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潼南城區。張斌/攝 
合潼安高速涪江特大橋。 5月14日,是遂潼一體化發展史上又一個重要曆史節點。當天,遂潼川渝毗鄰地區一體化發展先行區建設領導小組第三次會議暨工作推進會召開,審議通過了包括《遂潼川渝毗鄰地區一體化發展先行區發展規劃》在內的多個規劃、方案,為遂潼全域一體化發展明確了具體實施路徑。 近年來,為搶抓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重大戰略機遇,將機遇轉化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能,潼南區集中精力抓好自己的事,齊心協力辦好合作的事,積極攜手遂寧,細化落實雙城經濟圈規劃綱要和兩省市實施意見,紮實推動遂潼川渝毗鄰地區一體化發展先行區建設,“雙中心、三走廊、一園區”空間格局初步構建,“五個一體化”重點任務起勢見效,多項工作走在全市前列。 “下一步,潼南將按照《先行區發展規劃》,進一步推動重點任務項目化、事項化落地見效,先行先試、形成典範,全力打造成渝地區中部高質量發展新樣板。”潼南區主要負責人表示。 合力推動機製創新一體化,實現政策協同集成先行 潼南地處成渝腹地,與遂寧山水相交,曆史人文相近,深度融合發展具有天然的優勢。然而,在現行政策體製下,一體化發展還存在不少的阻礙和瓶頸。如何理順體製機製、實現政策協同,是先行區首要麵對的難題。 為此,潼南區積極行動,樹牢“一盤棋”思維,貫徹“一體化”理念,加強與遂寧的溝通協調,雙方逐步形成“立足成渝、聯動雙城、先行先試、形成典範”的一致努力方向。 2020年3月10日,潼南區黨政代表團前往四川遂寧考察調研,兩地共同簽訂了遂潼一體化發展“1+N”合作協議,率先邁出了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一體化發展的實質性一步。 之後,兩地黨委政府、對口部門、毗鄰鎮街開展密集對接交流70餘次,簽訂合作協議58個。 同時,為推動協議的落實。雙方建立共商合作機製,成立遂潼一體化發展領導小組和8個專項工作組,建立完善聯席會議製度和相關工作機製,聯合製定三年行動方案和任務清單,擬定54個重點項目。 2020年12月,隨著先行區正式獲得川渝兩省市政府率先批複,潼南在機製創新一體化方麵持續發力,加強與遂寧協作,加快建立一體化發展先行區建設規劃體係。 目前,先行區發展規劃、國土空間規劃率先通過了兩市區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遂潼一體化研究及遂潼涪江創新產業園區空間戰略規劃》《遂潼涪江創新產業園區建設實施方案》等專項規劃同步完成。雙方正采取“一區多園”模式建設遂潼涪江創新產業園區,積極組建遂潼涪江創新產業園區管委會和平台公司進行實質性運營。 同時,共爭上級支持,渝遂綿蔬菜產業帶、潼南安嶽檸檬產區等16個項目已經納入國家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規劃綱要,渝遂綿高鐵、渝遂高速擴能等37個項目已經納入全市“十四五”規劃。 潼南還與遂寧推進協同創新,以推動國家高新區建設、共建遂潼新區科創中心、建設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等重點任務為抓手,積極融入“一城多園”西部科學城建設。潼南、遂寧、銅梁、合川共同擬定建設涪江流域科技創新走廊戰略合作協議。成功共同舉辦川渝毗鄰地區技能大賽、創新創業大賽。 合力推動基礎設施一體化,實現交通互聯互通先行 2020年4月23日,潼南區城區第一班211路公交,從江北汽車站發往遂寧市安居區磨溪鎮公共汽車站,遂潼兩地首條跨省城際公交線路正式開行。同年,首條跨省農村客運“遂寧安居—潼南區崇龕鎮”開行,不但給沿線居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幸福感、獲得感,遂潼“一家親”也走得更近了。 “現在我們村通了‘跨省農客’,下次到三家鎮趕場再也不用打‘摩的’了。”潼南區崇龕鎮與遂寧市安居區三家鎮毗鄰,過去因未開通客運,兩地居民出行主要是靠摩托車,風裏來、雨裏去,安全得不到保障。如今,每天都有了跨省農客班車駛過,讓崇龕鎮柿花村居民倍感方便。 “實現一體化發展,交通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是基礎,為此,我們聚力項目建設,不斷加快相關項目的建設和推進步伐。”潼南區交通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潼南位於成渝腹地中心,具有溝通南北、承東啟西的獨特交通區位。按照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抓兩頭、帶中間”的發展思路,加快腹地大通道建設,構建輻射型交通走廊,對助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為此,圍繞構建至成渝“雙核”1小時交通圈、遂寧半小時通勤圈,遂潼兩地積極謀劃推動了23個重大交通基礎設施項目建設,遂潼互聯互通水平得到了有效提升。 鐵路方麵,渝潼遂綿高鐵前期工作加快推進,遂潼銅三地聯合簽訂市域鐵路璧潼線項目合作備忘錄,渝遂鐵路新增定製列車3對,達到40班次。 公路方麵,開通川渝首條跨省城際公交“潼南—磨溪”班線、潼南首條跨省農村客運“遂寧安居—潼南崇龕”班線和遂潼商務快客,已累計發送乘客近38萬人次。遂潼快捷通道雙江至米心段完工,控製性工程雙江特大橋完成初步設計。渝遂高速擴能潼南段已完成市發改委工可行業審查,武勝至潼南至安居、璧山至潼南至大英高速選線研究。 水運方麵,雙江航電樞紐主體工程正式開工,進入船閘施工和基礎開挖階段,規劃建設潼南綜合性港口。 在前不久召開的遂潼川渝一體化發展先行區建設領導小組第三次會議,還就交通礎設施一體化,專門明確了機場建設、公路建設、鐵路建設和水運建設等11項交通項目。力爭到今年底,開工實施遂渝高速公路擴容,推動南充經遂寧至潼南高速公路建設,加快建設雙江航電樞紐工程,推動遂寧大沙壩作業區、三星船閘、潼南港等項目前期工作。 合力推動產業發展一體化,實現合作載體共建先行 產業是一個地方發展的基石,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一體化發展的征程中,潼南就將產業發展作為一體化發展的核心,依托兩地主導產業,優化和穩定產業鏈供應鏈,促進產業建鏈成群。 5月14日,遂潼涪江創新產業園正式授牌,並舉行招商入駐項目簽約儀式。兩地著力構建“一心兩帶五組團”產業布局,協同發展天然氣綜合利用、新材料、電子信息、機械裝備製造、文化旅遊等重點產業,建立聯合招商機製,共同招引22個項目,簽約總金額198億元。 “可以說,遂潼產業一體化發展已經呈現出多點開花的良好局麵。”潼南區相關負責人介紹,在製造業方麵,遂潼涪江創新產業園區正式掛牌,在兩市區毗鄰地區的10平方公裏麵積,通過成立投資集團公司,推進園區開發和運營管理。 兩地編製了工業一體化協同發展方案,推動電子信息、節能環保等特色產業協作發展,遂潼天然氣綜合利用產業園儲氣調峰等項目開工建設,兩地高新區獲批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產業合作示範園區。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兩地協同建設科技創新走廊。加快升級建設國家高新區,規劃建設5個重點平台建設,中防德邦1家企業獲批國家“小巨人”企業,潼南高新區被認定為國家智能終端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推進大型科學儀器等科技資源和平台共享,新增儀器5880台套,總量達到6980台套,增幅為534.55%,為產業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除了工業外,在現代農業方麵,雙方共同推動渝遂綿優質蔬菜生產帶遂潼示範項目建設,布局蔬菜精深加工產業園、蔬菜科技示範園,整合營銷“潼南綠”“遂寧鮮”區域公用品牌,5家龍頭企業簽訂合作協議,共建初加工基地5個、蔬菜示範基地60萬畝。目前,正在規劃建設瓊江鄉村振興走廊示範區1.5平方公裏,打造“美麗巴蜀·宜居鄉村”。 在商貿物流合作方麵,則規劃建設成渝雙城物流配送中心潼南分雙城智慧物流園,已經納入市級綜合交通運輸規劃,潼南郵政業發展安全中心掛牌成立。 此外,潼南積極推動兩地共同打造巴蜀文化旅遊走廊特色節點,聯合推出紅色文化、古鎮休閑等10餘條精品線路,共同舉辦菜花節、檸檬節、荷花節等特色節會,實現景區門票互惠,今年以來,兩地接待川渝地區遊客較2019年同比增加30%。 