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鄉村要振興,人才是關鍵。進入新發展階段,全麵推進鄉村振興,迫切需要補齊鄉村人才短板。日前印發的《關於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提出,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如何培養鄉村人才,怎樣帶著農民一起幹、共同富?本報記者走進重慶潼南,從幾位新型職業農民的故事中探尋答案。 過去,稻田就是稻田,一畝地賺不上多少錢。返鄉大學生滕文強來了以後,搞起稻蝦、稻蟹共生,樣樣能賣出好價錢。 曾經,村民單打獨鬥,村裏缺產業。鄉村幹部李欣來了以後,領著大家開荒種花椒,村民的“分紅賬”前景喜人。 以前,村民施肥打藥忙得歡,蔬菜價格上不去。企業家鄭淩雲來了以後,推廣綠色種植,效益增加5倍多。 在重慶市潼南區,越來越多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加速湧現。青年人才回鄉創業,本土人才茁壯成長,新型職業農民敢闖敢試,給“靠天吃飯”的傳統農業帶來了新氣象,有力帶動了農民致富,促進了農業提質增效。2020年,潼南區農業總產值達到111.89億元,比上年增長5.4%。 返鄉大學生安心幹:稻田養蝦蟹,產品不愁賣 春耕時節,一進潼南區崇龕鎮臨江社區,就看到路邊連片的稻田。一輛輛旋耕機正在平整田地,村民們在大棚裏培育秧苗。 一塊“農業科技示範基地”招牌下,一個小夥子正在用手機給稻田拍照,還不時在本子上記上幾筆。他就是這裏的負責人——滕文強。 2012年,滕文強從海南大學畢業後,在重慶做銷售,月收入2萬元左右。日子過得安逸,心卻並不安定。從小在田坎邊長大的滕文強,有著濃濃的鄉土情結,總想回到農村幹一番事業。 2016年,得知家鄉潼南區出台返鄉大學生創業扶持政策,滕文強毅然辭職,回鄉創業。 經過多方學習考察,滕文強瞄準了“稻田綜合養殖”,流轉120畝土地,“稻蟹、稻蝦共生試驗田”就這樣搞起來了。“蟹和蝦能清除稻田雜草,吃掉部分害蟲,改善水質,促進水稻生長,而稻田又為蟹、蝦生長提供陰涼環境,促進蟹、蝦生長。”他說。 哪成想,起步並不順利。2017年4月,他養殖的大閘蟹突然大批死去,最嚴重的時候,每天早上都要撈起百十隻死去的蟹苗。 一籌莫展時,區農業農村委主動送來了服務,為他聯係上了一名大閘蟹養殖大戶。對方來基地指導,不但免費教他半個月,還傳授了獨家飼料配方。 名師指點加自己下功夫,2017年,滕文強嚐到了豐收的滋味:收獲大米2萬斤、大閘蟹1000斤。“這兩年,區裏加大對農業支持力度,公司的形勢越來越好。2020年公司銷售收入達850餘萬元。”滕文強笑著告訴記者。 回鄉創業不能忘了鄉親們。滕文強的公司初創時就優先聘請12名建檔立卡貧困戶。目前公司常年雇用農民工18人,季節性用工25人,為當地群眾增收68萬元。開展培訓近60場次,培訓人員達5000餘人次,帶動周邊15戶農戶從事稻蝦、稻蟹養殖。 “除了模式新,銷售也很重要。”滕文強說,公司目前已形成穩固的客戶群,還借助電商平台,把農產品送上遠方餐桌。“下一步,要在智慧農業上下功夫,推行稻田認養。”滕文強說,一家人認養半畝田,可全程參與種田,手機上隨時查看稻穀生長,收割後一個星期可以寄到家。 “這樣的新型職業農民更多湧現,不僅解答了‘誰來種地’的問題,還走出一條鄉村振興新路子。”潼南區委書記曾菁華說,隨著大批新型職業農民成長起來,全區農民素質不斷提升,潼南鄉村振興步伐正在加快。2017年以來,全區累計開展各類職業農民培訓超過1萬人次,認定新型職業農民近300人,引進80後、90後返鄉創業人才近百名。 鄉村幹部示範幹:組建聯合社,荒地出效益 一輛紅色的轎車從公路上駛來,停在了潼南區雙江鎮白鶴村5組的花椒種植基地路邊。29歲的李欣走出駕駛室,從後備箱拿出一把大剪刀,大步直奔山坡田坎,邊招呼著村民,邊熟練地參與到花椒樹修枝作業中。 暖陽下,一株株花椒樹長勢喜人。“以前這一片都是撂荒地,看著讓人心疼,”李欣告訴記者,2015年她作為本土人才被引進到雙江鎮工作,兩年前擔任白鶴村黨支部書記,“從坐辦公室到跑田坎,還是想為家鄉做點實實在在的事情。” 上任之初,一些村民對這個“90後”村支書表示懷疑:“一個年輕女娃娃,能幹些啥子哦?” 