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柏梓萬畝檸檬基地。 
水稻全程實現機械化。 五年來,全區上下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三農”工作重要論述和對重慶工作的重要講話指示為指引,把總書記殷殷囑托轉化為推動“三農”發展的強大動力,區委、區政府持續加大改革創新、政策落實和工作推進力度,穩步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係、生產體係、經營體係,加快現代農業提質增效,現代農業發展水平不斷提升,努力打造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示範樣板,探索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潼南特點的農業現代化發展之路。
一顆檸檬,值多少錢?賣鮮果,一公斤批發價約7元;但如果精深加工成小吃或者提煉成精油,就可以賣100餘元,價值提高10多倍。 一顆檸檬,能做成多少產品?當你走進位於潼南高新區的彙達檸檬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各種檸檬產品映入眼簾——飲料、果脯、精油、麵膜、保健品……“這都是我們研發生產的檸檬係列產品,有5大類、350多個品種。”董事長代小平說,他們用高新技術對檸檬進行精深加工,產品遠銷俄羅斯、意大利、香港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 川渝聯盟打造檸檬特色產業集群 今年10月2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下稱《綱要》),其中,對“建設現代高效特色農業帶”作出頂層設計和規劃部署。 為貫徹落實《綱要》精神,10月21日,2021中國·重慶潼南國際檸檬節在潼南區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開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國際檸檬產區聯盟正式成立,川渝九地聯合發布《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國際檸檬產區聯盟宣言》(下稱《聯盟宣言》),攜手打造千億級檸檬優勢產業集群。 近年來,潼南秉持“一顆小檸檬,融入大循環”的理念,聚焦國內國際大市場,建成中國檸檬交易中心,其檸檬產品遍布國內一線城市,並出口俄羅斯、菲律賓、新加坡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2020年,重慶檸檬產業集群成為農業農村部、財政部批準建設的首批50個優勢特色產業集群之一。 為進一步深化川渝毗鄰區市縣協作,加快建設成渝現代高效特色農業帶,推動千億級檸檬優勢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此次國際檸檬節期間,重慶潼南、江津、合川、大足、銅梁和四川遂寧、廣安、達州、資陽(安嶽縣)等9個檸檬出產地,共同成立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國際檸檬產區聯盟,以“共享、共興、共建、共創、共贏”為宗旨,聚焦延長產業鏈、培育創新鏈、提升價值鏈,共同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檸檬產業集群。 11月21日,《潼南區做大做強檸檬特色產業集群的實施意見》正式出台,對川渝九地攜手打造檸檬優勢產業集群提出了潼南方案。 區農業農村委主任胡廣建表示,下一步,將全力做大做強做優潼南百億級檸檬產業鏈核心區,與毗鄰地區一道,推動檸檬產業協同發展,全麵提升國際檸檬產區全球影響力,推動檸檬產業在“雙循環”中實現高質量發展。 除檸檬外,五年來,我區還持續抓好蔬菜、油菜、小龍蝦、花椒等特色產業。潼南的“五朵金花”無論是從品牌、品質、品種,都將在成渝地區領跑現代農業。 智慧農業探索現代科技農業發展新模式
