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宜機化整治夯實現代農業基礎。 

健身器材安到村民家門口。 
鮮花滿院。 
開展“春季戰役”人居環境整治行動。 
居民樓錯落有致地掩映在青山綠野中。 產業引領富起來、城鄉融合優起來、宜居鄉村美起來……近年來,龍形鎮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抓手,以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路徑,強化創新引領,奏出鄉村振興“最強音”。鄉村麵貌煥然一新,農民的幸福生活更有質感。 陽春三月,行走在龍形鎮廣袤的鄉村沃野上,忙碌而又和諧的動人景象隨處可見,黨員幹部群眾的“精氣神”在鄉村振興大潮的湧動下煥然一新。新時代的東風猶如一支飽蘸墨水的妙筆,徐徐繪就出一幅“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壯麗畫卷。 時代是出卷人,人民是閱卷人。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龍形鎮黨委政府團結帶領全鎮人民,立足新起點、著眼新目標,牢牢把握鄉村振興戰略這個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科學謀劃,突出重點,創新機製,示範引領,讓祖祖輩輩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更堅定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黨建引領 推進基層治理 修葺一新的文化牆,整齊排列的太陽能路燈,硬化平整的水泥硬化路,文娛設施配齊的廣場,功能室齊全的村部……這要在以前,沒有人會相信龍形鎮這麼美。 上麵千條線,下麵一根針。黨的好政策要落實,關鍵在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 基層社會治理關係千家萬戶,關乎社會和諧。村社是基層治理的“最後一公裏”,也是黨和政府聯係群眾、服務群眾的“神經末梢”。因此,在社會治理的基層一線,村社黨員幹部的作用不言而喻。 近年來,龍形鎮把加強基層帶頭人隊伍建設、提升村級班子凝聚力、戰鬥力作為黨建促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下大力氣優化村級帶頭人結構,提高幹部履職水平,凝聚起鄉村振興工作的強大合力。 “我們先從調整村級班子入手,挑選了一批能幹事創業,有責任擔當的精兵強將,使適崗幹部的整體年齡趨於年輕化,在調整幹部的過程中進一步厘清責任分工。”龍形鎮黨委副書記陳家良介紹,該鎮配強、配齊各村社區支部書記,為各村社區選配掛職鍛煉本土人才,實現了每村一名大學生村幹部。 建強黨員幹部隊伍,基層治理就有了中堅力量。圍繞“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龍形鎮先後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住房改造提升、道路升級建設等服務民生項目,實現了群眾滿意度顯著提升。 “我們堅持把推進黨史學習教育作為重要政治責任抓落實、抓推進。通過舉辦黨史知識競賽、‘永遠跟黨走’演講比賽、紅色經典誦讀等活動,黨員幹部思想覺悟和帶頭參與基層治理的積極性顯著提升。”陳家良說。 龍形鎮把鄉村治理與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綜合治理、改善民生、促進發展等各項工作結合起來,構建起區域統籌、條塊協同、上下聯動、共建共享的基層治理新格局,為鎮域建設和發展注入了速度、力度和溫度。 特色產業 促進農民增收 在龍形鎮經堂村的榨菜種植基地,一顆顆榨菜頭形圓整、色澤翠綠。上百名村民正忙著收割榨菜,有的負責砍掉榨菜的莖葉,有的動作麻利地將榨菜裝入收納筐中,有的負責裝車……大家忙得不亦樂乎,每個人臉上享受著豐收的喜悅,呈現出一派繁忙的豐收景象。 一顆顆榨菜不僅是餐桌上的美味,也給當地發展帶來了活力,漸漸形成一個有規模、有品牌的特色產業。“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根本。”