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結束的年度體檢中,8歲男孩丁丁(化名)測出BMI25.9kg/㎡,超出了正常標準,他還被查出有3顆齲齒,其中一顆需要根管治療。平日裏,丁丁酷愛甜食,雖然丁丁媽媽有意控製,還約定了“糖果日”,但孩子常常仗著爺爺奶奶的寵愛,一口氣吃下許多蛋糕和巧克力。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居民尤其是兒童青少年人群超重肥胖患病率增長較快,成為嚴重危害居民健康的公共衛生問題。兒童青少年肥胖與高糖飲食密切相關,糖的過量攝入是導致肥胖、糖尿病等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幫助孩子控糖、減糖,是健康飲食的重要部分。 在近期舉辦的健康食物與城市發展研討會上,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兒童青少年慢性病防控科主任熊靜帆分享了深圳含糖飲料銷售帶來的健康警示。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在“溫暖一平方”直播間對她進行了專訪。 “糖泛濫”現象已成為影響兒童青少年健康的元凶之一。《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指出,7歲及以上年齡兒童和成人每人每天添加糖攝入量最好小於25克,最高不超過50克。 其中,添加糖(或稱“遊離糖”)是指人工加入食品中的糖類,包括單糖和雙糖,不包括天然水果中的糖和主食中的天然碳水化合物。常見的添加糖有蔗糖、果糖、葡萄糖等。小小一塊甜品,含糖量或許已超出健康標準。 “糖是純能量食物(幾乎不含其他營養物質——記者注),過量攝入添加糖,容易導致肥胖。”熊靜帆表示,兒童肥胖的危害不容小覷,它是一種慢性代謝性疾病,也是如高血壓、糖尿病、脂代謝異常、高尿酸血症等慢病發生的高危因素。世衛組織報告指出,大約1/3的肥胖兒童和2/3的肥胖青少年最終會發展為肥胖成人。“相較於正常體重者,肥胖兒童青少年罹患慢性病的風險更高,因為他們多數器官發育還未完全,相較於成年後發病的個體,其病情更嚴重。” 肥胖是導致兒童發生Ⅱ型糖尿病的高危因素。熊靜帆指出,研究顯示,肥胖兒童成年後發生Ⅱ型糖尿病的風險是正常體重兒童的2.7倍,兒童期至成人期持續肥胖的人群發生Ⅱ型糖尿病的風險是體重持續正常人群的4.3倍。 除了肥胖,糖攝入過量還會造成兒童青少年諸多健康問題。例如,高糖會造成維生素、礦物質缺失,引發骨質疏鬆,增加青少年骨折的風險;甜食中的糖類物質會黏附在牙齒上,不及時清除易形成牙菌斑,導致齲齒發生;糖在體內的代謝需要消耗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容易導致孩子維生素缺乏、缺鈣、缺鉀……“糖過量毀全身”。 高一男孩劉暢(化名)最喜歡在打完籃球後來一瓶冰鎮可樂,“無糖飲料沒有含糖的喝起來爽”。劉暢掐指一算,今年暑假,自己平均每周喝5瓶。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科學研究報告(2021)》中披露,兒童青少年含糖乳飲料和含糖飲料消費率分別在30%和25%以上,消費率遠超成人,兒童青少年已經成為含糖飲料最大的消費群體。大量添加精製糖的含糖飲料被多國認定為造成兒童肥胖的重要原因。 為孩子營造低糖、健康的食物環境刻不容緩。於2021年1月1日正式實施的《深圳經濟特區健康條例》,其中規定碳酸飲料的銷售者應當在貨架或櫃台上設置符合標準的健康損害提示標識,分為兒童青少年不喝或少喝含糖飲料標識、每日添加糖攝入限量標識、長期過量攝入添加糖健康提示標識三類。一項涵蓋了7396名兒童青少年消費者的健康提示標識設置抽樣調查顯示,看到過提示標識的兒童青少年,更多會選擇放棄購買或選購低糖/無糖飲料。 今年8月,上海市疾控中心也製定了《含糖飲料健康提示標識試點應用及效果評估實施方案》,在全市159家試點商超及便利店開展含糖飲料調研試驗,通過懸掛具有警示作用的“紅橙綠”含糖飲料標識提醒消費者適當購買含糖飲料。紅色標識上寫著“過多攝入添加糖可增加齲齒或超重風險,不喝或少喝含糖飲料”。橙色標識提醒消費者“每日添加糖<25克”。綠色標識則提醒消費者“會看標簽”,並列出一張營養成分表,幫助人們更好地了解含糖飲料對健康的影響。< p=""> 家庭食物環境也是影響兒童青少年健康的重要一環。熊靜帆表示,有的家長缺乏科學食養知識,認為貴的就是好的,孩子喜歡吃的就是好的,在食物采購上也比較容易受廣告的影響。 “部分家長還以含糖飲料、糕點糖果等作為獎勵,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孩子們偏好高糖食物,不愛喝白開水,不喜歡吃全穀物、粗雜糧和低油鹽糖烹飪的食物等。”熊靜帆說。 “家長可以先行示範,帶頭不吃高糖食物。”熊靜帆認為,家長一方麵應主動學習營養健康知識、提升營養素養;另一方麵也需要為孩子提供學習、體驗和實踐的機會,營造家庭健康氛圍。如家長較少讓孩子們參與食物采購和製作,則不利於培養孩子良好的飲食行為習慣。 中國營養學會於2022年發布的《中國學齡兒童膳食指南(2022)》提出,學齡兒童應天天喝奶,足量飲水,不喝含糖飲料,禁止飲酒。在學校層麵,熊靜帆建議將營養健康知識技能融入“五育並舉”之中,采取課堂教育、勞動教育、同伴教育等多種方式,提升學生營養素養水平。 “社會應該為孩子們提供更好的健康成長環境,比如限製高糖食物的商業廣告,豐富健康食物供給。”熊靜帆認為,學校、家庭和社會有責任和義務為兒童青少年提供方便可及的健康食物和運動支持性環境,幫助他們養成健康行為習慣。(薑蕾) 【采編 鄭強】原標題:營造健康飲食環境 幫孩子遠離“甜蜜陷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