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的盛夏,一場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災,一場人民至上、生命攸關的大戰大考,注定將被曆史銘記。
受副熱帶高壓影響,7月27日至28日,潼南遭受暴雨侵襲,19個鎮街35個雨量站普降暴雨到大暴雨,瞬時強度突破曆史極值。受瓊江上遊普降大暴雨影響,沿江崇龕、柏梓、太安等鎮水位暴漲,南部山區五桂、臥佛、新勝等鎮因特大暴雨引發嚴重洪澇災害。 麵對突如其來的雨情汛情災情,全區上下眾誌成城,展開一場洪災記錄以來動員範圍最廣、投入力量最大、轉移整速度最快抗洪搶險鬥爭。 

暴雨洪水突然襲來 27日清晨6時,豆大密集的雨點傾注在悶熱的潼南大地。大雨!暴雨!特大暴雨!危險指數逐步升級!據氣象部門統計,24個小時之內,全區19個鎮街35個雨量站監測雨量為51-233.4毫米,7個站檢測出特大暴雨,最大雨量達到329.6毫米,部分點位突破潼南氣象曆史極值。瓊江上遊雨量站測得最大降雨量達到驚人的440.9毫米,瞬時強度極為罕見。短時強降雨加上上遊排洪,瓊江潼南段迅速形成特大洪峰奔湧而來。 7月28日12時,洪峰通過從刊水庫,漲幅6.4米,超保證水位1.9米。7月28日21時,洪峰通過柏梓場鎮,漲幅12.86米,超保證水位2.86米,超2013年“6·30”洪水位0.42米。7月29日02時40分,洪峰通過泰安水文站,漲幅8.89米,超保證水位3.05米。崇龕告急!柏梓告急!…… 麵對嚴峻挑戰的不僅是瓊江流域的特大洪災,南部山區的各鎮也相繼告急。五桂鎮3.5小時雨量超過200毫米,傾瀉而下的洪水迅速漫灌整個場鎮。位於複興河下遊的臥佛鎮,受洪水蔓延、倒灌和山洪改道影響,四分之三以上場鎮淹沒在洪水之中。新勝鎮1小時降雨量超過130毫米,累計降雨近350毫米,塘壩河水位最高上漲至10米,強降雨導致山體滑坡、洪澇和崖麵崩塌等地質災害,整個新勝成為一座孤島。 本輪短時特大暴雨引發的洪澇災害,呈現瞬時強度大、危險指數高、受災區域廣等特點。沿河兩岸大量種植、養殖、漁業基地被洪水吞沒,9個場鎮商鋪、超市、工業企業遭受嚴重損失,道路、橋梁、水利、電力、通訊等基礎設施被毀,多處醫院、學校、村社服務中心等公共服務設施受損,累計造成19個鎮街6.7萬餘群眾受災……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這是一場不容有失的抗洪搶險攻堅戰。 全麵響應,緊急避險。這是一場對潼南應急能力和體係的重大考驗,也是對潼南黨員和幹部隊伍意誌能力水平的重大考驗和磨煉。 


