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水之城美麗潼南。 特約攝影楊毅 
公園提高生活品質。 
市民在健身步道上散步。特約攝影卜壽林 
公園荷塘盛景。 
一江碧水穿城而過。 特約攝影楊毅 漫步涪江沿岸,湛藍的天空映襯著潔白的雲朵,淙淙清水一路向西奔騰,水清岸綠引來水鳥蹁躚;重慶涪江國家濕地公園、人民生態公園草木蔥翠,花鳥相偕,遊園來客絡繹不絕。 2023年6月5日是第52個世界環境日。今年世界環境日的主題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近年來,潼南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以深入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為主線,生態環境質量得到持續改善,徜徉在藍天白雲青山綠水之間,群眾環境獲得感持續提升。 近日,區生態環境局交出潼南生態宜居“成績單”:今年1-5月,涪江水質穩定保持在Ⅱ類,瓊江水質累計為Ⅳ類,城區及鎮鄉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均為100%,城區黑臭水體全麵消除。截至5月29日,空氣質量優良天數119天,聲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 一個個跳動的數字,一幅幅青綠畫麵,是觸手可及的變化,是有口皆碑的改善。放眼潼南大地,無山不綠、有水皆清,四時花香、萬壑鳥鳴,綠色已成為潼南高質量發展的亮麗底色。 精心嗬護碧水穿城增“顏值” 初夏時節,重慶涪江國家濕地公園百鳥放歌,百花盛開,成了人們親近自然的好地方。 公園位於涪江潼南城區段流域,以涪江沿岸的濕地為主要保護對象,總麵積1011.81公頃,其中江濱濕地麵積約700公頃。公園以涪江、三塊石運河、庫塘、稻田、自然河流等自然與人工複合濕地係統為主體,以城市濕地資源群為景觀特色,以保護以修複潼南城市濕地資源為重點,是集濕地科普宣教和濕地生態體驗為一體的國家級濕地公園。 位於潼南鹿鼎湖畔的人民生態公園,憑借生態環境“高顏值”,成為潼南人休閑遊玩的打卡地。 小橋、流水、亭台、樓閣……漫步在潼南區人民生態公園的石板小道上,清澈的流水、倒影叢生的湖麵,讓人很難想象四年前這個叫做“鹿鼎湖”的地方還是黑臭水體的整治區。 潼南區人民生態公園項目技術負責人介紹,通過就近調用涪江河水,置換去除黑臭水體,取而代之的自然水源使水體得到了極大地改善,並形成了一個活體的循環水域。 憑借生態修複與城市建設相結合的策略,結合“雨水循環再利用係統、台地生態棲息地係統、節能低碳係統”等創新做法,人民生態公園在2019年的第十四屆全球人居環境論壇年會上獲得“人類居住規劃設計獎”。經過生態環境升級改造,如今的湖畔楊柳輕舞,碧波蕩漾。行走在公園棧道上,狐尾草、荷花、睡蓮層層疊疊,輕風吹過,花草搖曳,水鳥起落,美不勝收。 占地麵積達7萬多平方米的人民生態公園,已成為附近居民日常休閑的好去處。“隻要是晴天,我都會出去走走、看看,環境美、心情就好。”家住江北雲海藍灣小區87歲的李明貴,身體硬朗,每天健步走成為養生長壽的秘訣。“我喜歡旅遊,北京、天津,好吃特產多,家門口的公園,好看的風景多。”李明貴說,適量的運動,舒適的環境,讓人身心愉悅。 生態優先,繪就了潼南城市美麗畫卷。每天早上,在潼南的公園裏、廣場上,人們聞著綠草的氣息與鮮花的芬芳,聽著鳥兒的鳴叫,迎著涪江水裹挾而來的清新空氣,開啟美好的一天。 縱深挺進 藍天白雲提“氣質” 全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連續3年達到330天以上,“潼南藍”成為潼南的一張靚麗名片,也成為人們熱愛潼南的一大理由。 碧空如洗、白雲朵朵。藍天白雲是人們對美麗生活的期盼,治理大氣汙染是潼南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頭任務。 保衛藍天,用“繡花”功夫實現精準治理。從常態化開展大氣汙染防治督查檢查,到加大道路揚塵汙染管控力度,再到強化燃煤汙染防治、加大清潔能源改造、嚴格治理工業企業汙染,全區連年重拳出擊,鐵腕治塵,打好藍天保衛戰,環境質量狀況持續改善。 