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務人員給小朋友進行敷貼治療。 俗話說,烈日三伏下,冬病夏治忙。三伏天出現在小暑和處暑之中,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日子。所謂的“伏天兒”,就是指農曆“三伏天”,即一年當中最熱的一段時間。 7月中旬,正是一年中調理治病的好時節。根據中醫“春夏養陽”的原則,由於夏季陽氣旺盛,人體陽氣也達到四季高峰,在夏季治療冬病,往往可以達到較好的效果。近日,記者在城區內各大醫院看到,不少市民冒著酷暑來到醫院體驗傳統中醫療法貼三伏貼。 冬病夏治三伏貼受市民青睞 在區中醫院中醫診室內,醫生首先對患者問診把脈、辨識體質,隨後針對性地挑選穴位,動作迅速地貼上敷貼,最後還就相關注意事項,如敷貼時間、敷後飲食等一一耐心交代,並與患者約定好下次敷貼時間。 “今天專門過來貼今年的第二貼了,去年我也貼了,覺得效果不錯。”7月22日上午,王女士一早便來到區中醫院進行敷貼,她告訴記者,她患有多年的關節炎,一到冬天就更疼得厲害,自從去年貼了三伏貼之後,明顯地感覺到沒那麼痛了。 記者在現場看到,不少小朋友也在家長的陪同下進行敷貼治療。“小朋友貼三伏貼,一般是增強抵抗力,預防冬季感冒、哮喘,還有的冬季有凍瘡也來貼。”區中醫院推拿康複科中醫師李鴻傑說。 “因冬天寒邪猖盛,若體內陽氣不夠,則不能將寒邪抵禦在外,就容易出現感冒、咳嗽、氣管炎、哮喘、過敏性鼻炎等肺係疾病,以及風濕性關節炎、慢性腹瀉、腸胃炎等疾病。”李鴻傑說,若把陽性、熱性的藥物貼敷於相應的腧穴,藥物則更易透達肌膚、滲入經絡,以激發人體的陽氣,提升正氣,協調髒腑功能,提高人體抵抗疾病的能力,從而能防治各類疾病。 據了解,今年三伏天的時間為:7月1日引伏、7月11日初伏、7月21日中伏、7月31日中伏加強和8月10日末伏。醫生介紹,“冬病夏治”是指冬天好發或容易加重的疾病,在夏季給予針對性的治療,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從而使冬季易發生或加重的病症減輕或消失。冬病夏治一般以30天為一個療程,一般需連續3年,也就是3個療程。 三伏貼雖好但並不是適用於所有人 記者了解到,“三伏貼”雖好,但也不是人人都能貼。“三伏貼並非包治百病,有其特定的適用人群,主要適用於‘冬病’。”醫生提醒,皮膚極度敏感者,三伏天對肌膚有一定的刺激,有過敏性濕疹、蕁麻疹等肌膚問題的人是不適合貼的;咯黃色濃痰、咯血或易出現口腔潰瘍等內火較重者慎用,因為三伏貼用藥是熱性藥,熱天用熱藥,無異於火上澆油;貼敷部位皮膚有創傷、潰瘍、感染者慎用;疾病的急性發作期或加重期間禁用;孕婦也應該對“三伏貼”慎重,在貼三伏貼之前最好詢問一下醫生。 醫生還表示,有些家長或市民,通常一見到療效就停止了,或者是覺得沒有效果就不貼了,其實是不合理的。有些頑固疾病、慢性疾病,是要堅持多貼敷才能見到效果,達到來年少發或是不發的療效,使病情穩定甚至是根治。 此外,在貼敷“三伏貼”期間飲食應清淡,應慎食牛羊肉及辣椒、蒜、蔥、薑等辛辣刺激性食物,以防傷陰。忌大量服用寒涼食物,貼藥期間最好不要使用空調,避免皮膚遇涼後毛孔收縮,影響藥物吸收。(全媒體記者 趙晨城) 【責任編輯 鄭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