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民在濱江濕地公園遊玩。 
西坡社區文化公園。 
老人在養老服務中心閱讀室練習毛筆字。 
梓潼中學學生上古箏課。 
實驗幼兒園學生課外活動。 老舊小區蝶變為“住用安全、設施完善、功能齊備、出行方便、環境整潔”的美好家園;昔日的廢棄荒坡華麗變身為集生態、景觀與健身於一體的體育文化公園;東安小學、青石小學、瓊江幼兒園等一批新建、改擴建學校落成,師生徜徉其中,幸福感爆棚……一項項民生工程竣工、一件件民生實事落地,化作一份份溫暖人心的民生清單。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翻開我區2022年“民生賬單”,每一項民生工程的“兌現”,讓群眾幸福指數不斷攀升,幸福,正從這裏出發。 城市提質 讓生活更美好 今年春節期間,在外返潼的市民都深刻地感受到家鄉的麵貌變了。路更寬了、公園多了、綠地多了、室外體育場所多了,景色更美了。 民生實事的持續實施讓城市大變樣,作為城市的“顏值”擔當,源源不斷“冒”出的公園讓潼南百姓更願意走出戶外,享受轉角“遇綠”的愜意。 “這裏離家近,設施齊全,空氣也好,每天吃了晚飯出來走一走、練一練,真的很不錯。現在家門口就守著這麼美的景色,愜意!”日前,談起新建成的西坡社區體育文化公園帶來的幸福生活,社區居民們無不自豪。 以“小切口”惠及大民生,大力推進城市品質提升,打造老百姓家門口的立體公園,讓“城在山水間、人在公園中”,讓城市顏值更高、氣質更佳。2019年至今,全區累計建設城市體育公園3座、社區體育文化公園2座,建成體育文化公園麵積約為81萬平方米、體育場地設施近6萬平方米,服務周邊市民約20萬人。 街頭綠化提質美化是民生實事工作的重要內容,也是推動城市更新、改善城市人居環境的最新舉措。2022年,我區大力實施“街頭綠地提質”民生實事,著力提升城市綠化品質,改善城市人居環境,滿足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環境的需求。截至目前,全區已啟動建設街頭綠地提質項目7個,新增綠地麵積5萬平方米;城區百米大道安全島、涪江大橋南橋頭等重要節點、路段提檔升級,栽種草本植物1850平方米,擺放時令鮮花300萬盆;江南片區栽種麥冬有機覆蓋5500個行道樹樹圈,全麵累計修剪喬木4.8萬株、地被、草坪170萬平方米。 一江穿城,山水相依。如今,行走在潼城的街道上,綠樹掩映、花團錦簇山清水秀美麗潼城既有顏值,又有品質,越來越多市民正切身感受到這座城市蓬勃發展的強勁脈搏。 城市品質提升,既要著力把“麵子”擦亮,更要用心把“裏子”做好,金杯銀杯不如群眾口碑,群眾說好才是真的好。2022年,對於梓潼街道佳城天下小區居民來說,聊得最多的話題,就是小區改造提升。 “我們現在的居住環境可真是大變樣了!改造前小區樓房牆皮脫落,道路坑坑窪窪、綠化不足,現在道路翻修平整了,還裝上了節能路燈,安裝了電梯,環境更加優美,生活更加方便……”提起小區的變化,居民讚不絕口。 安居方能樂業。改善群眾住房條件關係到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涉及麵廣、關注度高。繼2019年我區將老舊小區改造列入民生實事之後,連續4年,老舊小區改造被納入民生實事。截至目前,我區2000年前建成的老舊小區,已改造完成176個、659棟、15826戶、144.14萬平方米。餘下28個小區、2737戶、43.93萬平方米已於2022年啟動,2023年完成改造,預計比市級要求提前兩年完成。 “勞動者港灣”通過向社會開放共享服務資源,成為廣大勞動者的“歇腳地”“暖心窩”,不僅撫慰勞動者的疲憊,更彰顯了城市的溫度。 “這個勞動者港灣讓我們感覺有了‘家’。”近日,環衛工人屈桂華在位於奮進廣場的勞動者港灣,一邊休息,一邊吃著自己帶來的早飯。 2022年,我區結合勞動者工作地點、輻射範圍、覆蓋人群等因素,在城市廣場、主幹道等條件較好、麵積較大的公共場所新建“勞動者港灣”10個,為環衛工人、出租車司機、交巡警、城管、快遞員、誌願者等戶外工作者及其他需要幫助的群眾提供多種周到、貼心的便民服務,讓城市更有溫度。