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都說“血濃於水”,但現實生活中有一些人,他們雖然沒有血緣關係,但感情勝似親人。在小渡鎮雙壩村就有這樣一位女性,30年如一日照顧鄰居,用實際行動詮釋了“遠親不如近鄰”這句俗語。她的名字叫榮群,她的善舉贏得了鄉鄰的交口稱讚。近日,記者一行來到小渡鎮雙壩村,采訪了這個被村民們稱為“最美鄰居”的人。 “隻要我有口吃的,就不會讓他們餓著。” “小利,昨晚上的骨頭湯還有點,中午我們再炒個白菜,今年地裏的白菜長得還挺好。”采訪當天,記者見到榮群的時候已臨近中午,隻見她麻利地從地裏將成熟的白菜摘回來,在路過隔壁陳小利家的時候,專程將手裏的白菜留下了幾棵。 隨後,榮群進到自家廚房,開始忙碌起來,洗菜、切菜、切肉、做飯……不消一會兒就端出了一菜一湯和香噴噴的大米飯。 “來,小利,我推你,我們到外麵去吃,外麵空氣好些。”在榮群給陳小利小女兒蘇萍盛好午飯後,順手將鄰居陳小利推了出來。 兩人對坐在門前的木凳上,吃著熱氣騰騰的飯菜,開心的聊著家常,這樣的場景,當地村民每天都可以看到。 麵對記者的到訪,榮群講述了30年來她與陳小利家的點滴往事。現年60歲的榮群比陳小利大4歲,雖然兩人年齡相仿,但按宗族輩分,自己老伴蘇培明喊陳小利的丈夫蘇培華三哥,兩人為堂兄弟關係,所以她叫陳小利為三嫂,兩家關係一直很好。 陳小利年輕時候下地幹活摔了一跤,沒有及時治療,導致下肢癱瘓,現在隻能靠一張輪椅實現行動。雪上加霜的是,陳小利先後生下兩個女兒,她們都患有先天殘疾,無法自由活動。陳小利丈夫蘇培華為了生計,無暇照看老婆孩子,作為鄰居的榮群一家心生同情,便經常上門幫襯。 三年前,蘇培華身患肺癌去世,彌留之際他拉著蘇培明的手囑托道:“培明,我快不行了,我走後辛苦你們幫我照顧一下老婆孩子。” 麵對蘇培華臨終前的囑托,蘇培明與榮群夫妻倆含淚回應道:“三哥,你放心,隻要我有口吃的,就不會讓他們餓著。” 從此寒來暑往,無論刮風下雨,隻要陳小利一家有什麼需求,榮群都會第一時間出現,有時家裏麵有了什麼好吃的,也會和陳小利一家進行分享。久而久之,陳小利早已將榮群當成了依靠。 “隻要吃得消,就會一直把她們照顧好。” 為了照顧陳小利一家,榮群從2000年初回到老家後,就再也沒有出過遠門。榮群唯一的女兒結婚到了銅梁,在城裏買了房子,想接她到城裏居住,順便幫忙照看小孩,但被榮群回絕了。 說起方便照顧,榮群笑著說:“還是國家的政策好哦!”接著,她告訴記者,早些年村裏道路不通,對於行動不便的鄰居一家來說最惱火。“那時候,小利一家基本上出不到門,都是我們上街的時候幫她們帶東西回來,有時候遺忘了還得再跑個來回。” 現在村裏將道路硬化到了榮群和陳小利家門口。每天空閑的時候,榮群都會帶著陳小利到處轉轉,兩個人有說有笑的聊著天,也間接的讓陳小利開朗起來。 “多虧了這幾十年來,榮群一家人的照顧,不然我們這一家都不知道生活過成什麼樣子。”陳小利不住地對自己的好鄰居榮群說著感謝的話。 有了榮群的榜樣,她的女兒蘇情在逢年過節回家時,也會給陳小利的小女兒蘇萍帶上新衣服和禮物。 “做一件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直做好事”“了不起!榮群一家人不圖名不圖利照顧鄰居30年,就算是親兄妹也未必能做得到……”村民對榮群30年來的義舉讚不絕口。 對於大家的稱讚,榮群說:“剛開始是出於同情,後來幫著幫著就成了習慣。我們是鄰居,能幫多少是多少,隻要身體吃得消,就會一直把她們母女照顧好。” 從青絲到白發,跨越了30個春夏秋冬。榮群的愛心善舉,如陽光般溫暖著身邊的每一個人,向社會傳遞著滿滿的正能量。(全媒體記者 馬艾 羅昌澤) 【責任編輯 鄭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