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12月13日是第十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今年的主題是“勿忘國恥圓夢中國”。86 年前的今天,南京大屠殺慘案震驚中外,硝煙雖已遠去,國恥民殤不應忘記。在國家公祭日來臨之際,我區社會各界紛紛舉行主題紀念日係列活動,銘記曆史、守望和平、開創未來。 主題班會點燃愛國熱情 銘記曆史,祈願和平,是一種曆史責任,也是一種前行力量。12月12日,青石小學開展“紀念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活動,教育引導少先隊員銘記曆史,緬懷死難同胞,傳承紅色基因,厚植愛國主義情懷。 “同學們知道南京大屠殺嗎?” “國家公祭日是多久?” “同學們,你們知道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的人數嗎?” “30萬!” …… 主題班會上,老師從國家公祭日設立的意義、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戰爭中所犯下的滔天罪行、中國軍民奮力抗擊侵略並取得偉大勝利以及戰爭後的反思等方麵,拋出一個個問題,孩子們舉起稚嫩的右手,爭先恐後地回答著。 一個個記載著過去痛心印記的故事,一張張慘絕人寰的照片,一則則沉重的視頻,一連串觸目驚心的數據……引領著同學們回顧了那場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在青石小學五年級一班的教室裏,班主任老師利用多媒體設備中內容豐富的課件,教育孩子們認識戰爭的殘酷以及公祭日設立的意義,了解民族心靈深處難以消弭的傷疤。多種真實圖片和視頻的展示,讓同學們感慨萬千。 “今天老師帶領我們重溫了南京大屠殺的曆史,讓我深刻地體會到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所以在今後的學習中,我要繼承革命先輩的遺誌,奮發圖強,立誌成才,長大之後報效祖國。”青石小學學生張煜鬆告訴記者。 隨後,師生們來到楊闇公烈士陵園,在講解員的引導下,聆聽著楊闇公烈士的英勇革命史,瞻仰著那一幅幅刻畫生動的浮雕,深刻體會到了革命先烈不畏艱難、不怕犧牲、不懈奮鬥的革命精神和為共產主義奮鬥終身的堅定信念。 “我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好好學習,好好鍛煉……”一草一木一忠魂,一山一石一豐碑。在闇公烈士塑像前,全體師生,在莊嚴肅穆的氣氛中,通過敬獻花籃、靜思默哀、重溫入隊誓詞等方式,緬懷先烈遺誌,重溫先烈們的英勇事跡,追憶崢嶸歲月,感受偉大的革命精神。 “12月13日是國家公祭日,我們開展主題班會、帶孩子們來到闇公陵園,主要是為了讓孩子們緬懷先烈,走進曆史,了解曆史,銘記曆史,更要勿忘國恥、以史為鑒。”青石小學校教導處副主任陳娟霞表示。 “昭昭前事,惕惕後人”,曆史承載著過去,警示著未來,此次活動讓學生們明白了國家公祭日設立的意義,增強了同學們愛黨、愛國的意識,激勵孩子們銘記曆史,不忘使命,奮勇前行,創造中華民族新的輝煌! 公祭活動追憶革命先烈 在國家公祭日來臨之際,桂林街道龍潭社區組織轄區中小學生開展“勿忘國恥緬懷革命先輩傳承紅色基因”活動,持續加強對轄區中小學生的思想引領,教育引導學生銘記曆史、勿忘國恥,追憶革命先烈,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 “這是曆史上屈辱的一天,這是讓我們中國人心痛的日子,這是一段永遠無法讓中國人忘卻的國恥。” “國家公祭,既是對自己死難同胞靈魂的安撫,也是對那些侵略者的警示,更是告誡我們的國民,保持清醒狀態,不要有片刻的忘卻與麻木,絕不能忘卻曆史、忘卻苦難。” “同學們,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我們隻有從小了解國家的曆史,長大才能真正擔負起保家衛國的重任。” …… 在楊尚昆舊居,社區工作人員為同學們詳細講解了國家公祭日的曆史和革命先輩的生平事跡,帶領他們一起重溫那段苦難屈辱的曆史,深切緬懷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以及革命先輩艱苦卓絕的戰鬥曆程,讓同學們明白國家公祭日設立的重要目的和意義,明白“落後就要挨打,國強才能民安”的道理。 瞻仰著那一幅幅刻畫生動的浮雕,也讓同學們深刻體會到了革命先烈不畏艱難、不怕犧牲、不懈奮鬥的革命精神和為共產主義奮鬥終身的堅定信念,愛國之情也在同學們的心中得到了升華。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舉行國家公祭日的悼念活動,喚醒的不僅僅是那段屈辱的曆史,更要喚醒廣大中小學生應當肩負的民族擔當、曆史擔當。同學們紛紛表示,要牢記曆史、牢記肩負的使命與責任,堅定理想信念,爭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鬥的時代新人,為曆史譜寫新的輝煌、為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的實現貢獻新的力量。 國家公祭,更需國人銘記。通過此次活動,不僅讓桂林街道部分中小學生回顧了沉重的曆史、接受了一次生動形象的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更鼓舞著他們努力為國家的強大踔厲奮發,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勇毅前行。(全媒體記者張峻豪 徐利 陳俊霖) 不忘曆史珍視和平砥礪前行 “一九三七,禍從天降,一二一三,古城淪喪。”86年前的南京大屠殺慘案,是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戰爭期間犯下的極具代表性的戰爭罪行,是中華民族的深重災難,也是全人類的慘痛悲劇。無論過去多少年,這段慘痛的曆史記憶都不應忘記。 悲痛會隨時間久遠而湮沒,但曆史的啟示不會。中國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一本抗爭史。翻開中小學生的曆史課本,1840年鴉片戰爭、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1931年九一八事變……曆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和營養劑,中華民族從未忘記戰爭帶來的痛苦,也從未逃避曆史。以史為鑒知興替,以史正人明得失,以史化風濁清揚。昭昭前事,惕惕後人,學習曆史、研究曆史,在曆史中感悟時代的力量、感悟真理的力量,不斷在磨難中成長、從磨難中奮起。 一次莊嚴的紀念,是一次記憶的喚醒,是一次動力的激發。國旗再次為遇難同胞而半垂,全城汽車停車鳴笛,行人就地默哀祭奠,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裏,國家和人民以最高的禮儀祭奠哀悼同胞,昭示的是勇毅前行的奮發之誌。悲傷不是悼念的全部意義,生生不息才是緬懷的最終目的。 為死難者舉行公祭儀式,不是要延續仇恨,而是要喚起每一個善良的人對和平的向往和堅守。我們應該確信每個民族、每個國家的前途命運都是高度關聯的,正所謂“吾輩當自強,方使國不受他人之侮”。傳承家國情懷,進而凝聚民族複興的偉大力量,隻有國家強大起來,永久和平才會成為愈發切近的希望。(鄧瑜欣) 【責任編輯 鄭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