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8 06:38 
▲在黔江區鄰鄂鎮高坪村梯田水稻基地,大型植保無人機在對水稻進行病蟲害防治噴灑作業(攝於7月11日)。特約攝影 楊敏/視覺重慶
務農重本,國之大綱。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指出,牢牢守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兩條底線。 對於有著大城市帶大農村市情的重慶而言,穩住農業基本盤、做好“三農”工作,無疑是應變局、開新局的“壓艙石”。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重慶堅決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紮實推動“三農”各項任務落地見效,守住守好糧食安全、耕地保護、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連日來,重慶日報記者行走在巴山渝水間,探訪我市將“三農”工作作為財政優先保障領域,持續加大財政支持“三農”力度,攥緊糧袋、護好耕地、防止規模性返貧的工作與成效。從今日起,本報推出“重慶築牢‘三條底線’係列報道”,敬請關注。
糧安天下,農穩社稷。 夏至時節,正是秋糧豐收的關鍵節點。 永川區南大街譚家壩村,圓桂農機股份合作社負責人周元貴招呼著機手整修裝備,以戰秋收;300公裏外的梁平區星橋街道興橋社區,重慶捷梁農機股份合作社理事長鄧中新裝好了4台稻穀烘幹設備,正抓緊調試。 作為糧食產銷平衡區的重慶,必須做好糧食穩產增產,承擔起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責任。近年來,重慶深入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強化科技創新驅動種業發展,圍繞糧油產業集中連片開展社會化服務,牢牢守住糧食安全底線。
糧食連年豐收,是否可以高枕無憂?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在糧食安全這個問題上不能有絲毫麻痹大意”。 年初,我市定下目標:確保糧食播種麵積和產量穩定在3012萬畝、1087萬噸。 產量怎麼穩?良種是基礎。 “耕地等農業生產要素有限,穩產增產高產的根本出路在科技,所以我們堅持把現代種業發展、農業機械化、農業科技創新、農業產業鏈供應鏈等重點工作作為支持重點,全力確保相關重點項目穩步推進。”市財政局農業處副處長孫俊濤告訴重慶日報記者,從2020年以來,市級財政已安排1.4億元資金用於支持種質資源保護與良繁體係建設、農作物新品種選育、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科企聯合體品種試驗等現代種業發展項目。 有投入,才會有收獲。 今年4月,農業農村部官網公布了國家級製種大縣和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名單,重慶墊江縣、潼南區入選。相關資料顯示,墊江有水稻種植的傳統,在這裏建設了基地的重慶中一種業有限公司(前身為重慶市種子公司),承擔著為重慶選育、推廣優良水稻品種的重要任務。近年來,該公司先後培育了70多個新品種,建設水稻、油菜等規模化標準化製種基地2萬畝,常年製種3萬餘畝,年產糧油種子約600萬公斤。 墊江縣財政局副局長劉伯洋介紹,獲得國家級製種大縣的稱號後,中央財政對墊江下撥了3000萬元的資金支持,其中1000萬元被撥付到中一公司用於研發基地建設,“因此,他們新購置了許多實驗用的設施設備,新建了救災備荒庫,還更新了加工設施。” 油菜方麵,中一公司培育的“慶油”係列深受種植戶的青睞,2020—2021年全市油菜種植麵積390餘萬畝,其中“慶油3號”“慶油8號”播種麵積就接近150萬畝,占比近40%。尤其是“慶油8號”,其含油量高達51.54%,高出全國平均水平近10個百分點,畝產量達200公斤,每種1畝“慶油8號”,種植戶的收益比種其他品種要多300元。 市農業農村委種業處處長駱鳳玲表示,“我們堅持政府引導、市場主體原則,強化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需要和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種業發展,通過市級種業基地認定建設等措施,著力提升種業科技創新能力和供種保障能力,加快推進種業振興,努力在2030年全麵建成西部種業高地。” 圍繞國家糧食安全戰略,重慶正升級農業“芯片”。
