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供銷合作社要堅持從“三農”工作大局出發,牢記為農服務根本宗旨,持續深化綜合改革,完善體製機製,拓展服務領域,加快成為服務農民生產生活的綜合平台,成為黨和政府密切聯係農民群眾的橋梁紐帶,努力為推進鄉村振興貢獻力量。近年來,區供銷合作社牢記為“三農”服務的宗旨,以“三社”融合發展為抓手,充分發揮農資供應“主渠道”作用,大力開展土地托管服務,全力打通城鄉“菜籃子”通道,築牢基層為農服務“前沿陣地”,激發服務“三農”新活力,努力成為為農服務的“主力軍”和綜合平台。 當好農資“顧問”全力保障春耕生產需求 春耕備耕,農資先行。區供銷合作社發揮農資儲備、調運、供應主渠道作用,積極謀劃、主動作為,抓緊農資儲備調度,優化農資供給結構,創新服務方式,全方位滿足春耕農業生產多層次、多樣化的需求,力保農資供應貨足、價穩、質保,有效滿足全區春耕生產需求。 在桂林街道桂花村,記者見到了前來桂林街道供銷合作社購買水溶化肥的種植大戶劉叔。“以前買農資都是從個體經銷店裏買,這家買點化肥,那家買點種子、農藥,價錢還貴,得到處跑才能買全所有的農業生產資料。自從基層供銷社合作後,我就不用到處跑了,這兒的貨全質量又有保證,隨時來了都能拿到貨,價格還便宜,我覺得對我來說,挺方便的。”劉叔說。 此外,供銷合作社係統內農資企業通過微信視頻、網購等多種方式銷售農資,農民利用電話、微信等零接觸方式,與企業、經銷商溝通聯係,在網上預訂化肥、種子、農藥等農業生產物資。將各類農資直接配送到店、到村、到戶、到田間地頭,並開展農資農技谘詢服務,做到隨需隨供、即時服務,解決好農資配送‘最後一公裏’。 據統計,自今年春耕以來,全區庫存農資充足,化肥供應保持在12000餘噸以上,其中:尿素1850餘噸、碳銨480餘噸、磷肥430餘噸、鉀肥280餘噸、高濃度複合肥5750餘噸、有機肥3640餘噸;庫存農藥保持200餘噸、種子保持80餘噸、農膜保持140餘噸,能夠滿足市場需要。 當好“田秀才”提升專業化服務水平 農資儲備足,服務也要跟得上。區供銷合作社聚焦農村勞動力短缺、種地打工誤增收等問題,為農民和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農資供應、測土配方、智能配肥、病蟲害統防統治、農機作業、糧食烘幹收儲、農民培訓。圍繞如何破解“誰來種地”“地怎麼種”的問題,建設為農服務中心,發展村級服務代辦站(點),配備農機設備,開展代耕、代種、代收、代銷等係列化托管服務。 人勤春來早,春耕備耕忙。在太安鎮河邊村的田間地裏,太安河邊供銷社負責人曹澤彬正在安排農機手進行翻土、除草作業。在質量上不坑農,在價格上不傷農,在數量上不虧農,在時間上不務農,這讓曹澤彬很有感觸,他告訴記者,農業插上了現代化的翅膀,讓農民省事省力又省心。 “為適應市場變化和綜合改革要求,我們不斷提高農業生產的組織化、機械化水平,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不斷增強為農服務能力。”區供銷合作社合作科科長李春生說。 據了解,區供銷合作社整合涉農項目資金,把推進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防治和實施農藥減量化作為服務“三農”、滿足農民群眾需求的實事來抓,發展一批裝備精良、業務熟練、機製靈活、技術先進、管理規範、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植保專業統防統治服務組織,為農戶降低病蟲害防控成本,切實提高防控效率和應急防治水平。2019年以來,各基層供銷合作社組織開展農技培訓2790人次;新組建農機、農技等專業化社會服務組織136個,提供集約化、規模化服務麵積43萬餘畝。 當好“銷售員”助力產品上線農民增收 一大早,米心鎮高坎村村民陳定選就忙活了起來,他把屯在倉庫裏的最後一批紅薯打包好,用麻袋一件一件裝起來後,便等待米心供銷社的負責人前來裝運。 “多虧了供銷社幫我們銷售農產品,這幾天陸陸續續的,30多噸紅薯已經賣得差不多了。”陳定選是高坎村的種植大戶,與老伴兩人一起種植有110多畝地。在與供銷社合作的幾年時間裏,陳定選感慨萬千。“自己年紀大了不懂銷售,很多時候都是用扁擔挑到市場上去賣,利潤微薄。現在有了基層供銷社幫忙聯係客戶銷賣,不僅有效解決了我們的後顧之憂,還能夠讓我們‘輕裝上陣’,一心一意去發展自己的產業,不斷做大做強。” 米心鎮供銷社負責人苟思告訴記者,依托村村旺APP,我們的特色農產品隨時可以投放到電商平台銷售,實現電商平台與農村互動,推動電商扶貧發展,助力農產品上行,實現農民增收。 近年來,隨著數字鄉村建設的加速,農村通信設施、物流網絡等條件不斷改善,農產品網絡銷售成為擴大農民產品銷售、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方式。區供銷合作社順應時代發展的趨勢,加強與村“兩委”合作,搭建“區、鎮、村”三級農村電商服務體係。 經過幾年的發展,如今米心供銷社長期幫助老百姓銷售紅薯,花生,枇杷,沃柑,玉米,大米,土雞蛋,鴨蛋,鵝蛋等農產品。2021年,實現了銷售額50萬元。 在桂林街道的鄉村特色產業消費扶貧館裏,陳列著各種各樣的潼南特色產品,檸檬、黃桃、老臘肉、太安魚調料等,琳琅滿目,吸引了許多市民前來選購。 “每次過年過節我都會購買一些特產,自己吃一些,還給親戚朋友寄一些回去。大家都特別喜歡我們潼南的農產品。”張女士是消費扶貧館的常客,她告訴記者,不僅可以購買到喜歡的產品,還能發展扶貧產業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此外,區供銷合作社通過銷售平台與脫貧戶直接簽售訂購協議,並參加潼南彭水6.18等係列消費扶貧直播活動,把做好“六穩”、落實“六保”與鞏固脫貧成果相融合,實現多方共贏。目前僅消費扶貧特色館的銷售額就達到了226.86萬元。 “過去,我們好的一些農副產品藏在‘深巷’沒人知道。如今,越來越多的優質農產品湧進了消費扶貧特色館。”區供銷合作社經濟信息科科長莫曉斌說,我們通過“線上+線下”模式搭平台、建項目、織網絡等方式,引導各基層供銷社、直屬企業積極開展消費幫扶工作,有效推動本地農副產品銷售。 “下一步,我們將精準對接市場需求,積極探索市場機製,搭建特色農副產品互聯互通、配送服務,展示、展銷交易平台,嚴格把好產品質量關,吸納更多‘山貨’,聚集全社會力量,形成幫扶合力,全方位鞏固脫貧成果,助力鄉村振興。”區供銷合作社副主任張程說。(全媒體記者 趙晨城) 【責任編輯 鄭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