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譚希和妻子查看西蘭花長勢。 
“春不老”蘿卜喜獲豐收。 
譚希種植的大棚辣椒結滿枝頭。 陽春三月,暖意融融,正是萬物生發的季節。位於柏梓鎮中渡村的希旺蔬菜種植股份合作社(下稱合作社)基地內,連片的西蘭花鬱鬱蔥蔥,長勢喜人,一派生意盎然的景象。 今年44歲的退伍兵哥哥譚希,就是這片綠色海洋的“領航人”。2011年,他義無反顧返鄉創業、反哺鄉親,毫無經驗的他苦練技術、奮力向上,經過10多年潛心耕耘,合作社每年純收入達四五十萬元,帶領村民走上致富路。 退伍回鄉 投身農村天地寬 1995年,譚希參軍入伍,4年後退伍回鄉,隨打工潮來到浙江一家公司當保安,肯幹的他很快做到保安隊長,但不甘平庸的他對一眼望到頭的工作漸漸感到迷茫,“打工畢竟不是長久的事,從農村出來,要想過上好日子隻能靠自己打拚,創業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譚希腦海裏常常謀劃著自己的未來。 雖然一直在外發展,但譚希從未停止過對家鄉潼南的關注,他了解到,“菜籃子”“西部綠色菜都”、重慶蔬菜保供核心基地……這些響亮的名號已在家鄉打響,而隨著大量年輕人外出務工,老家柏梓鎮的田園荒廢不少。出身農家讓他對農村和農業有著天然的親近,“農村天地廣闊,一定可以幹出一番事業。”2011年,懷揣著對未來的憧憬和家鄉的眷戀,譚希帶著多年的積蓄,毅然返鄉創業。 然而創業之初,困難重重。譚希流轉了鄉親們的冬閑田種植青菜頭,由於缺乏經驗,好不容易種植成功贏得豐收,又因行情不好無人問津,幾百畝青菜頭爛在了地裏,血本無歸。“開弓沒有回頭箭,隻能前進,不能後退。”軍隊培養的作風讓譚希認準了目標就不言放棄。 不懂技術,他就潛心學習,先後到雲南呈貢、山東壽光等蔬菜種植發達地區“取經”,還多次參加了區農業農村委組織的“返鄉創業新農民”“青年農場主”等蔬菜種植培訓,學習了種植技術、經營管理、客戶維護、測土配方施肥等。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多年的潛心學習,他邊學邊做,逐漸成為了一名蔬菜種植“土專家”。 創新實踐 走上產業致富路 “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精。”譚希說,這是他多年摸索積累下來的經驗,通過調查分析市場,有目的地種植反季節和小眾蔬菜,在時間節點上主攻早熟和延後栽培,自然可以賣高價。 “西蘭花成熟期短、產量高,營養豐富,是一種高價值蔬菜,但由於種植技術要求較高,市內種植的人很少。”譚希告訴記者,合作社今年種有西蘭花90畝,將搶在5月旺季之前上市,以3元/斤的價格供給多多買菜平台。 西蘭花不是我市土生土長的農產品,甚至很多種植戶因其技術要求較高而避而遠之。譚希看準了市場空缺,迎難而上,先後到西蘭花種植發源地學技術,最終在2015年將種植麵積擴大至140畝,上市的西蘭花被連鎖超市、農貿市場包銷,供不應求。 敢於挑戰、敢於創新。譚希勇於選擇與眾不同的蔬菜品種,今年二月,他種植的晚熟品種“春不老”蘿卜迎來豐收,避開了蘿卜高產期,通過訂單銷售,實現銷售收入近30萬元。頭腦靈活的他還將蘿卜纓利用起來,曬幹後醃製成梅幹菜增加蘿卜附加值。 目前,合作社采用三季輪作種植模式,種植西藍花、豇豆、蘿卜,同時種植辣椒、苦瓜、南瓜等蔬菜,通過地熱線自動控溫、營養杯育苗、地膜矮棚保溫保濕等田間管理技術,使得蔬菜根深葉茂、健壯高產,一年下來效益可觀。 回報鄉親 帶領村民奔小康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把致富的希望播撒到田間地頭,帶領鄉親們過上好日子,是譚希這位共產黨員返鄉創業的奮鬥目標。2011年,譚希成立了希旺蔬菜種植股份合作社,110餘戶村民把自己的田地流轉給合作社後,既收土地租金,又到蔬菜基地打工掙錢。 “年紀大了,也不能外出掙錢,在這兒幹活風險小,擔心少,還能掙到錢。”在基地務工的村民張芬說,她將家裏的3畝多地流轉給合作社,一年可收土地租金1800多元,每月還能在基地掙1000元左右,她對這種既收土地租金又在家門口打工的掙錢方式感到很滿意。 合作社通過基地帶農戶的方式,吸引了不少當地及附近的鄉親來此務工,讓他們在增收的同時,也學到了種菜的技能,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農業發展一味靠經驗還遠遠不夠,我們要不斷改善生產方式,向綠色、智慧、現代農業邁進。”譚希感歎道,今後他將提升蔬菜的品質,用有機肥及生物農藥替代化肥和農藥,今年已購入400噸有機肥。“雖然比化肥貴了一倍,但其中的有機質對土壤改良有很大的積極作用,長遠利益遠大於眼前利益。”譚希告訴記者,今年將在基地使用農用無人機,推進農業機械化,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幾度風雨,幾度春秋。如今,譚希已從一名退伍兵變為鄉村種植業的引路者和鄉親致富的帶頭人,朝著這個目標,他從來沒有停止努力。“今後,我會繼續探索農村種植業發展的新方向、新思路,讓老百姓的腰包鼓起來,為潼南農業添磚加瓦。”譚希自信滿滿地說。(全媒體記者 譚春蘭 劉文靜) 【責任編輯 鄭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