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話鄉村,同謀振興,觀眾朋友們大家好,歡迎來到《潼興論壇》……”5月19日晚8點20分,潼南區委組織部聯合區融媒體中心錄製的《潼興論壇》首期訪談節目,在潼南電視台綜合頻道播出,拉開全區村(社區)書記“潼台比武”的序幕。桂林街道雙壩社區書記朱席武、崇龕鎮白沙村黨支部書記向世勇、太安鎮太平村黨支部書記文春來走進演播廳,聚焦鄉村產業振興講發展、談做法、述對策、繪藍圖。 講發展、談做法。3位村(社區)書記結合產業發展基層實踐,分別介紹各自村(社區)的產業發展路徑。 “近年來,進一步加快蔬菜產業發展步伐,推動蔬菜產業轉型升級,著力打造‘潼南綠’品牌。目前,雙壩年產蔬菜產量達16萬噸、產值1.8億元,9個品種獲蔬菜地理標誌,不僅綠滿神州,還邁出國門、走向國際市場……”從事蔬菜產業發展20多年,朱席武對雙壩產業發展故事娓娓道來、如數家珍。 “白沙村產業發展走的是多元化模式。”向世勇緊接著拿起了話筒說:“目前,村裏種植業上有2200畝油菜,890畝檸檬,以及葡萄、沃柑等特色經果300餘畝,養殖業上發展了70餘畝淡水魚、800餘頭生豬代養。此外,我們積極拓展第二三產業,目前有電商、餐飲店6家,引進電子代加工廠,帶動本村20餘人就近務工,老百姓在村裏有了不錯的增收渠道。” 太安鎮太平村屬於丘陵山區,雞窩地”“巴掌田”生產成本高、效益低。而文春來的做法則是,實施土地宜機化改造,采用“村集體+農戶”的模式,以土地折價入股,帶動村民共同發展產業。“去年我們實施了土地宜機化改造600餘畝,今年計劃將旱地打造成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示範基地和油菜製種基地,水田打造為水稻直播直采示範基地,同時拓展稻田養魚項目來提高經濟效益。”談及產業前景,文春來信心十足,“現在我們基地全麵實行機械化操作,拖拉機地上跑、無人機天上飛,大豆和玉米長勢都非常好……”。 說問題、述對策。圍繞農村怎樣才能吸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到基層發展,訪談嘉賓各抒己見。 “要改變傳統農業種植方式,科學化、機械化、集約化、規模化發展農業,成本降低了,效率提高了,農業能夠掙錢了,就有更多的年輕人加入。” “推動農文商旅融合發展,共享農莊就屬於休閑農業和鄉村旅遊的結合。” “做好平台服務,為年輕人回鄉創業、發展提供便利條件。比如我們雙壩搭建了全國性的蔬菜銷售網絡平台,吸引了不少年輕人來當蔬菜經濟人……” 熱烈討論中,思路越辯越清,方法越來越明。 話振興、繪藍圖。朱席武表示,將引進企業入駐,成立以集體經濟為主導的公司,打造潼南“蔬食記”鄉村旅遊品牌,形成全方位的產品構成體係,為叫響“周末到潼南”城市營銷品牌貢獻一份“蔬菜綠”。 向世勇謀定而動,表示將突出抓好三個方麵:一是推廣有機檸檬,提高檸檬產業效益;二是發展電商平台,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三是深化農文商旅融合,結合產業發展打造新型鄉村旅遊。 文春來則表示,將堅持以村集體為引領,通過“村集體+農戶”“村集體+公司+農戶”的模式,深化農村三變改革;拓展休閑旅遊等第三產業,提升發展活力;積極招商引資,吸引企業入駐。 現場提問環節,3位村(社區)書記與參加訪談的部分“兩代表一委員”和基層黨組織書記互動交流。就產業振興中如何發展黨員作用?朱席武介紹了自己摸索出的“兩模式”,即按照“黨員+農戶+產業”的模式,把黨員示範崗、先鋒模範崗設到田間地頭,形成黨員帶頭幹、群眾跟著幹的格局;按照“黨員+經濟人+服務”的模式,完善服務體係,每10名黨員和2名經濟人包1個社,做好產業指導、宣傳動員等工作,促進蔬菜穩產增產。“黨旗飄在田園中,黨員聚在產業上”,朱席武的金句讓人印象深刻。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基層是主戰場,村(社區)幹部是排頭兵。潼南區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介紹,接下來,潼南將緊緊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激發村(社區)書記主動性創造性為重點,以提升工作能力水平為突破,以營造比學趕超、爭先進位濃厚氛圍為目標,不斷推出“潼興論壇”講發展、“潼興課堂”學經驗、“潼興擂台”比能力、“潼興曬場”亮成績等活動載體,搭建起村(社區)幹部提升能力、展示風采的平台,全力推動“加強版”的班子幹出“升級版”的業績。(全媒體記者 張峻豪 蔣坐) 【責任編輯 鄭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