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也門航空公司一架客機搭載大約270人,從薩那國際機場起飛,前往沙特阿拉伯紅海海濱城市吉達。這是7年來首次有商業航班從也門胡塞反政府武裝控製的首都飛往沙特。圖為乘客在薩那國際機場候機。新華社/路透 近日,阿拉伯投資保證和出口信貸機構發布《2023年阿拉伯國家第38次年度投資環境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2022年進入阿拉伯國家的直接外來投資項目數量增長74%,達到1617個項目,投資金額增長358%,達到2000億美元。預計2023年,這種趨勢將繼續。 投資吸引力增強 阿拉伯投資保證和出口信貸機構發布的《報告》援引FDI Markets數據庫的數據顯示,與2022年同期相比,2023年第一季度進入該區域的外來項目數量增長28%,投資金額增長70%,達到740億美元。 據《阿拉伯商業》周刊報道,《報告》顯示,去年阿聯酋吸引了923個外國直接投資項目,在阿拉伯國家中位居第一。從行業來看,可再生能源行業在投資支出中排名第一,占總額的60%;軟件行業在項目數量上領先,占總數的23.4%。《報告》指出,2022年,阿拉伯國家間投資繼續保持增長態勢,投資項目數量增長84%,達到245個,投資額增長623%,達到456億美元。 今年5月,在阿聯酋國際投資大會上,英國“投資監測”公司發布題為《2022年中東和非洲地區綠地投資》的報告說,2022年全球各地區的外商直接投資都呈上升趨勢。與疫情前相比,中東和非洲地區成為全球吸引外商直接投資增速最快的地區,中東地區的外商直接投資幾乎翻倍,非洲地區則增長了1/3。該報告指出,去年有超過100個國家和地區在中東投資。阿聯酋、沙特阿拉伯、南非、埃及和卡塔爾是地區吸引外資最多的5個國家。 “我們看到中東正成為各行業公司和商業投資者尋求增長機會的主要目的地。”安可谘詢中東區總裁馬默恩·斯貝赫長期關注中東地區經濟動態。他表示,近年來,中東地區持續向外國投資者展示開放姿態,投資環境總體趨勢向好。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外交政策研究所研究員李偉建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過去,阿拉伯國家之間也有局部合作,但規模不大;現在,阿拉伯國家間合作出現整體性變化,特別引人關注。 複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副教授、中東研究中心副主任張楚楚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當前,阿拉伯國家吸引外資有兩個特點:一是全球南方國家的投資占比日益升高;二是吸引直接外來投資的領域更加多元,除了傳統的能源與基礎設施領域,新能源、大數據、人工智能、人造衛星等領域成為近年來新的投資熱門領域。 蘊含巨大發展潛力 “投資吸引力是一個地區、國家政治安全環境和經濟發展環境的‘晴雨表’。”李偉建認為,阿拉伯國家吸引外資源於內外環境的改善:從外部環境看,美國對地區的影響力和主導作用下降,阿拉伯國家戰略自主性提升;從內部環境看,近兩年,更多阿拉伯國家走上內求發展、外求緩和的道路。阿拉伯國家已清晰地認識到,目前自身麵臨的最大挑戰是如何發展經濟,而不是來自某一國的安全威脅。此外,為了擺脫石油單一經濟模式、吸引外部投資,阿拉伯國家也在積極營造良好地區環境。 阿拉伯國家在吸引外資方麵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張楚楚表示,一是地理位置優勢。阿拉伯國家橫跨亞非兩大洲,溝通印度洋和大西洋,扼守東西方海上交通要道,是當今全球格局中有影響力的重要板塊與關鍵力量,也是連接亞歐非三大洲的重要樞紐。二是市場價值。阿拉伯國家包括沙特、阿聯酋、卡塔爾等全球經濟增速較快的經濟體,也包括埃及等人口密度較大的國家,且多數阿拉伯國家的年輕人口占比較高,地區市場充滿活力與潛力。三是能源地位。阿拉伯國家中包括大量的產油國與產氣國。四是政策支持。阿拉伯多國正致力於轉變單一經濟結構,提出《沙特2030願景》《阿聯酋2030願景》《科威特2035願景》《埃及經濟振興計劃》等旨在實現經濟多元化與增強經濟發展動力的戰略規劃,對基礎設施與高科技等產業的需求大幅上升,且多國出台完善法律法規、簡化審批流程等一係列刺激招商引資的政策,為海外投資提供了良好的投資機遇。 