光是有了好的種子還不行,種糧最關鍵的要素在人。 “從化肥到農藥再到人工,各種成本都漲,種糧享受到的各種補貼,讓我們心裏踏實多了。”在酉陽花田鄉何家岩村“花田貢米”種植基地,種了150畝水稻的種植大戶冉誌說。 下個月,冉誌的花田貢米將迎來豐收,每畝收入能有2000—3000元。他預計今年的稻穀收購價格能達到5元/斤,但是各項高漲的成本,卻讓他深感壓力。“針對物價上漲有種糧補貼,種子也有補貼,遇到災害了靠農業保險至少能收回一部分成本,這個農業保險也是國家補貼大部分,壓力小了不少。”冉誌說,不算農田基礎設施建設的補貼,他一畝地收到的國家各項補貼大約有500元。 保障糧食安全,必須抓住種糧大戶這個關鍵。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發生巨大變化,大戶耕種成為糧食生產重要形式,種糧大戶成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力量。但受糧食特殊的商品屬性、生產投入大、市場風險大等因素影響,一些種糧大戶收益水平並不高。特別是化肥等農資價格持續上漲,讓他們擔憂種糧不掙錢,財政資金的導向性作用就在此時顯現了出來。 “農民願不願意種糧,關鍵是看能不能賺到錢。一畝能產多少糧,一斤水稻能賣多少錢,化肥、農藥、種子花多少錢……這不是小賬,而是關係著農民種糧積極性的大賬。”孫俊濤說,重慶從2009年開始連續14年實行種糧大戶補貼,對種糧50畝以上的大戶進行補貼,每年惠及種糧大戶2400多戶,有力地調動了種糧大戶的積極性,保障了糧食安全。 普通農戶同樣有補貼。去年按照國家統一部署,重慶第一次實施實際種糧農民一次性補貼,共計補貼3.3億元,旨在緩解農資價格上漲、有效降低農民的種糧成本。今年,重慶又先後兩次下達4.8億元,用真金白銀的補貼,讓種糧人不吃虧、有錢掙。 此外,產糧大縣獎勵資金、耕地地力保護資金等,和上述補貼一起,構建起了全方位的補貼政策體係,為農民種糧保駕護航。
盛夏,墊江沙坪鎮六角村的稻田裏,齊刷刷的水稻翠綠欲滴,蓬勃舒展。 水稻拔節生長的關鍵時期,當地種糧大戶唐小初卻並沒有像往常那樣,叫上三五十個工人,背上藥箱在田間打藥。“現在我的600多畝地用無人機灑藥,隻要兩天時間就噴完了,節省了很多勞動力和成本。”他高興地說,無人機的作業效率比人工噴施提高30倍以上,還能減少操作人員與農藥的接觸,降低中毒情況的發生。此外,無人機噴灑的霧流上下穿透力強,霧滴細勻,防治效果更好。 永川區仙龍鎮太平橋村的種植大戶管春,在承包了2000多畝地種植水稻後,也請來了當地的圓桂農機股份合作社開展社會化服務,“用農機耕地,又快又好又省錢!”管春說,用牛耕地一天連10畝地都耕不完,且一畝要花200元,而機器耕地平均隻要80元一畝,一台機器一天可以耕30多畝。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民老齡化的趨勢凸顯、農村勞動力短缺矛盾突出和農業用工成本持續上升,加快推進農業社會化服務的需求更加迫切。 “我們每年安排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資金約1.5億元,重點支持圍繞糧油產業,集中連片開展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集中育秧(苗)、烘幹倉儲等社會化服務。”孫俊濤介紹。 前文所提及的圓桂農機股份合作社負責人周元貴正是該政策的受益者之一。“機耕、機插、機防、機收等全程社會化服務,財政都提供了補貼。”他告訴記者,育秧每畝70元、機耕每畝80元、機插每畝30元、機收每畝100元等,總體來說全程社會化服務需要430元,其中財政補貼100元。 這100元的受益者並不隻是周元貴,“(得到補貼後)我們相應地給村民們減去了100元收費。所以雖然補貼是落到我頭上,但受益者卻是大家。”他說,這樣一來,村民們更願意使用社會化服務,仙龍鎮的全程機械化率因此大大提高。 位於梁平的重慶捷梁農機股份合作社去年開展社會化服務近7000畝,獲得財政社會化服務補貼30萬元。同時,合作社理事長鄧中還申請到了110萬元的鄉村振興貸款,在“一補一貸”的資金支持下,鄧中擴大了合作社的發展規模,並新購置了4台稻穀烘幹機,將業務延伸到了加工環節。 “烘幹一直是全程機械化的薄弱環節。”鄧中告訴記者,烘幹設備投入比較大,農民甚至是單個合作社根本無力投入。通過財政的擔保和貼息,烘幹設備、農機升級、購買農資周轉等資金需求都得到了滿足。此外,合作社全覆蓋購買了農業保險,有力彌補了政策性成本保險隻覆蓋成本賠付的不足,提高了種糧農民應對風險的能力。 “下一步,財政將繼續支持擴大農業社會化服務規模,大力支持集中連片托管服務,持續推進服務組織能力建設,不斷推動服務組織與集體經濟組織的合作。”孫俊濤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