搶險救災迅急展開 暴雨越下越大,汛情就是命令!27日當晚,防汛搶險救災總指揮部燈火通明,高頻監測預警,迅急研判汛情,果斷升級應急響應。28日0時30分,原防汛應急Ⅲ級響應升級為Ⅱ級應急響應,4時30分升級為I級應急響應。 迅速轉移搶險,堅決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堅持底線思維、極限思維,區級領導下沉一線、靠前指揮,相關部門和沿江鎮街幹部全員上崗,第一時間組織動員群眾撤離避險。 大雨傾瀉,洪水來襲。麵對百年一遇特大洪災嚴峻考驗,基層幹部挺身而出、奮戰一線,廣大群眾通力配合、眾誌成城,各類救援隊伍等力量迅速集結、全力搶險。 新勝鎮鍾峰村龔家大田坎地勢低窪、風險極高,在27日晚11時接到應急避險指令到農房被淹沒,組織群眾撤離時間隻有半個小時。村黨支部書記夏忠瓊和村幹部與洪水賽跑,最終360名群眾成功轉移。 臥佛社區的顏方市場被確定為洪澇災害高風險區,社區黨委副書記王毅顧不上挽救自家餐館財產,挨家挨戶通知群眾撤離,負責區域內的200餘戶居民被叫醒轉移。當談家中的損失時,他樂觀地告訴記者,隻要居民和家人生命能夠得到保障,錢沒有還可以再賺。 這是一個不眠之夜,崇龕、柏梓、太安、塘壩、五桂、壽橋各鎮,“村村通”大喇叭迅速叫應,2098個“潼心共治”網絡群發布信息,鎮村幹部鳴鑼預警、逐門入戶幫助群眾轉移。這是一場與洪流的競速,氣象、水利部門數十次發布監測預警,市級部門組織專家和專業救援力量迅速增援,人武、應急、公安、消防、城管、交通、農業等部門組成的應急救援隊伍撲向抗洪搶險一線。 “婆婆,莫怕,你往高處走,我們來救你。”在五桂鎮長嶺社區沿河居住的孫婆婆與孫子被困家中,市應急救援潼南支隊乘風破浪緊急解救。 柏梓鎮“紅岩先鋒馬掌鐵”誌願服務隊的彭啟壯、楊坤、潘建波、趙正來等與救援隊駕駛衝鋒舟,在浩洋村往返接出了40多名村民。 “我們平日進行了訓練,有應對自然災害急救的經驗,這個時候我們不上,誰上?”麵對湍急的洪水,救援人員們逆流而上,完成生命的接力。 來之能戰,戰之必勝!近1000名退役軍人誌願者用實際行動詮釋了退役不退誌、退伍不褪色的本色與擔當。 軍裝綠、消防藍、誌願紅……一個個堅定的身影出現在群眾最 需要的地方,築起一道道堅不可摧的“堤壩”。 據統計,在市級部門和周邊區縣支援下,本次抗洪搶險出動應急救援隊伍25支3700多人,調派搶險救援裝備7700餘台套,其他抗洪搶險物資7000餘套。及時轉移受洪水威脅群眾6萬餘人次,其中緊急避險轉移3萬多人,實現了應轉盡轉、應轉必轉、應轉快轉。 

水退人進災後重建 7月29日,洪水逐漸退去。“水退人進,邊退邊進”,全區組織幹部群眾、調集千餘台裝備,全力開展清淤行動。區級部門開展對口支援,受暴雨洪災影響較小鎮街支援災情嚴重的鎮街,各受災鎮組織幹部群眾開展生產自救,各方社會誌願力量全力支援災後重建。 水利部門及時修複供水設施設備,48小時內恢複場鎮供水。 供電部門10支搶修突擊隊350多人,按照三班輪換24小時不間斷搶修受損電力設施,7月30日晚間恢複主要線路供電。 按照先通後暢、先急後緩的要求,受損路段通行迅速恢複。 25個衛生防疫小組對水淹地區住宅、農貿市場、垃圾點等重點場所,全覆蓋進行消殺防疫。 組建農業技術專班,全流程開展技術指導保苗保樹保果,幫助企業和種養大戶把洪災損失降低。 “紅岩先鋒馬掌鐵”誌願服務隊、同誠愛心誌願協會、善誠誌願服務中心等社會組織與黨員幹部一起深入重點受災鎮,清淤泥、運物資、布安置、疏情緒,發動社會慈善力量為潼南抗洪救災籌集款物。 家住臥佛社區的趙英潔、趙彬潔兩姐妹,在為鄰裏鄉親提供免費餐,用一碗粥溫暖了一條街。 柏梓鎮金盆社區服裝廠負責人李朝蘭,組織工人展開災後自救,迅速恢複生產。 柏梓農貿市場在本周迎來災後首個趕場日,人間煙火氣又回來了…… 目前,受災場鎮秩序逐步恢複,群眾重返家園,生產自救有序展開。 風雨過後,我們堅毅前行!洪水衝不散團結的意誌,潼南人有三塊石氣節,有壓不垮的精神。相信有黨中央的堅強領導,有市委、市政府和市級各部門大力支持,全區上下眾誌成城,就一定能夠渡過眼前的困難,取得災後重建的最後勝利!(全媒體記者 關羽 鄧越月 王鵬 特約攝影 王華僑) 【責任編輯 周小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