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青水秀的潼南城區。 一條條通暢的街道,在不斷拓寬和延伸中拉開城市框架;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樓,散發著濃濃的現代氣息;一個個別致的公園,彰顯著城市的無限魅力……漫步街頭,潼南人向往的天藍、水碧、路暢、景美正在逐步變為現實。 五年來,我區緊緊圍繞“高標準建設、高水平管理”總體目標,堅持問題導向、發展導向,高品質規劃城市、高質量建設城市、精細化管理城市,“繡”出城市生活新麵貌。 ■ 抓重點 ■城市景觀換新顏 以前,城區隻有一座公園——濱江濕地公園,每逢節假日,公園裏擠滿了前來遊玩的市民。如今,無論在新城區,還是老城區,老百姓都能在附近找到遊玩的公園。 “每天吃了晚飯,我都要去附近的蔬菜公園走一走。”今年75歲的市民張盛強說,如今,潼南的公園越來越多,綠化景觀越來越美,生活在這裏很幸福。 五年來,我區有序開展街頭綠地提質工程,對街頭綠地、城市閑置地、邊角地等區域進行梳理,分門別類進行“坡坎崖”式微改造,將一處處堡坎、空地、崖璧打造成一幅幅城市“掛毯”,實現出門見景、推窗見綠、一步一景、步移景換的目標,城市綠化景觀煥然一新,有效提升了群眾的幸福、獲得感。 區城投集團負責人張超介紹,“過去五年,我區相繼建成大佛寺濕地公園、人民生態公園、時光長廊、金三角街心公園、鬆林坡公園、東安公園、金福壩濕地公園、音樂百花園(南區)等,占地麵積約114萬㎡,人民生態公園榮獲聯合國可持續城市與人居環境獎,並被評為遠郊區縣人居環境改善示範項目。” 同時,我區按照“一江兩岸”四大片的城市框架突出“山、水、城、橋”四大元素,著力打造城區夜景燈飾,豐富現有跨江大橋綠化景觀層次和色彩,夜景燈飾服務夜間經濟。對濱江路、時光長廊等沿線的120幢樓宇和公園綠地實現亮化全覆蓋,對城區主幹道路的燈杆燈箱進行打造,以動態、立體、三維等亮化風格,使文化與亮化相映生輝、相得益彰,不斷增強城市活力,提升城市形象。 “通過五年的努力,我區城市景觀品質建設打下了良好基礎。”區城市管理局局長蘭雷說,城區形成了以城市公園為景觀區、以道路綠化為景觀帶、以沿街廣場為景觀點的生態環境格局。 ■ 補短板 ■基礎設施大攻堅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潼城以光影為墨、以樓宇為畫布,用變幻多姿的霓虹描繪出另一個新天地:路邊暖色調的街燈與川流不息的車輛形成流動的光帶,大小樓宇外的燈帶與浸潤著人間煙火的萬家燈火相得益彰,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引來無數市民、遊客共賞。 “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直接影響著群眾生活質量,更事關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張超說,近年來,隨著群眾生活質量不斷提高,大家對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關注度越來越高。為此,我區高度重視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五年來,我區完成區委黨校、區東風小學、區人民小學、新城消防中隊、區中醫院創“三甲”、毛家大坡棚改區市場、氣象局新觀測場、渝西環境監測中心、四安置房二期、S205線安置房、金福島安置房等項目,總建築麵積約93萬㎡,配套綠化麵積約12.5萬㎡;啟動並有序推進兩區同建市政道路、金福壩(兩橋一環路)、洗菜溪還建房、區人民醫院創“三甲”、區公安局技術用房等項目;引進紅星美凱龍、隆鑫中央大街、萬達文旅小鎮、中駿世界城等項目;完成城區公交車站台站點改造及智能交通係統安裝;實施“無燈區、照明盲區”改造,城市道路裝燈率達100%。 同時,我區按照產景城一體的思路,注重重點路段、窗口地區、交通節點的綠化景觀打造,完成潼南大道、巴渝東路延伸段道路、西十二路、S205線道路、一號大道、一號大道西延伸段、南二路西段、南五路北段、南三路、南四路、民安街、興業街南段、毛家大坡道路、東灣大道、康居支路、東安大道、八角廟市政道路等,道路總長約38km,人行道鋪設約24萬㎡,市民出行暢通大幅提升。 ■ 強秩序 ■市容市貌靚起來 “實驗中學高梯子僅有5盞路燈,晚上十分昏暗,希望有關部門早日解決這一問題。” “東風大道與夏露西街交彙路口,沒有交通信號燈、標線也不完善,存在較大安全隱患,望有關部門盡快處理。” …… 在“城市管理網友QQ群”,網友十分活躍。管理員一一回複網友反映的問題,並將問題反饋給區城市管理局。該局聯合相關單位就這些問題針對性開展“馬路辦公”,推動市民關心關注問題“馬路上辦”“馬上就辦”。目前,實驗中學高梯子已新安裝了路燈、東風大道與夏露西街交彙路口有了紅綠燈,市民出行更方便。 近年來,我區按照“大城細管、大城智管、大城眾管”要求,不斷完善城市管理機製。具體而言,穩步推進網格化管理機製建立,結合城市管理“馬路辦公”,通過“區領導以上率下、區城管局劃片包幹、區級部門和鎮街巡查整改”三級工作模式,將城區劃分網格區,以網格為單位開展日常巡查管理工作。截至目前,累計開展“馬路辦公”巡查5170次,發現解決問題14170個,治理熱難點問題87個。在全市推行“五長製”和門前“四包”工作機製的基礎上,探索推廣“街長”“路長”“巷長”“樓長”“店長”等基層管理經驗,設置“五長”9901多名,簽訂“門前三包”4300餘家,逐步形成“政府主導、城管主推、部門協作、群眾參與”的格局;探索“城管+N”聯合執法模式,整合公安、環保、交通、建設等各部門執法資源,開展點線麵市容秩序綜合整治、中心城區交通秩序整治及4個麵上專項整治行動。 同時,以“大城管”引導各方力量參與城市管理,常態化開展部門聯動執法。按照智慧城管建設“1322”模式,完成頂層設計編製,建成智慧城管指揮中心,城市建成區數字化管理實現全覆蓋。 如今,我區基本形成了以路為崗、現場辦公、發現問題、處置問題、反饋問題的城市精細化管理新格局。 五年來,我區始終將“老百姓滿意不滿意,生活方便不方便”,作為考量城市管理的唯一標準,進一步提升城市品質,完善城市功能,城市更加整潔美觀、規範有序,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大力提升。(全媒體記者 歐勝濤) 【責任編輯 鄭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