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柏梓鎮檸檬種植基地。特約攝影王華僑 核心提示 民族要複興,鄉村必振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後,要全麵推進鄉村振興,這是“三農”工作重心的曆史性轉移。全麵推進鄉村振興落地見效,要加快發展鄉村產業,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加強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深化農村改革,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推動城鄉融合發展見實效,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 近年來,我區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緊盯鞏固、拓展、銜接、振興四個關鍵,嚴格落實“四個不摘”,健全防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製,牢牢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這條底線,政策不留白、工作不斷檔、投入不減少、機製不漏人,著力防返貧、強幫扶,興產業、促就業,讓脫貧基礎更穩固,脫貧成效更可持續,脫貧群眾生活更上一層樓。 產業興 增收致富有盼頭 脫貧群眾的生活好不好,收入是關鍵。繼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紮實推進鄉村振興,根本之策就是發展產業。潼南堅持因地製宜,從實際出發,積極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把產業做大做強做優的同時,也為脫貧群眾送上“金飯碗”。 近日,記者來到玉溪鎮新田社區佛手種植基地,隻見大片鬱鬱蔥蔥的果樹林中,白中帶紫的佛手花掩映其間,在陽光的照耀下,散發著獨特的淡淡香氣。幾名工人正在忙著除草、施肥,一片繁忙景象。據介紹,該基地由新田社區集體經濟聯合社進行經營管理,借助聯合社的技術優勢,佛手長勢喜人。 “正在基地務工的農民全部都是脫貧戶,平時有10餘人,在修枝、施肥等農忙時節,有50餘人。”集體經濟聯合社負責人賴興告訴記者,今年8月左右佛手便可成熟上市,預計產量能達到6萬斤。 過去,新田社區居民以種植傳統農作物為主,經濟效益較低,社區也沒有集體產業。鄉村振興駐社區工作隊和社區“兩委”通過多次實地考察後,在社區9組流轉了160餘畝土地,引進佛手種植,發展集體經濟,拓寬群眾就業渠道,實現增收致富。 產業引進來、做起來、強起來,當地居民成了最直接的受益群體,閑置的土地得到充分利用,社區剩餘勞動力家門口就能掙錢。脫貧戶高玉明告訴記者,他們平時在基地除草、澆水,施肥,每天都能有幾十塊錢的收入,大家幹得很開心,除了務工外,每年還有土地流轉收入,到年底還可以參與集體經濟分紅,生活比以前好了很多。 “農業強,才能農民富、農村美。把產業做大了,效益提高了,鄉村振興就有了經濟基礎。”區鄉村振興局相關負責人說。 近年來,我區依托地理和資源優勢,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按照“一鎮一特”“一村一品”思路,遵循“宜種則種、宜果則果、宜養則養”原則,大力發展糧油、蔬菜、生豬、檸檬等特色產業。資產收益、土地流轉、資金入股、務工就業、產品代銷……產業發展為帶動脫貧戶穩定就業、持續增收注入“動力”的同時,也為鄉村振興打下了堅實基礎。 就業穩 樂業更能安居 在位於五桂鎮東南村的重慶碩展基業電子科技有限公司鄉村振興就業車間內,幹淨整潔的地麵上,一條條生產流水線整齊排列。伴隨著機器此起彼伏的噠噠聲,手法嫻熟的員工們正在工位上忙著加工電子連接線,現場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 “我來這裏已經一年多了,這個月應該能拿到3000多元的工資。”李大南一邊嫻熟地做著穿線活,一邊介紹說,“車間離我家不到1公裏,早上8點上班,下午5點半下班,有足夠的時間把老人孩子安頓好,還可以有一份可觀的收入,日子肯定會越來越好的。”說起現在的日子,李大南信心滿滿。 李大南的話引起工友張海香、任翠碧的共鳴。她們都是東南村的脫貧戶,過去家中的收入都靠種地、打零工,遠遠滿足不了家庭生活開支。“我老公患有精神病,走得早,女兒在上初中,我不能丟下孩子出去打工。”任翠碧說,不出去打工日子過得很緊巴,如今在車間上班,既能照顧女兒,每個月還有2000多元的收入。