李欣暗下決心,一定要讓這個集體經濟的“空殼村”變樣。在鎮黨委、鎮政府的支持下,李欣廣泛征集村民意見,經過商議,大家決定將村裏閑置的土地開墾出來,成立經濟聯合社,發展花椒種植。 “花椒對土壤不太挑剔,不需要很多的水利投入,經濟效益也不錯。”李欣說,區裏鎮裏的農技課,她帶頭“堂堂聽”,專家來指導,她追著問問題。“新一代職業農民,首先要懂技術,區裏不僅給政策,在技術上也最給力。”她說,現在村民們自發學習農業實用技術熱情高漲,區農業廣播電視學校的老師每次來鎮裏講課,教室裏都擠滿了村民,“種植的、養殖的,提高效益、防病防害,講的都是我們最需要的。” 為探索集體經濟發展新模式,2020年4月,白鶴村經濟聯合社將現有的700畝土地入股到重慶聯耕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公司統一產業布局,為村裏解決資金、技術和銷售等問題。 打消後顧之憂,李欣更加堅定了帶領村民增收致富的決心。她和村民們搶抓春耕生產時機,兩個月內就把700畝土地開墾出來,並種上花椒。目前,村裏入社成員達到了711戶,以前在外務工的村民們,也有不少又回到家鄉,重新務農。 “花椒進入豐產期後,一年的銷售收入能達到80萬元。”李欣說,村民在家門口就業,工資拿到手,分紅有盼頭,大家的精氣神都不一樣了,“我們未來的目標是建設集休閑旅遊、現代觀光農業為一體的美麗鄉村。” “人才與資金怎麼才能往鄉村走?要有成功的示範帶動。”雙江鎮黨委書記張昭源說,在區裏政策的支持下,鎮裏積極為有能力、有熱情的年輕人回鄉搭好舞台,目前80後、90後村幹部已達四成左右,他們正帶領村民成為新一代的職業農民。 龍頭企業帶著幹:延長產業鏈,打造精品菜 潼南區樸真有機農莊裏,太安鎮魚濺村村民藍清明正在采摘有機蔬菜,臉上帶著憨厚的笑容。 藍清明腳下正是自己的承包地。以前自家的地自己種,現在他將土地流轉出去,成為勞務工人。“收入比以前增加了幾倍。”藍清明笑著說,“土地流轉費和工資加起來,現在年收入近3萬元。比去外麵務工或者‘單幹’強。”像藍清明這樣的村民,在樸真有機農莊還有70多名。過去,他們分散種植,收入不穩定;如今,他們工作生活兩不誤,收入也增加了不少。 變化,得益於龍頭企業帶動。2011年,潼南引進四川閬中企業家鄭淩雲,支持他成立重慶樸真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在太安鎮流轉740畝土地,種植有機蔬菜。 “改良土壤、試種、調整,3年前開始逐漸盈利,”鄭淩雲坦言創業期也有過艱難,但他更看好未來。樸真公司種出的蔬菜,單產比一般蔬菜低四成,產值卻高出5倍以上,畝均產值1.5萬元。“秘訣在於生態環保,產業鏈長,做出精品。”鄭淩雲說,作為重慶市首家榮獲有機蔬菜產品認證企業,他們嚴格遵守有機種植標準,堅守“做最健康、最安全食品”。 與一些農業公司不同,樸真公司不僅種植蔬菜,還能進行加工,有自己的銷售門店。蔬菜采摘後,工人們將其送到低溫冷藏車間,自動分揀包裝,再冷鏈配送至重慶中心城區的8家直營門店,長產業鏈帶來了高效益,如今公司年產值達到2.3億元。 “從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轉型發展,離不開當地良好的投資環境。”鄭淩雲說,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樸真作為重慶市蔬菜重點保供企業,得到了潼南區委區政府的大力支持幫助,“去年下半年,我們重新啟動了酵素飲料研發生產,首款發酵果蔬飲料已成功麵市。” “鄉村振興千針萬線,最終都要落實到‘人’,引進扶持好一個龍頭企業,就能夠帶動一批新型職業農民轉型、紮根。”曾菁華說,當前,潼南正在全力營造更加良好的營商環境,促進城市人才、資本等各類資源“上山下鄉”。 越來越多的新型職業農民,以創新的思維投身農業現代化建設,猶如星星之火,將不斷激發出“三農”發展的新動能。(本報記者 王斌來 崔 佳 劉新吾) 【采編 鄭強】原標題:重慶市潼南區全力打造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鄉村人才隊伍 農業提質增效 鄉村更加興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