截至目前,我區共建成勞動者港灣20餘個,惠及戶外勞動者1500餘人。 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小區附近新成立了公立幼兒園,方便娃兒就近入園。學校師資力量非常雄厚,園內環境優美,娃兒很喜歡這裏,我們也放心把娃兒送到這裏。”學生家長周李說。 今年春季開學,我區教育又傳來喜訊——瓊江幼兒園正式投用,新增420個優質公辦學前教育學位,滿足低幼齡孩子的教育需求,進一步提升我區公辦教育資源供給水平和質量。 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教育事關孩子和國家的未來,實現“幼有所育,幼有優育”是重大的民生實事。 孩子,是今天的“花骨朵”,明天的希望與未來。辦好學前教育,築牢孩子們的“起跑線”意義重大。近年來,我區持續將學前教育工作重點放在“普惠性”上,力爭把學前教育的“蛋糕”公平地分配好。2022年,全區獨立幼兒園增加3所,公辦園達到63所,新增幼兒學位1080個,學前三年毛入率達到93.6%,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達到在99.3%,普及惠普走在全市前列。 在嬰幼兒照護服務方麵,我區按照“家庭為主、托育補充,政策引導、普惠優先,安全健康、科學規範,屬地管理、分類指導”原則,建立完善促進嬰幼兒照護服務發展的政策法規體係、標準規範體係和服務供給體係,充分調動社會積極性,多種形式開展嬰幼兒照護服務,讓人民群眾的嬰幼兒照護服務需求得到進一步滿足。2022年,全區登記造冊托育機構26家,新增托位700個,可設置的實際規模托位數達1725個;全區每千人口擁有3歲以下嬰幼兒托位數達到2.5個;潼南區紅黃藍幼兒園、潼南區偉才幼兒園獲批為全市示範性托育機構。 做一次社會調查,了解社會經濟形態;做一份關於閱讀的主題手抄報,給自己定一個未來一年的規劃;去考察一座橋,了解橋的構造後做一座橋的模型;學會烹飪一道家常菜,做給家人品嚐;完成一次有意義的旅行……這是梓潼小學今年寒假布置的作業,從有學上到上好學,辦人民滿意的教育。對於學校教育來說,新時代新任務是擔當起“雙減”任務下育人方式的改革,切實減輕家長、學生的負擔,為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自“雙減”政策落地後,我區堅持把抓好“雙減”工作作為推動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2022年,通過依法依規持續開展校外培訓機構治理工作,全麵查處各種違法違規行為,校外治理逐步規範,社會滿意率穩步上升。全區原29所學科類機構18所停辦,11所轉為非學科類,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全市首個清零;全區200多個一般性市場主體整合為41家非學科類培訓機構,入駐“潼南教培通”係統進行統一管理;創新建立“黨政主導、教委主抓、鎮街主體、學校主業”的‘四主聯動’責任製度獲評全國“雙減”工作優秀案例。 與此同時,區教委還根據全區中小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特點和規律,適應不同年齡階段學生心理發展需要,積極行動、主動作為,聚焦青少年“急難愁盼”問題,著力推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2022年,全區配備心理谘詢室80個,聘請心理輔導專業教師20名,規定班級每兩周至少安排一個課時心理健康教育課,全區青少年心理健康核心知識知曉率達到85%,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全麵提升。 