走進位於潼南高新區北區的重慶市萬利來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萬利來化工),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滿地青草、滿樹綠葉。 一塊大屏幕上,整個廠區的環保情況盡收眼底,這裏便是萬利來化工員工口中的“廠區專屬環保的中央大腦”。“人工智能控製係統不僅能對所有汙染源進行實時監控,還能持續生成數據庫,我們加以分析後實施點對點治理,更高效、更科學。”萬利來化工總經理助理黎厚德向記者介紹道。 此外,對煤氣聯合燃燒裝置進行改造,從川東油氣田礦區直接引氣進車間,采取全天然氣生產,對於生產過程中的廢水、廢氣、廢渣,全麵實現零排放和循環利用,讓人們印象中烏煙瘴氣的化工廠成為鮮花夾道、綠樹成蔭的花園工廠。 “我們通過深入企業‘送政策、送技術、送方案’,指導幫助企業改造,實現了燃氣鍋爐廢氣中氮氧化物排放濃度在50mg/立方米以下,預計削減氮氧化物約20噸/年。”區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常年聘請市、區兩級專家團隊下企業,環科院6名專家來潼深入園區指導涉氣企業廢氣治理,為廢氣擾民整改工作“把脈問診”,並全程跟蹤指導企業廢氣治理整改落實。 運用技術和人工實時跟蹤和監測PM22.5指數和空氣質量,全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連續3年達到330天以上,藍天白雲成為潼南常態。 河湖蕩起的漣漪映照著藍天,鳥兒飛過江畔與遊人並肩賞景,夜深時星空浩瀚遼闊無垠……如今,一幅美麗的生態畫卷在潼南徐徐展開,為全區人民帶來了更加充分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生態文化 綠水青山升“品質” 2017年,潼南區吹響創建國家森林城市號角,著力做好“城區園林化、水路林帶化、鄉村林果化、全域國土綠化、全民綠色文化”的綠色文章。 特別是培育綠色文化,被列為重點工作。在潼南看來,綠色發展離不開綠色文化的支撐,綠色文化的理念、功能等都是促進綠色發展的關鍵。 為此,潼南區積極傳播,處處營造植綠、護綠、愛綠的氛圍,打造林城相融、林水相依、林路相伴、林居相倚的森林城市格局。 漫步九龍山城市森林公園,河流潺潺、葦草搖曳,美景如畫。順著河邊步道往裏走,樹木蒼翠、鬱鬱蔥蔥,風光秀麗。繼續往山上爬,十裏桃林蔚然成蔭,鋪滿山坡。 登到最高處,遠遠眺去,萬畝蔬菜基地、西南地區最長人工運河映入眼簾,全視角一覽潼南的生態之美。 九龍山城市森林公園具有別致的美景和豐富的文化內涵,集生態產業與生態文化於一體,是潼南培育綠色文化的生動實踐,也是打造森林城市的最新成果,已成為周邊市民和遊客的熱門打卡地之一。 為進一步增強市民生態文明意識,潼南將綠色與科普教育融合、與曆史文化融合、與主題文化融合,多措並舉,使綠色文化成為全社會共同的文化理念。 目前,潼南已先後建成涪江國家濕地公園科普宣教中心、太安香水百荷等生態科普場所,建成楊闇公故居家風主題公園,綠化楊闇公陵園、家風館、張鵬翮廉政教育基地等景區,在森林公園、濕地公園、生態公園、城市公園、廣場遊園和公共綠地等均設置了生態標識係統。 同時,每年組織開展“國際森林日”“生物多樣性日”“愛鳥周”等生態科普活動,將生態文明納入中小學生教育;多次舉辦“創森”攝影作品征集和征文活動、“水韻潼南”龍舟賽、潼南檸檬國際半程馬拉鬆賽、“保護母親河”千人徒步公益活動等主題文化節;發起公益護綠行動,成立“守護青山”誌願者隊伍220人,開展“山水之城·美麗之地”誌願服務活動70餘次,先後組織8次大型集中義務植樹活動,義務植樹達201.92萬人次,植綠、護綠、愛綠文明新風根植民心。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向綠而行,推動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一個更加美麗的潼南值得期待。(全媒體記者 徐明鳴) 【責任編輯 鄭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