龍形鎮經堂村黨支部書記唐昌餘說,圍繞產業興旺的要求,該村不斷探索集體經濟增收之路,從而引領全村各項工作穩步提升。 據他介紹,去年經堂村集體經濟種植榨菜100畝,引進農業企業種植榨菜400畝,產量近1000噸,預計產值100萬元。 “自從村裏有了產業,我們就成了產業工人,施肥、除草、采摘,每天能有120元收入。除了務工,我還流轉了5畝地到合作社裏,後期還要跟著種植哦。”蔬菜基地裏,村民張大媽動作嫻熟的進行蔬菜采摘。 產業壯大了,村民有活幹,如今多種途徑持續增收的結構轉型改變了以往“靠天吃飯”的窘境。 “隻要老百姓想種,合作社就免費為他們提供幼苗並進行技術指導,讓更多的群眾參與進來。”經堂村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何清平說,合作社按照市場價格收購榨菜,形成利益聯結機製,帶動更多村民致富。 每到播種時,鎮幹部和農技人員就深入田間地頭,麵對麵、手把手指導村民、種植大戶、農業企業科學種植,講解榨菜田家的管理技術,提高榨菜的產量和質量。 這隻是龍形鎮積極打造鎮級特色產業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龍形鎮利用秋收後的冬閑田土,大力發展山地蔬菜種植,壯大鎮級特色產業,先後在龍形村、經堂村、丁壩村等村集體經濟發展榨菜種植,並積極引進重慶市潼南區千劉生態農業有限公司、重慶大兵小將生態農業旅遊發展有限公司、重慶市祥瓊家庭農場等農業企業,以“品種、品質、品牌”建設為抓手,推動農業產業提檔升級,建成以稻田+、果林+為主。特色水產、特色經果、糧油、旅遊觀光農業產業集群發展。 其中種植檸檬8700畝,柑橘3200畝,花椒9000畝,中藥材1200畝,其產值達到2.2億元。糧油播種麵積4萬畝,蔬菜播種麵積7000餘畝,規模化蔬菜基地2個。 “在做大農業產業發展的同時,我鎮進一步促進農旅融合發展,先後製定出台了一係列促進文化和旅遊產業發展扶持政策,著力打造全域旅遊促進鄉村振興新樣板,把“高顏值”生態優勢轉化為高質量發展勝勢,推動旅遊業特別是鄉村休閑旅遊業不斷發展。”龍形鎮黨委副書記陳家良說。 宜居環境 提升幸福質感 走在龍形鎮各個村舍,一排排整齊劃一的農屋、一個個古香古色的門牌、一幅幅新穎的牆體彩繪、一家家環境優美的農家樂……目光所及之處,田園如畫。 生態宜居是提升鄉村發展質量的保證。過去一年來,龍形鎮堅持問題導向,探索出一條鄉村有效治理之路,構建了共建、共治、共享的鄉村善治新格局,描繪出一幅新時代鄉村村美人和的新畫卷。 “我們村不僅公共區域衛生打掃得幹幹淨淨,而且我們個個都把自家房前屋後,屋裏屋外搞得漂漂亮亮。現在哪個還說農村環境比城裏差,住在農村比住在城裏還舒服!”水口村村民張大娘充滿自豪地說。 據了解,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中,龍形鎮成立了以鎮黨委書記、鎮長為雙組長的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轄區內的所有村居、村民小組、院落等為單位劃分成網格‘主體’,彙聚多方力量,擰成一股繩,全力開展清掃行動。”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龍形鎮以黨員幹部帶頭爭先鋒、樹形象的方式,推進“黨員帶動、黨群互動”的工作模式,示範帶動廣大村民參與到集中清掃行動中來,引導群眾由“要我幹”轉為“我要幹”,逐漸形成群眾自覺維護村莊環境衛生、共同管理的長效機製。 如今,山清水秀的環境、幹淨整潔的村莊、安居樂業的群眾、明禮向善的新風氣,見證著龍形鎮的美麗蝶變,越來越多的村民在享受經濟社會發展成果的同時,收獲了滿滿獲得感和幸福感。 “在鄉村振興中,我們要發揮好龍形的好山好水好生態,利用好整治好的人居環境,打造好‘周末到潼南’這一特色旅遊品牌,大力發展鄉村旅遊,變資源優勢為發展優勢”。龍形鎮黨委書記廖欣表示,將用好用足鄉村振興政策,狠抓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大振興,為助推新時代潼南現代化建設貢獻力量。(全媒體記者 譚春蘭 徐明鳴) 【責任編輯 鄭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