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南網訊(全媒體記者 羅列 張峻豪 吳鑫袁)一片丹心育桃李,三尺講台寫春秋。青石小學教師石誌國家庭,祖孫三代情係教壇,將教育事業作為自己畢生的追求,一家人雖然教學科目不同,教學方式不同,但三代人的教學信念始終如一,他們用愛與堅守,詮釋“人民教師”的深刻含義。 1977年,石誌國的父親石幼長從師校畢業後就來到龍形鎮民主小學任教,從代課老師到班主任、教導主任再到校長,石幼長在民主小學整整度過了40年時光直到退休。 
石誌國教孩子們書法。 “當時的教學條件不好,桌子、板凳、宿舍床等非常老舊,經常出現破損的情況。”石誌國回憶說,小時候去學校找父親,經常看到父親拿著錘子、釘子對它們進行修補,在他的記憶裏,父親更像一個維修工。 當時學校有初三住校生,學校住房緊張。為了讓更多的孩子能夠住校,減少往返學校和家的時間,石幼長選擇把自己的寢室貢獻出來,自己回老家住。當時路不好加之路程又遠,在石誌國的印象裏,每天早上五點半鬧鍾一響,父親石幼長就準時起床步行到學校放廣播,每天晚上都要等到學生熟睡之後再步行回家,經常回到家已是深夜12點,多年如一日。 
石誌國教孩子們書法。 父親作為造福桑梓的家庭領航者,他的實際行動都被兒子石誌國看在眼裏,教書育人在這個家庭不僅是一種職業的傳承,更是家風所在。在父親的影響下,石誌國也選擇了進入師校學習,1998年,石誌國畢業後來到民主小學任班主任教孩子們語文。 “這個班的娃兒就靠你了。”當班主任的第一天,石幼長對石誌國說。 就是這簡單的一句話,讓石誌國感到重擔在肩。從那時起,把學生管理好,不讓一人掉隊成為了石誌國的目標,於是,他時刻以一個優秀教師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不斷提高教學技能,出色地完成了教學任務。除了紮實的基本功,他更像“父親”一樣走進孩子的心中,與他們交流談心,關愛學生的成長。 
石鵬毅教孩子們數學。 石誌國的妻子周紅梅於1999年進入民主小學任教,兩夫妻經常探討教學經驗,相互補充,共同提高教學質量。 時光荏苒,在輾轉民主小學、檬子小學後,石誌國目前在青石小學擔任黨支部副書記,他先後被評為管理先進個人、學科教學先進個人,榮獲重慶市藝術展演校長風采一等獎等各種獎項二十餘項,也被聘為了語言文字保護工程專家、重慶師範大學基礎教育優質師資進課堂專家。妻子周紅梅作為區級骨幹教師,無論是日常的教研活動,還是“鄉約名師、送教下鄉”優質課展示,都受到同仁的一致好評。 受長輩影響和家庭熏陶,石誌國的兒子石鵬毅高中畢業後就果斷選擇了重慶師範大學的定向師範生,畢業回潼後,石鵬毅參加了區裏的教師考試,他的成績位列小組第二。 
石鵬毅教孩子們數學。 這個成績可以選擇教學設施更好、離城更近的學校,他卻果斷選擇了檬子小學任教。他告訴記者,檬子小學是父親曾經工作過的地方,又是他的老家,考慮到那邊缺少英語老師,為了支持老家的教育事業,檬子小學是他最好的選擇。 “這個班的娃兒就靠你了。”在檬子小學擔任班主任的第一天,石誌國將石幼長當初送給自己的話也送給了兒子石鵬毅,並囑咐他要繼承長輩們的奉獻精神,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出更多優秀的孩子們。 一家三代,愛崗敬業、互敬互愛,其樂融融,他們用“接力棒”的方式表達了對教育事業的熱愛,詮釋著教育工作者的情懷,傳遞著教育世家的優良家風。 【責任編輯 鄭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