如今,一座座美麗校園在1583平方公裏的潼南大地上如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一批批潼南學子沐浴陽光雨露茁壯成長;一項項國家、市級榮譽滿載著教育教學改革發展的成果,印證著潼南教育奮進發展的曆程…… 老有所養托起最美﹃夕陽紅﹄ “現在有了輪椅,出行方便多啦!天氣好的時候還可以去院壩裏逛逛。”說這話時,玉溪鎮大龍村71歲老人楊文餘的臉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多年前因一場施工意外,楊大爺脊髓受到了嚴重創傷,下半身失去知覺。在了解到楊文餘的具體情況後,區殘聯積極落實各項幫扶政策,幫助其填寫材料,申領輔助器具。 現在,有了免費適配的輔助器具,楊文餘可以依靠輪椅進行簡單的日常移動,人也從剛受傷時的沉默寡言變得外向健談。“輪椅讓我對生活再次有了信心,現在不用每天在床上躺著,可以出來活動一下,感覺人都輕鬆多啦!”楊文餘說。 一件小小的輔具作為殘疾人生命和尊嚴的“支點”,不僅可以解決殘疾人生活中的不便,還能重塑信心,讓他們可以自主的、有尊嚴的、有質量的生活。 2022年,我區以農村低收入殘疾人和重度殘疾人等困難殘疾人群體為重點,針對殘疾人身體功能損失狀況、環境因素、回歸社會的目標、輔具需求等進行綜合評估,著力提高輔助器具適配服務的精準率和實效性,同時加強殘疾人輔具的使用指導,提高輔具的有效利用率。截至目前,已為400名有需求的殘疾人提供了輔具適配服務。 隨著人口老齡化時代的到來,“老有所養”越來越被廣大群眾重視。 “現在雖然老年人的物質生活越來越好,但是平日無所事事,還是感到生活空虛,所以我們為老人們量身打造一個專屬活動場所,豐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他們的晚年生活質量。”梓潼街道養老服務中心負責人鄧青鳳說道。 “這兒的服務真太貼心了!”談起養老服務中心,84歲的唐善靜讚不絕口,原來在家都不知道該幹點啥,現在每天下午都來這兒跟大家夥兒一塊聊聊天、練練字,不僅娛樂了身心,還增強了體質。 據了解,梓潼街道養老服務中心是我區第一家“醫養結合”養老機構,既可以為老人們提供日常的養生保健、生活照顧、健身娛樂等養老服務,還可以隨時提供醫療救助、康複理療,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老有所養、老有所依”。 近年來,我區緊緊圍繞完善養老服務體係、推動養老服務質量提升、發展社區居家養老,相繼出台了一係列力度大、措施實、質量高的政策,全力推進養老設施、人才隊伍和養老服務組織發展,完善養老服務設施布局規劃,努力做到全區統籌、城鄉覆蓋、布局合理,滿足多樣化需求。截至目前,全區共有養老服務機構31個,入住老人1110人,床位2902張(護理型床位2018張)。其中:公辦養老機構22個,床位1722張;民辦養老機構9個,床位1180張。全區順利完成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全覆蓋工作,農村養老服務全覆蓋工作正在有序推進,2022年,我區新建城鎮養老服務中心5個、村互助養老點9個。 如何讓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更有溫度,幸福感來得更實在?2022年,我區還聚焦老年人出行不便、就醫困難等問題,大力推行“為老”助醫服務,通過開展上門健康評估,提供康複護理指導、心理支持、免費體檢等健康服務,以及對65周歲以上有簽約意願的失能老年人提供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將免費體檢、診療、康複等送到老年人家中,讓老年群體幸福感、獲得感更可持續,更有保障。目前,已有1850名老人完成簽約。 百尺竿頭思更進,策馬揚鞭再奮蹄!民生無小事,做好民生工作,沒有“完成時”,隻有“進行時”。如今,一件又一件民生實事正落地生根,一項又一項民生政策又乘風而至,潼南,正闊步前進在讓發展更有溫度、讓幸福更有質感的道路上。(全媒體記者蔣坐) 【責任編輯 鄭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