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比利牛斯國家公園內,溪水從山間流過。本報記者 尚凱元攝 在泰國考艾國家公園,遊客在專業向導的引導下觀察動物。本報記者 楊 一攝 阿聯酋阿布紮比紅樹林國家公園專門修建了遊客步道,以減少人類活動對紅樹林生長環境的影響。本報記者 張誌文攝 國家公園一般是自然生態係統中最重要、自然景觀最獨特、自然遺產最精華、生物多樣性最富集的部分。建設國家公園是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務實舉措,賦予了生物多樣性保護更多機遇。近日,本報記者走進泰國、阿聯酋、法國的國家公園采訪。這些國家通過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係,確保重要自然生態係統、自然遺跡、自然景觀和生物多樣性得到係統性保護,取得了一定成效。 泰國考艾國家公園—— 配備護林員確保原生態 泰國首都曼穀東北約180公裏處的考艾國家公園裏,鳥鳴蟲鳴聲不絕於耳。遊客閑坐湖邊,一群水鳥掠過湖麵,一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景象。這是泰國設立的第一個國家公園,數千種野生動植物生長、棲息於此。 跟著當地向導帕芙瓦琳,記者進入考艾國家公園的深山密林。叢林中植物枝葉繁茂、盤根錯節,蟻洞、野蘑菇、被啃食過的果子隨處可見。鬆鼠、長臂猿和各種珍稀鳥類攪動枝葉沙沙作響,卻很難尋覓它們的蹤影。 “噓,快看!”帕芙瓦琳迅疾架起望遠鏡說。記者透過望遠鏡,隻見一隻雙角犀鳥背對鏡頭站在高處的樹枝上。“這是一隻雄性雙角犀鳥。”帕芙瓦琳一邊觀察一邊向記者介紹,雄鳥與雌鳥最明顯的區別是虹膜的顏色,雄鳥的呈紅色,雌鳥的近白色。 目前,雙角犀鳥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的等級為易危,其野生數量正在逐漸減少。為了保護像雙角犀鳥這樣的野生動物,考艾國家公園采取了一係列舉措,配備了300多名專業護林員,確保原始生態不被破壞。據介紹,考艾國家公園共有鳥類約440種,這裏也是泰國犀鳥數量最多的公園之一。在公園主幹道上,“小心野象”“小心動物穿行”等標識被置於顯眼位置,以防野生動物突然出現時遊覽車輛來不及避讓。 如果遊客想要進入熱帶雨林,必須由一名持有資格證的當地向導帶領。“中午時分進入叢林相對安全,蛇、野牛、大象等野生動物這個時候都在休息。”帕芙瓦琳指著叢林出入口處的一塊提示牌向記者介紹。在這裏已經做了21年向導的她說:“每3個月我們就要接受一次考試,檢驗我們的生物知識掌握情況、野外生存能力和外語水平。” 目前,泰國共有156個國家公園、58個野生動物保護區、67個非狩獵區和120個森林公園,覆蓋近31%的國土,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國家公園管理體係。泰國積極調動各方力量,共同守護野生動植物家園。泰國自然資源和環境部部長瓦拉烏表示,建立國家公園的最終目標是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阿聯酋阿布紮比紅樹林國家公園—— 為海洋生物提供棲息地 在阿聯酋首都阿布紮比,有一座占地麵積超過19平方公裏的紅樹林國家公園。遍布其間的狹窄水道和茂密的紅樹林,成為當地一處鬧中取靜的別樣景觀,不僅為眾多動植物保留了良好的棲息地,也為都市中忙碌的人們提供了愜意的休閑場所。 走進紅樹林國家公園,既可以站在岸邊步道向海麵遠眺,也可以選擇乘坐船隻近距離體驗。電動船在水道中穿行,周圍的紅樹林好似一片海上綠洲。在紅樹林的下方,密密麻麻的氣根從沙地中鑽出。