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潼南高新區 攝/楊毅 
檬泰實驗室 攝/段東敏 
重慶新久融科技有限公司建築新材料自動化生產線 
太安罐壩智能植物工廠 攝/段東敏 
崇龕油菜花景區 攝/段東敏 一條來自潼南的微縮版檸檬果膠智能化生產線登上了“2021年中國國際智能產業博覽會”這個大舞台,進行“5G+邊緣計算”模擬場景展示,用最新的智能化技術實時監控生產線狀態,讓觀眾能現場感受智能化為傳統企業帶來的深刻變革。而這樣的大手筆在整個展會上都不多見。 近年來,地處成渝中部“門戶之地”的潼南,積極搶抓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和全市“一區兩群”協調發展曆史機遇,立足“橋頭堡”城市定位,大力實施以大數據智能化為引領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智慧”深度融入了潼南經濟社會的方方麵麵,“智慧潼南”正日益成為成渝中部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的新範例。 智能化引領 加速打造“潼南工業升級版” 近年來,重慶大數據智能化發展方興未艾。作為全市新型工業化主戰場之一,潼南大力推動智能製造的發展,加快推進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利用大數據、互聯網等新技術對製造業進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鏈條改造,加速打造“潼南工業升級版”。 “2018年以來,我們陸續引入了52家智能製造企業,為潼南工業的轉型升級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潼南區經信委相關負責人介紹,這些引入的智能製造企業都是一些成長性很強的企業,包括深圳酷農的無人係統(無人機)智能裝備產業園、杭州數夢工廠的城市數據大腦、多維時空的3D打印、朗奕醫療的智能醫藥器械產業園、播思微係統的移動互聯網智能硬件研發生產基地、重慶力贏智能科技研究院、均穀智能的5G智慧水務綜合管理係統、智能工廠係統集成解決方案服務及智能裝備製造項目等,涉及大數據智能化、智能裝備及智能製造、智能終端等幾大類,項目總投資達140.59億元。 同時,潼南還持續開展“機器換人”行動,建設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和數字化生產線,加快大數據智能化與傳統產業的融合,推動傳統行業向高成長和高科技產業轉型升級,已累計引導78家企業實施智能化改造,建成數字化車間6個。 奧爾瑪智能裝備是一家專業研發、設計、製造、銷售手機、電腦金屬零部件,汽車、摩托車金屬配件,精密鑄造,精密模具為主的高新技術企業,高速CNC是其核心設備。 “在引入智能裝備,實施‘機器換人’後,企業的生產效率得到了大幅提升,且產品的精密度最高達到1%毫米。”該公司總經理沈鴻斌表示,“這個車間有24台高速CNC設備,而控製這24台設備的員工隻有2名,平均48分鍾就能加工一台GIMI投影儀鋁製外殼,2個人一天可生產400套產品。” 除了生產效率提升外,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改造的另一個作用是,實現了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奧爾瑪的智能數字工廠將生產設備聯網,通過數據自動上傳反饋設備運行情況,將人和設備緊密聯係在一起,工廠管理者可以在手機或者PC終端觀測到每台設備實時數據。 光有企業的智能化還不夠,潼南還大力推動園區的智能化,加速構建智能製造的完整生態體係。 潼南高新區智慧園區共接入107個物聯網傳感監測點位,建立了麵向精細化管理的管理平台、麵向企業服務的服務平台、麵向環境監測的環境在線監測平台和麵向安全生產的監控平台4大平台體係,智慧區運營中心通過6張圖(包括園區一張圖、資源一張圖、項目一張圖、環境監測一張圖、產業經濟一張圖),可從不同維度展示園區運營情況,為園區日常數據統計、信息管理、應急調度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 今年上半年,在大數據智能化的助力下,潼南工業發展態勢就持續向好,工業用電增長12%,實現工業增加值77.48億元,規上工業總產值達196.73億元。 智能化融合 傳統農業加速向現代農業轉變 潼南是傳統農業大區,如何加快農業全麵升級、農村全麵進步、農民全麵發展,打造踐行鄉村振興戰略的先行區和引領區?潼南區相關負責人表示,科技創新是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關鍵。因此,潼南大力推動大數據智能化為農業賦能,把大數據智能化應用於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服務全過程,提升農業智能化水平。 一顆小小的檸檬是如何變為數百種產品的?