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伴隨一場秋雨,一顆顆小檸檬曆經了34℃的晴爽與24℃的秋涼正悄然成熟。 沿著山路來到柏梓鎮萬畝檸檬基地,目之所及皆是綠油油的檸檬樹,漫步其間,鼻間縈繞皆是陣陣檸檬香,一個個青翠欲滴的檸檬綴滿枝頭,工人們有說有笑地穿梭於樹叢間,豐收之景盡顯盈盈果筐中。 產業振興“酸果子”走出幸福路 天剛蒙蒙亮,村民朱大勇已在檸檬園裏摘果子,一雙手套、一把剪子、一套行雲流水的摘果動作,眨眼功夫,腳邊的籮筐就已裝滿圓溜溜、金澄澄的檸檬果。 “這種果子還不夠飽滿,還達不到標準,還不能摘。摘的時候要小心,不能把果把都摘下來,那樣會傷樹。”種植園裏,朱大勇不時給記者講解采摘時的注意事項。 
“爸爸,檸檬摘完了嗎?需要我回來幫忙不?”“還早著呢,今年雨水多,收成好,檸檬品質也好,不愁賣喲。”……朱大勇跟在外地讀大學的女兒朱雪通完電話,就又騎上了路邊裝滿檸檬的三輪車,緊鑼密鼓地運到商販處。 作為土生土長的潼南人,朱大勇對家鄉這片土地有著深厚的感情,先後從事過餐飲、服務等行業的他深思熟慮後將目光鎖定在了農業生產上,“檸檬需要偏酸性的土壤和便利的灌溉,這正好是潼南所獨有的。我們的檸檬果大汁多皮薄,每畝大概可以收4000斤檸檬,銷路很好。” 像朱大勇這樣的種植戶在潼南有340餘家,全區檸檬種植麵積達到32萬畝,年產檸檬鮮果28萬噸,占全市檸檬總麵積的84%。金燦燦的檸檬果,不僅讓種植戶獲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也讓附近的居民不用出遠門,就能在家門口就近務工掙錢。 “可以在這裏學到農業技術,離家比較近,照顧父母方便,家門口就能就近掙錢。”在基地裏務工的村民陳鳳告訴我們,她過來幫忙采摘檸檬,一天能掙得100多元,收入還可以。 
產業興、百姓富。近年來,潼南依托北緯30°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成為重慶百億級檸檬產業集群的核心區,形成了以檸檬種植、銷售、加工、農業觀光等為一體的產業鏈條,酸酸的小檸檬沿路出村、香飄四海,不僅遠銷30多個國家和地區,還帶動當地5萬群眾脫貧增收,成為帶動群眾致富增收的“大產業”。據了解,今年檸檬總產量將達到35萬噸,綜合產值75億元,果農人均增收6000多元。 
科技賦能“酸果子”做出大文章 除了鮮銷外,采摘下來的檸檬被源源不斷地送往深加工企業。生產車間已經開足馬力,一條條水果洗選生產線正在飛速運轉,一顆顆鮮檸檬通過自動清洗、篩選後被分類打包裝箱,一件件檸檬產品不斷成型,等待運往全國各地。 
“這段時間是檸檬豐產期,我們每天有近200噸檸檬進廠加工,70%鮮果加工後銷往世界各地,30%加工成檸檬汁、檸檬精油等食品,不斷提升檸檬附加值。”企業負責人給記者介紹道,“檸檬汁不僅極具味蕾體驗,也具有諸多保健價值,在國外,檸檬市場巨大,而國內還是一片未開發的藍海。公司以此為契機,開發檸檬即食片、精油、酵素等產品附加值提升6-20倍,為檸檬產業發展插上智慧的“翅膀”,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效益提升。” 
檸檬產業高速發展離不開科技力量的加持。據悉,潼南與西南大學、南昌大學、重慶市農科院等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彙集了潼南檸檬研究院、博士後科研工作站、檸檬工程技術中心、檸檬科技小院等20餘個研發平台,聚焦檸檬育種、病蟲害防治、精深加工等10多項關鍵核心技術聯合攻關,自主研發檸檬精深加工技術350餘項,擁有國家發明專利30項,推動檸檬產業發展“含新量”不斷提升。 
“作為重慶市現代農業化排頭兵,我們堅持用大數據智能化為現代農業賦能,在檸檬種植、管理、深加工中充分運用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科技手段,強化從種業源頭到精深加工末端的全產業鏈科技支撐體係建設,積極推進以潼南檸檬品牌體係建設,全力讓農戶種出好果,讓企業產出好產品,讓產業更上一層樓。”區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表示。 (全媒體記者 鄧越月 王浪) 【責任編輯 鄭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