“這些氣根在地下結成巨大的網絡,有些甚至能延伸到20米外。”在公園工作3年多的英國籍船長艾米麗告訴記者,伴隨著潮汐,氣根在海水中時隱時現,為海洋生物群落生存與繁育提供了重要棲息場所。日落時分,數不清的小紅蟹在氣根間快速穿梭,石斑魚等海洋魚類也在清澈的海水中暢遊,構成了一幅和諧共生的美好景象。 作為連接陸地與海洋的奇特生態係統,紅樹林不僅能發揮防風消浪、淨化海水、固碳儲碳等作用,還能夠有效維持生物多樣性,對改善人居環境和應對氣候變化起到獨特作用。有研究表明,每年阿布紮比紅樹林固碳的效率為每公頃0.5噸,相當於1000戶家庭每年使用能源的碳排放量。 阿布紮比所在海域水溫和鹽度處於較高水平,海洋棲息地麵臨氣候變化帶來的嚴峻挑戰。近年來,阿布紮比環境署通過有針對性地種植和恢複紅樹林,並使用無人機等現代農業技術裝備有效保護紅樹林資源。過去10年間,阿布紮比紅樹林麵積增加超過35%。 2022年,阿布紮比發布“紅樹林倡議”,旨在為創新紅樹林種植方案提供平台,提高人們對紅樹林重要性的認識。阿布紮比還建立紅樹林苗圃,使該酋長國成為研究紅樹林的中心,助力阿聯酋實現到2030年種植1億棵紅樹植物的目標。 法國比利牛斯國家公園—— “核心區”“共建區”相互促進 從位於比利牛斯山北麓的法國西南部小城盧爾德出發,乘坐一個小時的大巴可以到達比利牛斯國家公園。途中汽車沿著盤山公路行駛,不遠處青山綿延,山頂若隱若現。 比利牛斯國家公園建於1967年,是法國第三個國家公園,沿法國和西班牙邊境綿延100公裏,是比利牛斯山和地中海之間的氣候屏障。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比利牛斯國家公園內約有2500種高等植物,占法國本土植物種類的40%以上;有約4000種動物,其中不乏罕見或瀕危物種,如比利牛斯鼬鼴、岩雷鳥、西班牙羱羊等。其中,西班牙羱羊從消失到種群恢複成為這裏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一個成功案例。 西班牙羱羊又稱伊比利亞北山羊,上世紀初在法國比利牛斯山一側消亡,法國於2014年從西班牙將其引入。在嚴格管理和監護下,這裏重新成為它們的安居之地,種群數量已有300多隻。比利牛斯國家公園物種再引進項目負責人埃裏克·蘇爾介紹:“公園目前的生態環境非常適合伊比利亞北山羊的生存,它為我們吸引了大批遊客。” 法國的國家公園是麵向公眾開放的休閑、科教場所,每年能接待超過900萬遊客。如何在促進旅遊業發展的同時,把對自然環境和野生動植物的幹擾降到最低,是國家公園管理部門的一項重要工作。根據2006年《法國環境法典》修正案,國家公園被劃分為兩個區域,即有嚴格自然保護規定的“核心區”,以及與各方共同推進當地可持續發展的“共建區”。 “核心區”“共建區”並非完全割裂,而是相互促進。以比利牛斯國家公園為例,其“核心區”麵積約4.6萬公頃,僅保留牧業和林業等傳統活動。“共建區”麵積約24.5萬公頃,分布著60多個市鎮,居住著約4萬人口。這些“共建區”市鎮與各方共同製定並遵守國家公園保護開發的章程,以實現保護自然和文化遺產、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提高公眾環保意識等目標。“人類活動與自然之間的聯係是保護生物多樣性問題的核心。”比利牛斯國家公園園長梅利娜·羅斯表示。 (本報曼穀、迪拜、巴黎7月26日電)
版式設計:蔡華偉
《 人民日報 》( 2023年07月27日 17 版)
( 本報記者 章念生 楊 一 張誌文 尚凱元) 【采編 鄭強】原標題:國家公園助力生物多樣性保護(國際視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