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潼南高新區的智能化生產線。(潼南區供圖)
重慶日報消息,“我們的創新性產品多,所以市場銷量也很好。”10月13日,在潼南高新區,國家“小巨人”企業——中防德邦防水技術有限責任公司生產車間裏,數條生產線正開足馬力運行,一件件新型防水卷材和防水塗料被生產出來後,立即被裝車運走。 在“一區兩群”協調發展中,潼南進一步聚焦聚力實施工業強區戰略,結合自身優勢,圍繞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環保新材料基地“兩大基地”,提升綠色製造業能級,著力在主城都市區產業鏈供應鏈協同協作、優化升級中謀求新的更大作為。 聚焦特色領域,打造產業聚集高地 10月13日,重慶日報記者在潼南三一築工(重慶)科技有限公司看到,企業通過研發全國領先的“空腔+搭接+現澆”SPCS結構技術,使產品減少了傳統建築行業存在的噪音大、粉塵多的缺點,真正實現了“把建築工業化、智能化”。 目前,企業在潼南的綠色建材生產線已經全部投入使用,從個性化設計到成品吊裝下線的整體工序均可以在軌道傳送平台上完成,形成了一條具有高水平自動化程度和高生產效率的綠色生產流水線。 近年來,潼南區優化產業布局,持續強集群、補鏈條、抓創新、育企業、優環境,推進產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獲批國家智能終端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國家節能環保特色產業基地。今年1-9月,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增長18%。 目前,潼南正加快培育壯大裝備製造、特色消費品、環保新材料、綠色建築建材等百億級產業集群,力爭“十四五”末全區工業總產值突破1000億元,努力做好一域、服務全局,在主城都市區高質量發展中作出更大貢獻。 聚力創新驅動,大力提升產業能級 在潼南冠洋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車間,高度智能化的生產線讓人大開眼界,整個生產流程的11台機器僅3個人就可以輕鬆操控。 冠洋科技是潼南高新區的一家高新技術企業,主要生產手機配套產品,以前以人工操作為主。借潼南區深化大數據智能化創新的東風,在潼南相關部門的支持下,去年以來,該企業采用現代信息技術實施“產線升級”“機器換人”,投入智能化生產設備100多台(套),組裝生產流水線20多條,產品單日產量已由10萬隻提升至20萬隻,遠銷四川、廣東、福建等地,銷售額每年穩定遞增20%。 “通過智能化改造,企業用工人數由以前的200多人下降到60多人,產品合格率在99%以上。”冠洋科技總經理陳曉彬說。 近年來,潼南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推進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利用大數據、互聯網等新技術對製造業進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鏈條改造,加速打造潼南工業“升級版”。目前,已累計實施智能化改造項目103個,建成數字化車間6個,裝備數控化率提升至46.5%。全區規上工業企業超過200家,科技型企業675家,高新技術企業近60家,為潼南工業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營造優良營商環境,切實解決企業發展難題 “我準備在臥佛鎮投資成立一家農業企業,主要從事中草藥規模化種植相關產業。”重慶聖本農業有限公司的法人代表劉先生去年就萌生了搞農業的想法。在其他必備條件都準備好後,一隻“攔路虎”橫在麵前:用於注冊登記的農村房屋屬於重新修建,房產證還在辦理中,目前手中隻有規劃許可證。 抱著試一試的想法,劉先生來到潼南區行政服務中心,向工作人員谘詢市場主體注冊和許可服務等事宜。工作人員了解情況後,便依據當時的政策,引導他采用住所登記申報承諾製申請辦理營業執照。3個小時左右,劉先生便拿到了營業執照、公司印章、稅控設備、就業社保登記。 近年來,潼南區不斷規範審批行為、壓縮審批時限、提升服務效能,讓企業群眾辦事更加高效便捷。還首創行政許可案卷評查製度,減少審批事項200餘項,審批時限壓縮50%,工程項目網審率達100%,企業開辦時間壓縮至4小時。 潼南區還大力營造“親”“清”新型政商關係,全域開展民營企業百日大走訪行動,累計走訪企業和個體工商戶1460餘家,幫助解決困難問題636個。出台實施《政企溝通協商工作製度》《黨政領導幹部聯係商會工作製度》,完善領導幹部聯係民營企業製度和非公有製經濟人士接待日製度,擴大政企溝通平台,為潼南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動能。 【采編 鄭強】原標題:潼南圍繞“兩大基地”提升綠色製造業能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