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植保無人機在田間穿梭作業。 
拖拉機在田間耕作。 “執著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苟、追求卓越。”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工匠精神的概括。中國有超過1.7億技能人才活躍在各行各業。在他們身上,小到一枚螺絲釘的打磨,大到飛機、高鐵等大國重器的鍛造,無不體現著工匠精神,也正是靠著這種精神,鑄就了一張張“中國名片”。 去年12月,遂潼川渝毗鄰地區鄉村振興技能大賽上,來自潼南佳禾農機專業合作社的張冬華、鄧瀟瀟作為區級代表團成員在大賽農作物植保(團體賽)項目中脫穎而出,榮獲一等獎。 長期以來,他們活躍在田間地頭和技術攻關一線,成為引領新經濟、培育新動能的重要力量,進一步推動產業強起來、鄉村富起來、生態美起來。 現代農機助力春耕生產 記者見到張冬華時,他正在對一台台機械設備進行檢查、修整,每個環節確認安全無誤後才駛入田地。 “現在把我們播苞穀的盤心換成播高粱的盤心,這樣才能達到精量化播種要求。”“看嘛,這個播種盤的盤心要小一些……”作業時,張冬華小心翼翼的更換著每一個脫粒齒零部件,生怕安裝不到位。剛剛還被開膛破肚、大卸八塊的旋耕機,經過他妙手車銑、打磨、換件、組裝,轉眼間煥發新生。 記者在旁邊觀察發現,盡管帶著手套,但張冬華的身上依然沾滿了油漬,還有一股難以忍受的嗆人氣味,他更是被這些氣味包圍著。 修理工作髒又累,尤其到了酷暑難耐的盛夏。很多人都說農機修理是“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的辛苦活。 “突突突……”更換完零件,在旁邊一塊田地上,張冬華駕駛輪式拖拉機、旋耕機在田間穿梭作業。不一會,一片平整的土地就完成了耕田和翻田。 “農業技術是一門科學,容不得半點馬虎。”這句話,張冬華常掛嘴邊。 農機之於張冬華,是工具更是夥伴。每一台都被他用得出神入化,也曾被他拆得七零八落。每一台都給了他很多啟發,也曾幫他完成了很多種植試驗。 植保神器提升管護效率 在崇龕鎮青杠村農田上空,伴隨著陣陣低沉的轟鳴聲,一架植保無人機在農機手鄧瀟瀟的熟練操控下緩緩起飛,無人機所到之處,一層薄霧輕輕灑落,整個防治過程快捷高效。 手持的終端界麵上,飛機飛行高度、速度、電量、距離、作業麵積、航線、精確到毫升的藥量等數據一目了然,飛機可以通過終端自動規劃航線,保證無死角噴灑到位。 隨著氣溫回暖,油菜已經進入結莢期,在當前油菜生長的關鍵時期,田間的病蟲害也開始了繁殖,預防油菜菌核病迫在眉睫。伴隨著一陣陣嗡嗡的轟鳴聲,無人機快速飛過,在綠油油的油菜田上穿梭噴灑農藥。與傳統的植保作業方式相比,無人機在施肥、施藥等方麵更具優勢。“我們現在主要是給油菜打硫酸二氫鉀,幫它起到壯籽增產的作用,提高油菜的結莢率,幫助農民增產增收。”據鄧瀟瀟介紹,植保無人機的優點比較明顯,第一就是作業效率高,是傳統人工的30—50倍。第二噴灑均勻,不會造成漏角和死角。第三它可以減少人員聚集,對疫情防控有很大的作用,第四可以進行遠距離操作,能夠更好的對作物的病害進行防治。 每到一個新的作業地塊,鄧瀟瀟都要扛著設備測地,測完後飛機就可以在固定範圍內規劃航線飛行。 “就像孫悟空給唐僧畫個圈一樣。”測地完成後,這一塊地便進入了係統,下次在同一地塊飛行作業時即可調取。 “即是在若幹年後,一個農民管理上千畝甚至幾千畝地應該都不成問題,而且一定會越來越先進,越來越輕鬆。”談到未來的日子,鄧瀟瀟的眼裏閃著光。 2021年“巴渝工匠”杯重慶市首屆無人及應用技能競賽(無人機農業植保項目)一等獎、第二屆中國農機手大賽亞軍、中國農機手大賽全國總決賽100強……獎杯燦燦,錦旗獵獵。諸多榮譽背後,傾注的是張冬華、鄧瀟瀟多年來的潛心鑽研。 “素質是立身之基,技能是立業之本。我們將繼續加強學習,不斷鑽研技術,探索改造適合我們潼南當地農業需求的農業機具,用科技賦能農業,用技能描繪鄉村振興畫卷。”張冬華說。(全媒體記者 徐明鳴 夏培植) 【責任編輯 鄭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