合力推動公共服務一體化,實現標準水平統一銜接先行 “網上申請遂寧的營業執照,在潼南就可以打印領取,太方便了……”近日,身在重慶市潼南區的四川遂寧市民唐群,在潼南政務中心市場主體注冊和許可服務窗口,拿到了登記機關為“四川省遂寧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的營業執照。這是潼南頒發的首張“跨省通辦”川渝互打互發營業執照。 在推動遂潼一體化過程中,潼南積極加強公共資源統籌和社會政策銜接,為企業和群眾提供更加便捷服務。 在川渝通辦事項上,遂潼兩地實現社保無障礙轉移接續,新增開通跨省異地住院直接結算定點醫院50家,辦理川渝戶口便捷遷移415筆、養老保險關係轉移服務1120人、公積金互認互貸1546萬元。 同時,潼南大力提升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積極加強與周邊地區在教育、醫療、文化等方麵合作,讓群眾切實感受到了一體化發展所帶來的巨大變化。 “我們與綿陽、廣安、遂寧、資陽等地簽訂戰略合作協議,結成成渝中部地區教育聯盟,共建遂潼教師教育創新實驗區,還被納入‘成渝協同’重大改革試驗項目。”潼南區教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潼南還與廣安深入開展校際間師生互派互訪、教育管理及教學交流、共享優質教學資源等方麵合作,互派教師150餘名,開展交流活動23次。重慶電力高專落戶潼南,服務川渝兩地電力人才培訓,填補潼南區高等院校空白。 不僅是教育,衛生方麵的合作也碩果累累。潼南區人民醫院、區中醫院與遂寧市中心醫院建立15個醫療專科聯盟,互派專家坐診、教學查房、學術及培訓講座35次,互派學科帶頭人幫助創建消化內科、眼耳鼻喉科、康複科等重點特色專科。與廣安等建立醫療機構醫學檢驗互認機製,避免老百姓就診重複檢查。 在共同促進創業就業方麵,建立遂潼就業信息共享平台,動態發布就業信息1.2萬條,開展創新創業在線培訓2萬餘人次,共同舉辦首屆遂潼杯創新創業大賽、川渝毗鄰地區職業技能大賽,2020年新增城鎮就業5萬餘人。 合力推動生態環保一體化,實現跨區綠色發展先行 近日,潼南區生態環境局聯合遂寧市生態環境局、遂寧市安居區生態環境局,會同潼南區花岩鎮、遂寧市安居區大安鄉開展2021年度第一輪跨界區域聯合執法暨環境安全隱患排查行動。 兩地生態環境部門沿瓊江潼南區花岩鎮至遂寧市安居區大安鄉段水體進行了巡查,針對兩地流域汙染源分布和現狀,突擊檢查潼南區溫氏花岩種豬場、遂寧市安居區桂芳養殖場、瓊江大安鄉水環境自動監測站。對兩個養殖場存在的問題,現場提出了整改要求,督促企業立行立改,並由屬地生態環境部門依法跟進查處。潼南與遂寧生態資源都較為豐富,在推動一體化發展過程中,兩地就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共同加強生態空間共保共治。 “我們先後與遂寧市簽訂《遂潼生態環境保護一體化發展協議》《跨界河流聯防聯控框架協議》,從戰略層麵建立了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聯係會商、信息交流、協同治理等聯防聯控工作機製。”潼南區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跨區域聯合“河長製”實行以來,已開展聯合巡河11次,交換水質信息13次,聯合實施應急處置2次,新增3個國考斷麵水質自動監測站,實現涪江流域生態環保聯合執法,涪江遂潼段保持II類水質。 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遂潼兩地編製涪江生態綠色走廊建設方案,實施涪江流域潼南段綜合治理PPP項目,加快推進“兩岸青山·千裏林帶”建設,實施遂潼川渝毗鄰地區荒山荒坡生態修複工程,共建涪江生態走廊。 深化涪江防汛減災聯防聯控,及時發布預警信息,去年8.12、8.16共同應對涪江流域超20年一遇過境洪災,實現未傷亡一人目標。聯合開展交界區域砂石廠專項整治,去年兩地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均達到340天以上。 重慶日報記者 王靜 劉廷圖片除署名外由潼南區委宣傳部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