“滴滴滴,滴滴滴……” “手機提醒我該給枳殼澆水了!”重慶市中藥材枳殼機械化綠色生產示範基地管理作業操作員張兵說,每當聽到手機提示音,他就會打開APP用手機指揮灌溉,想給哪一塊田灌溉就點哪一塊,哪一塊田需要施肥,也隻要輕輕一點就能實現。他在手機上點擊開始灌溉指令後,機房裏的發動機隨即開啟了工作狀態。 據了解,重慶市中藥材枳殼機械化綠色生產示範基地,位於雙江鎮高石村,基地占地2000畝。基地自建成以來就應用世界先進的灌溉係統開展節水節肥、精準智能化的APP控製技術,以技術增量帶動產業效益增量,實現中藥材生產機械化、信息化、精準化和自動化,確保中藥材優質、高效、綠色、生態。 在大佛街道新生村草莓工廠化栽培示範農場(宋氏家庭農場),綠油油的草莓葉子上露出一顆顆鮮紅的“小臉蛋”,紅彤彤的草莓長勢喜人,草莓特有的清香沁人心脾,聞香而來的遊客們正徜徉在“莓海”中自在享受采摘的樂趣。“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農場負責人宋東升對記者說,他的草莓都比別人長得好,主要是農場安裝了水肥一體化智能灌溉係統。 “有了這套水肥一體化智能灌溉係統,讓我們幹農業既輕鬆又高效。”宋東升介紹說,通過電腦或手機向係統下達指令,係統就會自動給草莓園澆水、施肥、控溫、殺蟲,實現了農業生產從“靠經驗”向“靠科學”轉變,有力助推了現代農業提質增效。 “為探索和領航‘智慧農業’技術,加快推進現代農業發展, (下轉2版)(緊接1版)助推特色經濟產業高質量發展,我們投入10多萬元,購買了水肥一體化智能灌溉係統,用於草莓的種植與管理。”宋東升說,這套係統的軟件是從以色列引進的,非常先進,堪稱一流。 近年來,重慶旭源農業股份有限公司內循環養魚基地利用物聯網技術,賺了個盆滿缽滿。 “集裝箱養魚是個新鮮事,在全市也是第一個試點。”公司負責人代莉表示,這樣的養殖係統脫離了“魚塘”模式,產出的魚更加安全、口味和營養更佳。在實現零排放,零汙染保護環境的同時,還能降低天氣帶來的風險成本。 談到未來發展前景,代莉充滿了信心。“隻要用好了物聯網技術和大數據平台,我覺得集裝箱生態魚不僅能讓老百姓吃得放心、舒心,也能樹立我們潼南自己的品牌,讓潼南集裝箱生態魚走向更廣闊的市場。” 轉型升級加快實現農業現代化 農業機械化、智能化、無人化是農業現代化發展的翅膀。近年來,我區圍繞糧食增產、農民增收和農業增效,大力推進農田宜機化改造和高標準農田建設,改善丘陵山區機械化立地條件,大力推行農業生產機械化、智能化,無人化,有力提升了農業現代化水平,為鄉村振興打下了堅實基礎。 通過在農機上安裝感知、控製係統,使農機有了眼睛、耳朵和大腦,實現了精準播種、變量施肥、監測質量與統計麵積。今年秋收時節,在梓潼、柏梓、雙江、小渡、龍形等鎮街,一台台裝有智能定位係統的水稻收割機開足馬力,在金黃的稻田裏來回穿梭,幫助農民兄弟收割水稻,確保麵積準確、顆粒歸倉。隨著農機智能化程度的提高,以信息化引領的全程農機化解決方案成為可能。集農機定位跟蹤、作業監管、遠程調度、運維管理、大數據分析等一體的現代農業全程信息化服務雲平台應運而生。無人機植保、無人機播種已成為我區檸檬、蔬菜、糧油大規模農作物生產中必不可缺的“戰鬥機”。 先進智能的農機運用為種植大戶帶來福音。“無人機直播水稻直接改變了傳統的育苗移栽生產方式,大大降低了勞動強度,節約了勞動成本;無人機植保改變了農民在惡劣環境下的病蟲害防治方式,提升了勞動效率,將農業生產變成了‘好玩’的事情;機收稻穀更是好,省時省力又省錢。”大佛街道水稻種植大戶陳長劍說,請人力收割的成本每畝要花四五百元,而機收隻需要八九十元,最多的也隻有一百元左右。機收已然成為我區種糧(油)大戶的首選。 農業生產實現機械化、智能化、無人化,引領全區規模農業生產發生質的飛躍,“農業生產環節托管、全托管”等新型經營方式應運而生,從整地、種地、植保、收獲、初深加工等形成服務產業鏈,農機社會化服務成為我區新型產業,並延伸出新的種植和加工模式:如專業的青儲飼料種植、專業的“秸杆+沼渣沼液”有機肥生產線。 近年來,我區按照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的定位和建設規劃,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強化科技支撐,整合農業資源,探索綠色增產模式,不斷推進農業標準化、特色化、專業化、品牌化、生態化,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升級。(全媒體記者 李雲喜) 【責任編輯 鄭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