得知村裏有個可以賺錢的車間,一些原本在外打工的人回來了。“在這裏工作比在外麵打工好,過年過節都可以在家裏。”張海香高興地說。 據悉,該車間占地2000平方米,主要生產藍牙耳機、線控耳機、數據線、充電器、充電寶、LED燈、線束等。該公司產品主要為海爾、美的等企業供貨,訂單量還在逐年遞增,產品供不應求,正在著手擴大生產規模。 “隻要本村或其他村的脫貧戶有就業意願,我們會大力支持,激發他們的內生動力,讓他們靠雙手掙錢致富。”東南村黨支部書記李世強說。 為返鄉創業的群眾和當地困難人群提供施展平台,讓他們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增收,像重慶碩展基業電子科技有限公司這樣的就業車間全區共有10家。近年來,我區堅持把就業扶貧擺在突出位置,以提升農村貧困勞動力就業創業能力為重點,通過深化勞務協作,豐富拓展人員輸出、技能培訓、權益保障、產業援建等協作內容,促進脫貧人口外出務工,努力將脫貧人口穩在企業、穩在崗位。 同時,促進就地就近就業,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支持的優勢特色產業項目,優先吸納脫貧人口就業;加大以工代賑實施力度,提高以工代賑項目勞務報酬占比,動員脫貧人口參與項目建設;推動就業幫扶車間健康發展、壯大升級,對就業幫扶車間吸納脫貧人口給予獎補;依托鄉村建設行動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等,統籌用好各類鄉村公益性崗位,托底安置其中符合就業困難人員條件的弱勞力、半勞力和無法外出、無業可就的脫貧人口。 此外,組織開展“雨露計劃+”就業促進專項行動。引導脫貧家庭(含防止返貧監測對象家庭)新成長勞動力接受中、高等職業院校和技術院校教育,發揮建築、物流、電力等勞動密集型行業的作用,促進雨露計劃畢業生實現就業。 “穩崗就業是增加脫貧人口家庭收入,鞏固脫貧成果的重要途徑。”區鄉村振興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將凝聚多方合力,加大對脫貧人口就業幫扶的政策扶持力度,做到政策落實更加精準,產業導向更加精準,幫扶對象更加精準,資金使用更加精準,措施到戶更加精準,千方百計幫助脫貧人口端穩就業“飯碗”,努力提升貧困人員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環境美 生態宜居幸福足 走進柏梓鎮郭坡村,農家院落幹淨整潔,房前屋後綠樹成蔭,寬敞平坦的道路蜿蜒曲折……置身其中,青山綠水環抱,藍天白雲籠罩,整個村莊安靜而祥和,猶如一幅美麗的山水畫。 “以前每家的垃圾都是自行處理,現在大家門前都配有垃圾桶,還有人專門來收,村裏的環境變得更好了。”村民老李說。 昔日“垃圾靠風刮,汙水靠蒸發”的髒亂差村,如今蛻變成“路淨、水清、院美”的新農村。其變化的動力來源於我區把人居環境整治與鞏固脫貧攻堅成效結合起來,全麵推進鄉村振興。 全區圍繞“幹淨、整潔、有序”總體目標,以“網格化”管理模式為基礎,形成區幹部包鎮、鎮幹部包村、村幹部包社的網格化管理機製,明確目標任務、細化分工職責,充分發揮幹部“領頭雁”作用,激發群眾“主人翁”意識,采取點、線、麵相結合的方式,分類分檔有序推進農村垃圾治理、廁所革命、汙水治理、農業生產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讓鄉村露出幹淨底色。 同時,加快建設“四好農村路”和入戶道路,打通服務群眾最後一公裏。現在,30戶以上的聚居點全部實現入戶道路“院院通、戶戶連”。在村內道路、坑塘河道、閑置空地和公共場所開展全方位的綠化行動,利用空地和荒宅基地打造小品遊園、微菜園、微花園、微果園,形成“有產業、有品質、有顏值”的鄉村新業態。 美麗鄉村,幸福生活。人居環境整治給群眾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垃圾清理了,村道幹淨了,公廁改善了,我們農村越來越好了,日子是越過越舒心了。”村民們不約而同感慨。 如今,行走在潼南廣袤的鄉村,既有美麗宜居新家園,也有生態綠色的產業園,同時還有靜心洗肺的生態園,一幅幅鄉村振興新風貌成為潼南大地上的生動圖景。 舵穩當奮楫,風勁好揚帆。新征程上,全麵推進鄉村振興的號角已經吹響,一項項政策的落實,一個個項目的實施,讓我區脫貧基礎更加穩固,脫貧成色更足,脫貧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全媒體記者 張峻豪 蔣坐) 【責任編輯 鄭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