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口社區村民房前屋後幹淨整潔。 文明鄉風建設既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也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推動力量和軟件基礎。龍形鎮水口社區緊緊圍繞“抓三風”等具體要求,大力實施農村環境整治,打造美麗和諧新農村,並通過“五美五好”係列活動豐富鄉村精神文明內容,將鄉風文明貫穿鄉村振興各個方麵,進一步做美村容村貌、引領文明新風尚。 環境整治 提升村莊顏值 “外婆,快把掃帚扶起來,任書記來了。” 水口社區駐村工作隊還未邁進村民家門,清脆的童聲已進入大家耳裏,駐村工作隊第一書記任銀超滿臉笑意,摸了摸村民譚玉敬孫子的頭,打趣他家還安排了“哨崗”。 據了解,自2020年水口社區開始試行鄉村治理積分製後,村民們的自我服務、自我管理意識不斷提升,上逾80歲的老人、下至3歲幼童,都潛移默化參與到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中。 “以前走村入戶,進門就看到四處都是雞鴨鵝屎,滿院子找不到落腳的地方,一旦讓村民收拾,‘你找幹淨的地方踩嘛’,一句話懟的你無話可說。”任銀超一邊回憶整治前的場景,一邊帶記者走進村民家中參觀。 家家戶戶房前屋後幹幹淨淨,庭院更是繁花似錦,雞鴨圈養、柴草整齊,行走在水口社區的潔淨道路上,“美麗宜居”四字已悄然躍上心頭,如畫美景令人心生向往。 村規民約 樹立新風導向 “以前,我們社區的生日、滿月、成兒嫁女、考學、新遷搬房等等,辦了很多酒,大家吃的都比較厭煩。”任銀超告訴記者,在沒製定《村規民約》以前,過去的水口社區居民大小事情都操辦擺席,環境衛生較差,互相攀比現象有些嚴重。 為改變這一陋習,倡導勤儉節約,在《村規民約》製定過程中,社區把移風易俗、樹立文明鄉風等內容寫入其中。水口社區的《村規民約》共有10條,涵蓋了法治、敬老愛幼、勤勞致富、環境衛生整治等內容。 “勤儉持家、勤勞致富的風氣有很明顯的變化,大家對《村規民約》都還是很擁護的。”任銀超說,《村規民約》建立之後,社區裏大擺宴席的情況就越來越少了,形成相互監督、共同遵守《村規民約》的良好風尚,大家不會隨意扔垃圾、焚燒秸稈,衛生環境也變好了。 無規矩,不成方圓。水口社區《村規民約》的製定,堅持村民自治原則,采用村民主體參與製定並完善村規民約的辦法,村支兩委通過召開村民大會、入戶走訪等形式,收集意見建議,把村民集中反映、普遍認可的“紅白喜事怎麼辦、環境衛生如何改善、鄰裏關係怎麼處”等提議納入村規民約,不求語言精美高大上,但求言簡意賅實用性。 如今,走進水口社區,印有《村規民約》的文化牆格外醒目。牆上的內容涵蓋了脫貧致富、村風民俗、鄰裏關係、婚姻家庭、環境衛生等與村民生活息息相關的事項,通俗易懂、簡潔明了。 家風傳承 推動內外兼修 “媽,最近天氣熱了,我把你床上的被褥都換薄了。”在彭祖貴家,他的妻子正一邊給身患重病的婆婆梳著頭,一邊溫柔的說著。 任銀超十分欣慰的看著這樣溫情的場景,大腦已在思考如何將婆媳間的和諧相處宣揚出去。此時,任銀超忍不住向記者分享“一碗雞湯”的故事,展示了這對婆媳的相親相愛是駐村工作隊的重要成果之一。 婆媳關係不好、鄰裏關係不佳……駐村工作隊都要絞盡腦汁,想方設法牽線搭橋,利用輿論誇獎式引導等方式,讓他們相親相愛,傳遞孝老愛親正能量。 家風是傳承千年的精神尺度,是中華民族傳統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弘揚良好家風,駐村工作隊發起了“文明家庭”“好婆婆”“好媳婦”等評選活動,並對先進典型廣泛宣傳,營造了講孝道、重孝行、興孝風的良好社會氛圍。 今年來,水口社區鄉風文明建設工作不斷上升新高度,通過“抓三風”建立長效機製,讓村民參與其中;通過整治鄉村環境衛生、入院入戶開展潔淨活動等改善村民的居住環境;通過宣傳先進事例、法製宣傳等讓社區有“顏值”更有“氣質”。鄉風文明建設工作的不斷推進,讓水口社區鄉風民風家風、人居環境日益美起來,村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強起來。(全媒體記者 劉莉 實習記者 李彥亭) 【責任編輯 鄭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