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曼指導員工做陶藝。 穿過成片油菜花田,來到位於崇龕陳摶故裏景區旁的葫蘆壩文化創意產業園,眼前呈現的是古樸有致的房屋、清幽寂靜的院落,樹木茂盛、桃李滿園,仿佛置身於陶淵明筆下“采菊東籬”的美好鄉村風光。但是,誰能想到,如今綠意盎然的別致小院,幾年前還是空置的老舊民居呢。 2019年,文創園負責人高曼用工匠精神,一步步將這裏打造成以陳摶睡養文化為主線的葫蘆壩文化創意產業園和婦女實現家門口就業增收的文創“工廠”。從堅持“創業初心”到追求“工匠精神”,高曼將創業目標聚焦到“創業後我能改變什麼、帶來什麼?”,把文創力量化作激發鄉村振興的“造血”能力。 紮根崇龕創業 孵化文創夢想 來自河北的高曼,已在重慶生活十幾年,出於對文創、旅遊的喜愛,一直從事文旅項目開發、文創文旅產品開發和推廣等相關工作。一次偶然的機會,她來到崇龕陳摶故裏景區旅遊,美麗的風景、樸實的民風、悠久的曆史文化,這個孵育了道祖儒師陳摶老祖的小鎮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文創產業主要以產品的形式體現在旅遊業循環係統中,旅遊業的穩定發展也離不開文創產業的補給,崇龕的菜花節和睡養文化很適合發展文創產業。”經過多次的深入考察,她最終決定在此發展文創主題產業和手工藝培訓及加工。 高曼公司團隊首先對葫蘆壩片區十幾個閑置民房和院落進行改造,以手工藝、古琴等傳統文化為主題,打造多個紮染、木藝、陶藝、繡球等手工藝製作和體驗空間以及主題民宿,成為既有產業運營、培訓等功能,又能滿足遊客餐飲、住宿等功能的有價值的民居。 “文化產品要取得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需要拉近普通老百姓和傳統文化之間的距離。”高曼告訴記者,在研發文創產品上,公司開發了陳摶卡通形象及衍生文創產品20餘個,有助於大家記住陳摶形象,也更便於推廣睡養文化。 同時,文創園內的紮染布藝、檀木書簽、創意繡球、精美陶器等也讓人目不暇接。除了手工藝品,基地還對當地頗具特色的冷榨菜油和油菜蜂蜜進行設計,打造推出睡仙“油”禮和睡仙“蜜”禮等睡仙“有”禮係列農副產品。 “來到這裏,似乎是命中注定。”高曼把所有工作重心都放到了崇龕,一心想著怎樣把文化做得更深,創意做得更活。經過幾年的苦心經營,該文創園不但創造了可觀的經濟價值,也成為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載體。 心係鄉村發展 帶動村民增收 “轉盤速度不能過快,力度一定要輕,不然胚體容易斷裂,慢慢適應後再發力。”陶藝體驗課上,授課老師李曉梅細心地指導遊客製作自己的陶藝作品。 每到周末,這個文創小院都會門庭若市,或體驗鄉村的“慢生活”和手工製作的匠人匠心,或參加富有文化內涵的研學活動、企業團建、藝術寫生、親子遊等。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讓這個文創小院熠熠生輝,自然和藝術交融的鄉村風光,讓人流連忘返。 讓記者意外的是,園內的授課老師和工作人員,幾乎都是崇龕當地的婦女,“在高總的帶領下,我從一個門外漢成為授課老師,在這裏工作已經有兩三年了,在家門口實現就業,既學到技術,又提高了自我價值。”李曉梅高興地說。 “除了研發文創產品,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構建更新的格局、實現更大的作為。”建園以來,高曼積極探索文創與各產業和鄉村發展的深度融合方式,按照“非遺文創+互聯網+扶貧”模式,園區自2019年來,在新勝、寶龍、雙江等地開展了20餘場手工藝培訓,免費培訓了留守婦女、脫貧人群1000餘人。經過培訓的婦女不僅可以到園區內就業,也可以足不出戶靠做手工創作收益,工藝品做好後由文創園回收,通過自營網店售賣。 “創業之路並非坦途,潼南政府和相關部門給了我很多幫助,我也想用文創的力量回報大家,隻要村民願意學,我們都會提供免費的教學。”這位河北姑娘的豪言壯誌,彰顯的是文創人的社會擔當和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其精髓是堅持初心,敬畏事業,精益求精,創新創造。“今後,我將繼續以匠人之心,傳承匠人文化,發揮文創園的帶富作用,讓更多人通過匠人手藝增收致富,為鄉村振興貢獻文創力量。”高曼說。(全媒體記者 王浪 羅昌澤 劉文靜) 【責任編輯 鄭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