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潼南蔬菜公園。 
公園提高生活品質。 
“智慧停車”改造。 
推廣“五長製”等基層管理經驗。 
潼城美如畫。特約攝影張斌 近年來,潼南深入踐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理念,大力實施城市提質行動,推動老舊小區改造、城市有機更新,高品質生態宜居公園城市成色十足,極大提升了轄區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和認同感。 公園就在家門口出門入園 推窗見綠 眼下正值春日好時節,走進涪江濕地公園,水平岸綠、波光閃爍,凝眸深處,城市的天際線咫尺相連,一幅美麗的濱江畫卷在這裏徐徐展開。 近年來,區委、區政府將塑造高顏值山清水秀美麗潼南作為未來五年“六項重點任務”之一來抓,從碎片化土地下手,將“邊角地”統一規劃,相繼建成大佛寺濕地公園、人民生態公園、時光長廊、金三角街心公園、鬆林坡公園、東安公園、金福壩濕地公園、福山公園等,總占地麵積約114萬㎡,人民生態公園榮獲聯合國可持續城市與人居環境獎,並被評為遠郊區縣人居環境改善示範項目。 “我區在建園時,堅持以創造良好生活環境和改善城市生態環境作為根本出發點,突出‘一園一特色、一園一主題’,堅持高水準設計,充分融入‘因地製宜、特色建園’‘園林為民、園林惠民’‘科學布局、均勻分布’‘文化內涵、文脈傳承’等理念,不斷優化綠地布局、拓展綠色空間、推進綠地共享,強化園林載體,展示城市文化,傳承文化脈絡。”區城管局負責人介紹說。 在“一江兩岸”綠化帶的樹蔭下增設各類運動場地,在城市公園增加活動平台和休憩亭台,城市公園“四季常綠、四季有花”……堅持為民便民理念,完善相關配套設施,無不滿足著市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山清水秀的美麗潼南有顏值有品質,越來越多市民正切身感受到這座城市蓬勃發展的強勁脈搏。 全方位提升城市公園,建設是前提,管理是保障。“下一步,我們將堅持精細化管理,全方位提升城市公園、綠地景觀管護水平,努力為廣大市民打造服務型、品質型、潔淨型園林。”區城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將繼續完善公園綠地內桌椅坐凳、公廁、運動器材等便民服務設施,開展立體鮮花造景和公益廣告品質提升,讓造型花牆、花架花缽、鮮花抱樹、護欄掛花等點綴人們的視野,提升城市人文與景觀風貌。 一座城市、一段曆史、一片記憶。一個有詩有畫的城市正向我們走來,城市公園將賦予潼南新的容顏與內涵,承載著發展的曆史和故事,守護著未來的底蘊與氣質。 加速老舊小區改造既有“麵子”又有“裏子” 走進大佛街道國稅家屬院小區,剛建成的塑膠廣場上居民們有的正忙於下棋,有的在健身器械上活動腿腳……這個老舊小區“麵子”和“裏子”都發生了變化,住戶們也因為老舊小區改造,像是集體住上了“新房”,笑意寫在臉上。 自該小區被納入老舊小區改造名單實施老舊小區改造後,曾經破舊不堪的小區如今大變樣。尤其是最近投用的適老化健身場地,更是受到各個年齡段居民的歡迎。 國稅家屬院小區的變化,是我區加快推進老舊小區改造的生動寫照。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城市發展要讓生活在這裏的人民更幸福。近年來,我區把高質量推進老舊小區改造作為創造高品質生活的重要抓手和有效路徑,堅持“先規劃、後改造”,科學編製改造規劃設計方案,按照基礎類、完善類、提升類因地製宜納入改造清單,以“缺什麼補什麼、群眾需要什麼建什麼”原則,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努力打造環境優美、功能完善、安全舒適、管理有序的生活環境,讓老舊小區變得好看又好住。 截至目前,我區2000年前建成的老舊小區,已改造完成176個、659棟、15826戶、144.14萬平方米。餘下28個小區、2737戶、43.93萬平方米已於2022年啟動,2023年完成改造,預計比市級要求提前兩年完成。 老舊小區改造為市民帶來的不止是生活更便捷,還有生意更興隆。濱江路商業街改造工程內容包含對商業街外立麵仿古建築改造18000平方米,對原建築屋麵防水翻新6500平方米,新增樹脂屋麵3800平方米,木質雕花2200平方米,木質雕花窗3600平方米。 如今,風格統一的仿古外觀設計,讓濱江路商業街換上了新容顏,煥發了生機。 “老舊小區改造不是簡單的以新代舊,而是既挖掘本土資源,保留原生態的曆史風貌,又導入新興商業,讓老街區‘活’起來。”區住房城鄉建委相關負責人介紹,下一步,將繼續將老舊小區改造與城市提升、城市更新及文旅發展等有機結合、整體打造,讓一個個老舊小區不僅變得更有煙火氣,也更具人氣,讓老舊小區改出市民甜蜜新生活。 大城智管“繡花”功夫 管理城市
近年來,我區按照“大城細管、大城智管、大城眾管”要求,不斷完善城市管理機製。穩步推進網格化管理機製建立,結合城市管理“馬路辦公”,通過“區領導以上率下、區城管局劃片包幹、區級部門和鎮街巡查整改”三級工作模式,將城區劃分網格區,以網格為單位開展日常巡查管理工作。 截至目前,累計開展“馬路辦公”巡查5170次,發現解決問題15000餘個,治理熱難點問題97個。推行“五長製”和門前“四包”工作機製的基礎上,探索推廣“街長”“路長”“巷長”“樓長”“店長”等基層管理經驗,設置“五長”9901多名,簽訂“門前三包”4300餘家,逐步形成“政府主導、城管主推、部門協作、群眾參與”的格局。 但隨著城區麵積越來越大,不斷出現的新問題需要我們城市管理機製加快創新。 車位利用率低、車輛亂停放導致交通堵、管理效率不高……近年來,隨著機動車保有量爆發式增長,“停車難”問題持續成為社會焦點問題。尤其是路邊停車實行的是人工計時、人工收費,時常發生糾紛和投訴事件。 去年9月,我區啟動城區智慧停車場建設項目,對新老城區部分路段統一規劃停車位,通過打造城區智慧停車新生態,利用智慧化手段實現智能化管理,破解停車難題。 與此同時,為提供城市管理響應效率,潼南加快城市管理行業應用係統建設,區城管局共享了公安應急指揮係統1萬餘路監控視頻,能及時準確掌握城區重點區域的市政、環衛、園林等城市管理情況,快速發現和處置城市管理中遇到的突發狀況。進一步拓展智慧如廁、智慧停車等場景應用,實現城市綜合治理“一網統管”,城市建成區數字化管理實現全覆蓋。 除此之外,還建成了環衛作業車GPS定位係統、車輛視頻監控係統、垃圾移動箱體智能係統,實時監控13座垃圾壓縮站、117台環衛作業車輛等運行台環衛作業車輛等運行情況;建成路燈智能開控係統,城區90%以上路燈實現一鍵智能調節,達到遠程監測、智能管控的效果。 如今,潼南基本形成了以路為崗、現場辦公、發現問題、處置問題、反饋問題的城市精細化管理格局。 未來,我們將全麵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把握市委六屆二次全會提出的新目標新路徑,著眼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質、塑造城市形象,激發城市發展活力、動力、內生力,在全麵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重慶的新征程中把“願景畫”逐步變成“實景圖”,讓廣大市民盡享城市更新提升發展成果。(全媒體記者 蔣坐) 【責任編輯 鄭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