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示生態種植的農產品。 
周呈印準備捕撈生態養殖的熱帶羅非魚。 隨著鄉村振興的推進,潼南不斷深化拓展人才“引、育、服”方式方法,為鄉村振興特別是產業振興持續注入智力、激發活力。越來越多的企業家和青壯年勞動力選擇返鄉發展,他們帶著資金、技術和項目回到鄉村,帶領村民發展集體經濟和特色產業,引導村民從傳統小農生產向標準化、規模化、產業化生產轉變,成為了振興鄉村、建設新農村的中堅力量。 擔當鄉村振興“拓荒牛” 做電商、拍微電影、搞農業、玩直播……“潼南新農人”周呈印從大學畢業回鄉創業之後,一直在不斷嚐試著“跨界”,但他卻始終將自己從事的領域定位在農村農業這一主陣地。 周呈印創立的“潼周”品牌致力於打造高品質農業,無土栽培生態米、生態富硒米、生態熱帶羅非魚都是主打產品,今年一季度營業額達到170多萬元。 “潼周優品,我們的富硒大米好吃得很!”直播間裏,主播熱情地向屏幕前的粉絲推薦潼南特色農產品。從2018年起,周呈印的公司大力發展電商,利用網店、直播等形式,讓潼南本土特色農產品與千家萬戶對接,讓這些潼南本土特色產品獲得了更廣闊的銷售渠道和平台,從田間地頭到網上銷售,再到人們的餐桌,所花費的時間相比以前大大減少。在進一步提升公司效益的同時,也先後帶動周邊60多名農戶實現就業。 “大部分人對農村的印象還停留在‘臉朝黃土,背靠天’的認知,而做現代農業不單要對種植技術有了解,而且要有企業運營的思維。”改變人們對農村的刻板印象也是讓周呈印甘願返鄉創業的重要原因之一,他希望通過努力成為家鄉振興的“拓荒牛”。 成為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新農人 “我小時候在農村長大,當時條件不太好,所以畢業後就想在農村創業,讓鄉親們過上更好的生活。”在重慶市第四屆農民工返鄉創業大賽現場,周呈印的創業項目“魚米之鄉六悅天”榮獲大賽三等獎。 在他的公司裏,有不少員工是“90後”的大學生,他說:“我是土生土長的潼南人,對農業有情懷,而且我覺得我們這群年輕人有激情、有創新能力、敢於挑戰,一定能在農業上有所作為,為家鄉的農業現代化進程出一份力。” 在潼南區委、區政府的支持下,周呈印如今擁有了自己的青年農場主培訓基地,同時也建立了首批本地為年輕人創業服務的孵化站點,他本人也被區人力社保局聘用為初級創業導師,用自己累計的經驗和技術為更多人創業青年服務指導。 越來越多的人選擇返鄉創業,反映著“城市反哺農村”的大勢所趨,更能夠帶動人才、技術、資本等生產要素向農村彙聚。這些返鄉創業大學生既在城市學習了本領、積累了知識,又對生於斯、長於斯的鄉土存有深厚感情,因此也更能夠讓城市資源在鄉村紮根。如今變身“新農人”,返鄉創業帶動新業態、新模式從鄉村生長起來,帶動老鄉們一起發展、一起致富,為潼南的發展貢獻著智慧與力量,為鄉村振興注入了內生動力。 更多青年人才致力返鄉創業 周呈印的創業故事並不是個例,在潼南還有許多像他們一樣選擇回鄉創業的年輕人。“稻夢空間”創始人滕文強從海南大學畢業後,得知家鄉潼南區出台返鄉大學生創業扶持政策,毅然放棄城市的高薪工作,一門心思研究“稻田綜合養殖”;玉溪鎮青石村新農人、果樹種植大戶蔣坤2017年回到家鄉青石村開啟創業之路,如今不僅年收入超過百萬元,還帶動當地就業30餘人…… “遊子常思故園事,綠葉總懷鄉土情”。能夠吸引眾多大學生返鄉創業,源於潼南區委、區政府根植於內心的人才意識和付諸於行動的扶持政策。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三農”工作,出台許多惠農政策,這也使得越來越多在外打拚的“遊子”動了回鄉創業的念頭。然而,要使“念頭”化為實際行動,關鍵要靠優化服務和強化激勵的“雙重助力”。 潼南先後出台了《關於進一步做好創業擔保貸款有關工作的通知》《重慶市潼南區創業孵化基地(園區)管理辦法》等一係列吸引和扶持人才政策,為返鄉創業人員提供場地、辦公用房、創業工位等硬件設施,創業人才最高發放貸款額度20萬元。對於符合一次性創業補貼條件的創業人才給予8000元的創業補貼。 截止目前,潼南累計創業實體5.4萬戶,今年新增創業6064戶,通過建立微信群、返鄉站台宣傳、專場招聘會等,鼓勵引導在外人才3.6萬返鄉創業就業。他們帶著在大學校園和異地他鄉學到的先進技術回到家鄉,將先進生產方式和現代經營理念引入農村,不僅提高了農業效益,更惠及家鄉百姓。如今,他們正鼓足幹勁兒,滿懷信心奔向鄉村振興。(全媒體記者 徐明鳴) 【責任編輯 鄭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