 交警部門:事故多發安全堪憂 “無牌照、無保險,駕駛人無駕駛證,且交通安全意識極其淡薄,亂停亂放、車輛亂調頭、逆向行駛現象十分普遍,導致老年代步車傷亡交通事故比例年年攀升,已然成為新興的‘馬路殺手’。”交警支隊相關負責人說。 從曆年的事故分析研判,老年代步車違法載人、醉酒駕駛、無牌無證、逆行、闖信號燈等違法情況非常突出,有些駕駛人甚至不知道什麼是交通信號燈。除此之外,部分車主使用篷布、料布、廣告宣傳橫幅搭建防雨篷,嚴重影響後方行人、駕駛人視線,發生灑落、碰撞的交通事故。 “老年代步車載人、載貨現象嚴重,極易造成群死群傷的惡性交通事故。”該負責人說,有的車主把老年代步車當“貨車”使用,發生事故後,車輛無保險,極易發生棄車逃逸或無力承擔賠償、醫療費用,造成交通事故雙方當事人矛盾加劇,給事故受害者造成嚴重的人身財產損失。 部門回音:上下聯動齊抓共管 如何管控老年代步車上路一直是讓交警頭疼的問題。長期以來,我區老年代步車整治工作隻是通過交警路麵查扣違法車輛進行管理,而其源頭生產、銷售、改裝等環節沒有得到有效控製。“由於老年代步車數量太多,源頭管理難度太大,因此我們現在隻能根據自身職能,要求老年代步車駕駛員遵守交通秩序。”一位正在執勤的交警說。 “現在無論是從國家還是地方法規中,對老年代步車的管理都存在‘空白’,單靠交警一家之力進行治理,難以達到預期效果。”交警認為,老年代步車上路引發的交通安全問題由來已久,久禁不絕,涉及多職能部門,多利益群體,需要政府主導,各部門齊抓共管,綜合采取源頭管控、路麵整治、宣傳引導等措施進行治理。 “老年代步車整治不能隻靠一個部門單打獨鬥,須依靠各部門齊抓共管。”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區公安局聯合交通、市場監管及鎮街,在信息共享、聯合執法、源頭治理等方麵,建立起一套銜接緊密、運轉高效的協同機製,形成最大整治合力,一方麵,加強對老年代步車銷售店、維修店、改裝店的日常監管,做好銷售環節的宣傳教育和老年代步車登記上牌工作,預防和減少道路交通事故的發生。另一方麵,加大老年代步車交通違法查處力度,組建3個由區公安局、區交通局、區城市管理局、城區街道等執法力量構成的突出交通違法行為專項整治組,對老年代步車違法行為進行集中整治,努力形成長久治理效果。(全媒體記者 鮑廣) 【責任編輯 鄭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