近日,在重慶檬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一期1.6萬平方米的寬敞車間裏,一條嶄新的全自動生產線就在進行新型果膠產品的試生產。 重慶檬泰科技成立於2017年,是一家集檸檬科研、植保管理技術服務、生產、銷售於一體的企業,在即將舉行的2021年中國國際智能產業博覽會上,重慶檬泰科技將作為大數據智能化為現代農業賦能的先進代表,在潼南館向中外來賓作現場展示。 “我們除了有先進的智能化生產線外,還實施了‘檸檬管家’智慧化項目,打造了一個全新的檸檬生產管理智能化係統。”檬泰科技常務副總經理邢子剛介紹,項目通過運用物聯網、雲計算、數據庫等技術,搭建起檸檬產業大數據平台。平台通過生產基地的應用傳感器、實時監控攝像等,可快速采集生產、加工、運輸、檢測等各環節數據,目前已覆蓋5萬畝檸檬基地,有效提升了潼南檸檬生產、管理總體水平。 除了檸檬外,潼南其他農業產業也紛紛搭上了智能化的快車。位於雙江鎮的瑋益生態農業,大力實施枳殼一二三產業融合全程數字智能化水平提升試驗示範項目,通過建設枳殼水肥一體化種植信息管理係統,土壤化學元素數據信息庫,遠程高清視頻監控點等,可對枳殼生長土壤肥力、光照、溫度、墒情、空氣等局域性環境要素的科學化精準監測,節約人力成本,提高枳殼產品產量和質量,枳殼產品畝收入提高15%以上,為中藥材產業持續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在崇龕鎮的稻夢空間的稻蝦養殖基地,建起了水產養殖環境監控和智慧農業管理平台。共建設氣象監測站1台、蟲情監測燈1台、水體檢測設備1套,物聯網監測攝像頭16個、太陽能殺蟲燈8台、綜合展示平台1套,以及產品質量溯源係統等,形成了一個500畝的標準化智慧水產養殖基地,有效提升了產業發展效能。 截至目前,潼南區種植業應用信息化技術的播種麵積已達10萬餘畝,水肥一體化雲控製智能化係統應用麵積達2萬餘畝,全區60餘萬頭生豬養殖、2萬餘畝水產養殖應用了各類信息化技術。 隨著這些大數據智能化應用的深度融合和介入,潼南農業實現了快速且高質量的發展。2020年,潼南區農業總產值達到111.9億元,增長5.4%;農業增加值77.08億元,比上年增長5.1%,為推動潼南鄉村振興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智能化應用 用一部手機就能暢遊美麗潼南 一部手機就能暢遊景區是什麼體驗?如今,隨著大數據智能化的賦能,潼南旅遊迎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其中的重要一項,就是遊客體驗感的大幅提升。 在此次智博會上,潼南館利用裸眼VR展示了潼南大佛寺、陳摶故裏、雙江古鎮等知名景區,如果你想去遊玩,那麼很簡單,有一部智能手機就行,吃住行遊購娛統統不在話下。 近年來,潼南區大力推動景區建設,目前,已擁有國家4A級景區4個,都成功創建成為市級智慧旅遊示範景區,全國曆史文化名鎮1個、國家級農業觀光旅遊示範點3個,全域旅遊格局加速成型。 “為了讓遊客更好地了解潼南優厚的旅遊資源,我們通過與方案解決商合作,搭建起了‘一機遊’平台。”潼南旅投副總經理彭寧介紹,通過“潼南旅遊”微信小程序,市民可輕鬆的遊玩潼南大佛寺、陳摶故裏、雙江古鎮等知名景區。 打開小程序就可看到,裏麵整合了涉及景區旅遊的各類功能和要素。例如門票預約功能,在現今新冠肺炎疫情景區限流的背景下,避免了遊客來到景區卻無法遊玩的尷尬;景點遊覽和線路推薦功能,則可以讓遊客快速了解景區情況,找尋最符合自身需求的景點,遊客還能通過其免費聽取景點解說。 除此之外,小程序聚焦吃住行遊購娛等各類元素,彙聚了周邊眾多的餐館、商家信息,還有貼心的“找廁所”“找停車位”功能等,讓遊客在潼南可以來一場輕鬆的說走就走的愉快旅行。 在智慧旅遊平台的加持下,今年1月—7月,潼南區共接待遊客910萬人次,同比2019年增長17.72%;實現旅遊綜合收入59.2億元,同比2019年增長40.61%。 “‘十四五’時期,我們將鼓勵應用5G、超高清、人工智能(AI)、增強現實(AR)、虛擬現實(VR)、人機互動、新媒體等先進技術與文旅資源相結合,推動潼南智慧旅遊更上新台階。”潼南文旅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潼南將投入更多人力、物力、財力,加快智慧旅遊發展步伐,著力打造網絡直播、“雲旅遊”、智慧鷹眼、AR慧眼等“數字旅遊”應用場景,為遊客提供更高品質的全要素旅遊消費服務。 同時,通過文旅產品數字化、沉浸化、場景化應用,創新發展線上線下沉浸式演藝、沉浸式遊樂、虛實互動景園等深度體驗型項目,為觀眾提供足不出戶享受豐富文旅體驗的服務,實現智能終端的沉浸式全景體驗,讓更多遊客了解潼南、愛上潼南。 王靜 劉廷 圖片除署名外由潼南區委宣傳部提供 【采編 鄭強】原標題:打造成渝中部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新範例 智慧潼南活力四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