近幾個月,中東地區湧動“和解潮”,中東格局經曆深刻調整:沙特與伊朗恢複外交關係,也門和平進程出現積極進展,卡塔爾和巴林決定恢複外交關係,土耳其和埃及改善雙邊關係,敘利亞重返阿盟峰會……在阿拉伯世界,停火、和解、複交、團結已成為主旋律。 “傳統上,國際社會對阿拉伯國家的關注集中於政治和安全領域,對當地經濟領域的關注集中於能源產業。當前,該地區經濟領域的全球影響力與日俱增,且非能源產業的諸多經濟領域備受重視,這表明國際社會越發意識到阿拉伯國家經濟多元化蘊含巨大發展潛力。”張楚楚說,隨著中東“和解潮”穩步推進,一些阿拉伯國家把改善民生作為優先議程,既提升了國家間務實合作,也能為地區經濟合作與發展提供穩定環境。 “中東‘和解潮’不是突然出現的,而是建立在中東國家戰略需求和地緣政治變化的基礎之上,不是一時現象,而是長期趨勢。”李偉建表示,中東“和解潮”對阿拉伯國家經濟發展的影響不容小覷:一是阿拉伯國家關注的重點從地緣政治轉移到國內經濟發展上來;二是外部幹預明顯減少,阿拉伯國家可以投入更多資源在自身發展上;三是很多過去因中東地區地緣政治緊張而望而卻步的投資者希望搶占先機,加大在阿拉伯國家投資的意願增強。 “阿拉伯國家經濟發展步入正軌、經濟合作不斷緊密,中東地區的地緣政治關係也會進一步緩和。”李偉建說。 經濟前景被看好 阿聯酋媒體《ZAWYA》近日報道,根據全球數據區域和全球風險指數(GCRI)的數據,與上一季度相比,阿聯酋在2023年第一季度保持了中東和非洲(MEA)地區風險最低國家的地位。沙特阿拉伯排名第三,其次是卡塔爾和科威特,分別排名第四和第五。 據世界銀行發布的《全球經濟展望》顯示,展望2023年和2024年,阿拉伯國家的經濟前景基本保持樂觀。世界銀行報告預測中東和北非地區的經濟增長率為3.5%和2.7%;聯合國西亞經濟社會委員會的報告預測阿拉伯國家GDP增長率為4.5%和3.4%。 聯合國西亞經濟社會委員會發布的《阿拉伯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調查》報告顯示,2023年,阿拉伯地區的失業率將出現小幅度下降;通貨膨脹率在未來兩年可能會下降到8%和4.5%。 張楚楚表示,直接外來投資增加,有助於促進阿拉伯各國的經濟增長,緩解地區多國長期麵臨的基建赤字與科技赤字難題,也為推動地區經濟多元化與現代化轉型提供了支持。阿拉伯國家政治穩定性不斷增強,各國尋求新的經濟增長動力的積極性不斷提升。在此背景下,國際社會對阿拉伯國家經濟前景的信心顯著提高。 不過,阿拉伯國家內部發展不均衡的問題不容忽視。聯合國西亞經濟社會委員會發布的報告顯示,阿拉伯國家經濟增長情況存在較大差異,部分國家受益於能源價格飆升,部分國家則備受能源成本上漲、糧食供應短缺、國際援助流入量下降等困擾,發展不均衡情況明顯。 “阿拉伯國家既存在產業結構失衡問題,也存在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這既源於各國發展規劃等內部因素,也源於外部持續幹預、地區衝突不斷、經濟環境欠佳等外部因素。”張楚楚說。 薩比赫強調,阿拉伯國家必須盡快實施全麵計劃,改善政治、經濟和製度投資環境。 “當前,阿拉伯各國意識到自身發展的深層挑戰,一麵試圖開展地區和解,一麵試圖強化戰略自主,從而為各國的經濟轉型與產業升級提供有利的條件。”張楚楚表示,未來,阿拉伯國家要實現更好發展,首先要確保一個和平、穩定的發展環境,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堅持經濟多元化戰略長期不動搖。此外,該地區需要完善區域經濟合作機製,並加大力度引進經濟發展的多元要素,包括境外資本、技術、人力,充實自身的產業鏈條,進而帶動地區的經濟社會現代化。 李偉建表示,未來,阿拉伯國家要持續增強投資吸引力和經濟發展活力,需要做好以下幾方麵工作:一是保障經濟發展環境穩定安全;二是解放思想,調整經濟發展結構,促進經濟多元化發展;三是探索建立矛盾協調機製,為地區國家間開展合作創造良好條件。(本報記者 賈平凡) 【采編 鄭強】原標題:阿拉伯國家吸引外資磁力增強(環球熱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