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生進行現場診斷。 
中醫耳穴壓丸。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堅持中西醫並重,傳承發展中醫藥事業”,中醫與婦幼保健的融合,既是國家大政方針,也是醫療改革創新的一條必由之路。 2016年以來,區婦幼保健院將中醫藥發展納入規劃,並進行專題研究,確立了“大保健、小專科、中西醫結合”的辦院方針,成立中醫科,分設中醫兒科、中醫婦科、中醫內科、中醫針灸推拿中心、小兒推拿洗浴中心、中藥房、煎藥房等。將中醫藥的整體觀、特殊的治療性、保健服務性、周期鏈條性等特點充分融入到婦女兒童的全生命周期保健中,中西醫融合發展從無到有,充分發揮傳統醫學在婦女兒童疾病防治中的重要作用,推動中醫藥事業與婦幼健康深度融合發展。 “可以不吃藥、不打針就能治好病,孩子也不哭鬧了,中醫兒科為孩子提供了一個安全無痛的治療選擇,我作為一個母親真是太高興了!”幾天前,在區婦幼保健院中醫館,周女士正帶著幾個月大的女兒做推拿。原來,孩子出生沒多久就出現了呼吸道症狀,一聲一聲的咳嗽反反複複,急壞了李女士,她抱著孩子就往醫院趕。醫生經過一番詳細的診斷,推薦她進行3天推拿治療。 孩子生病做推拿就能好起來嗎?周女士盡管心裏帶著一絲懷疑,但她還是抱著試一試的心態,來到了小兒推拿中心。她看著推拿老師用輕柔的手法在寶寶的皮膚上進行操作,像做遊戲一樣,一邊逗著寶寶一邊雙手不停,寶寶漸漸平靜了下來。 “沒想到寶寶難受得一直哭鬧,到了醫生‘手裏’就安靜下來了,看來推拿還是有效果的。”第一次帶寶寶做推拿,周女士驚異於推拿的神奇作用,她決心按照醫生的囑咐,連續再做兩天。三天的推拿下來,寶寶的咳嗽一天一天減輕,沒有再服用其他藥物,感冒很快就痊愈了。 記者在區婦幼保健院看到,前來就診的兒童,打針輸液大幅度減少,取而代之的是各種中醫的治療辦法。“對適宜的病情采用中醫的治療方式,減少打針輸液及口服藥的使用,既可以降低患者的醫療成本,也能保護好兒童的抵抗力,更全麵地保障兒童健康。”區婦幼保健院中醫科負責人梁瀟元說,中醫兒科充分發揮中醫在兒科領域獨特的治療優勢,針對兒童常見病和兒童保健調理,采用小兒藥浴、小兒推拿,穴位貼敷、刮痧、耳穴、艾灸、短波紫外線治療等十餘項中醫適宜技術項目,從而減少兒童疾病發病率。 前不久,市民李女士將一麵印有“醫德高尚傳四方,醫術精湛保健康”的錦旗送到了區婦幼保健院中醫科。原來,一年多前,正在辛苦備孕二胎的李女士遇到了一些困難,在朋友的推薦下來到了區婦幼保健院中醫科就診。醫生為李女士做了詳細診斷,了解到李女士因為體質原因,孕期出現了反複腹痛、陰道出血、反複呼吸道感染和胃腸不適等症狀,醫生根據她的體質擬定了恰當的調理方案。 “經過中西醫結合保胎治療,中藥口服+穴位貼敷+耳穴等,幾個療程下來成功解決了李女士的孕期不適。”梁瀟元說。 李女士從備孕到懷孕,再到順利生下可愛的小寶寶,長達一年多的時間裏,中醫科都一路陪伴她,醫護人員的耐心指導和精湛的中醫診療技術,讓李女士讚歎和感動。 近年來,區婦幼保健院積極打造女性全生命周期服務的中醫鏈條,將中醫藥服務滲透到鏈條的每個環節,從青春期—備孕期—孕期—產後—更年期等階段,為女性提供不同的中醫藥服務。 “為傳承和發揚中醫藥文化,推動中醫藥與婦幼保健領域的融合發展,進一步提升婦幼健康服務能力,我院先後投入資金100餘萬元,添置了微波治療儀、艾灸儀、中藥顆粒劑調配儀、煎藥機、電針儀等十餘項中醫設備,中醫特色保健項目百花齊放。”區婦幼保健院相關負責人表示,醫院積極引進人才,努力完善製度,創新發展思路,廣泛挖掘適宜技術,充分發揮中醫藥在婦女兒童預防保健和疾病診療中的獨特作用,將中醫藥與婦幼健康融合發展做出特色、做出品牌,讓婦女兒童獲得更全方位、更高質量的婦幼保健服務。(全媒體記者 趙晨城) 【責任編輯 鄭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