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展完整社區建設,是解決突出民生難題、創造高品質生活的關鍵舉措。要因地製宜、發揮優勢,探索符合當地經濟發展水平、資源稟賦的建設模式
出門就有菜市場、理發店、裁縫鋪,閑置用地改造的口袋公園可以跑步健身,社區還定期組織居家收納、藝術插花等講座活動……一位家住上海的朋友感慨,他所在的社區服務設施越來越完善,生活更方便更舒心了。 社區是城市居民生活和城市治理的基本單元。當前,不少地方正積極開展完整社區建設,通過完善社區服務設施、打造宜居生活環境、推進智能化服務、健全社區治理機製等舉措,打造15分鍾生活圈,努力做到居民有需求、社區有服務。住建部數據顯示,我國設市城市新建居住區達標配建養老服務設施的比例,已經由2018年的31.2%提高至2022年的84.9%;2022年,各地結合老舊小區改造共增設養老托育等各類社區服務設施1.5萬個。 開展完整社區建設,是解決突出民生難題、創造高品質生活的關鍵舉措。城市居民特別是老年人和兒童,大多數時間在社區中度過。有研究顯示,城市居民一半以上的日常消費支出集中在社區周邊1公裏範圍內,也就是步行15分鍾左右的距離。建設完整社區,就是要通過完善幼兒園、老年服務站等基本公共服務設施,便利店、菜店等便民商業服務設施,保障公共活動空間等,更好滿足居民日常的衣食住行、養老教育、文化休閑等需求。 開展完整社區建設,也是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激發城市活力的重要途徑。傳統的城市規劃往往將城市分割成功能單一、相互分離的居住區、工業區等,容易造成出行難、不宜居等“城市病”。建設完整社區,就是要通過構建規模適宜、功能完善的“基本細胞”,讓城市有機體更好地“新陳代謝”,推動城市轉型發展。 建設完整社區要衝著需求去、找準發力點。居民期待什麼、操心什麼,就著重補齊什麼。當前,不少地方正通過城市體檢的手段“找病因”“開處方”,更有針對性地補齊社區設施和服務的短板。比如,四川成都市通過體檢發現,城市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率不高、適宜群眾就近健身需求的設施配置等存在短板,於是利用高架橋下的閑置空間設置籃球場、遊樂區等,並運用花卉綠植進行裝飾,廣受社區居民歡迎。 應當看到,完整社區不是完美社區,不必追求大而全,而要因地製宜、發揮優勢,探索符合當地經濟發展水平、資源稟賦的建設模式。比如,一些老舊小區空間有限,就可通過改造邊角地等方式對空間進行高效利用。又如,建設中小學、養老院、食堂等設施時,為了節省資金,可根據實際情況多社區就近共享,避免重複建設。 此外,一些超大、特大城市需在健全社區治理機製、推進智能化服務等方麵下更多功夫。在北京,不少社區引入了“規劃師”,專業人員、居委會等多方共同搭建議事平台,引導居民為社區治理建言獻策。在浙江,通過“浙有善育”平台,居民可以查看周邊已備案幼兒托育機構的位置、收托規模、收費標準等各類信息,體驗智慧生活服務圈。今後,這樣的精細化治理之舉還可更多些。 根據《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到2030年地級及以上城市的完整居住社區覆蓋率將提高到60%以上。補齊社區設施短板,全力改善人居環境,打造一批完整社區樣板,更多居民將享受到更高品質的社區生活。(丁怡婷)
《 人民日報 》( 2023年05月08日 18 版) 【采編 鄭強】原標題:(觀象台)完整社區建設讓生活更舒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