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中榮老兩口院壩裏編竹筐。 
陳本強果園喜獲豐收。 “小洋樓、水泥壩、連片的魚塘、碩果累累的果園、成群結隊的土雞……”這是記者在柏梓鎮石梯村看到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新春之際,記者跟隨該村駐村第一書記周宜,對這個偏遠的小鄉村進行了深入了解。 “在脫貧攻堅中,我們采取以產業帶動為主,通過完善基礎設施,推進醫療健康,改造農網、C、D級危房等,從細處著手,從實處著力,帶領群眾走上致富路。”周宜介紹說。
深耕山坎坎 裝滿錢袋子 “周書記來了呀,嚐嚐剛摘下的沃柑。”剛走進石梯村村民陳本強的沃柑種植園,他便放下手中的工具過來招呼道。66歲的陳本強家住石梯村5社,幾年前,因妻子餘淑芳生病,家裏經濟十分困難。曾當過村支書的陳本強覺得不能被困難打倒,一定要摘掉這個“帽子”,因為以前有果樹種植技術,他便想到了種植檸檬、沃柑創收。 說幹就幹,老陳流轉土地,並申請了5萬元小額無息貸款,先後種上了檸檬和沃柑,林下也栽種了黃精,養起了雞鴨。駐村工作隊幫老陳聯係農業技術人員,改進種植技術。現在老陳發展檸檬104畝、沃柑5畝,年銷售額可以達到13萬左右。 “平時有一二十個村民在我這裏務工,忙時會更多。希望自己能和大家一起增收致富,一起把日子過得越來越好。”老陳說。一旁來幫忙摘沃柑的脫貧戶黃先澤指著老陳不遠處的新房子說,“我們也要加把勁,爭取盡快也住上這樣的漂亮小洋房”。 2020年,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通過申請扶貧資金5000元,協調捐贈了15000塊紅磚,協助辦理小額貸款5萬元,幫助脫貧戶黃思勇發展商品兔養殖,實現創收脫貧。“周書記不僅幫我養上了兔子,還帶來專家導養殖技術,我才能順利發展養殖,脫了貧,有了致富的奔頭,真心地感謝他們。”黃思勇激動地對記者說。 近年來,石梯村駐村工作隊和村支“兩委”大力協助發展村集體經濟,實現了集體經濟從無到有。利用宅基地複墾集體資金入股企業40萬元,每年連本帶利收入近12萬元;大力推進特色產業扶貧,流轉土地2000餘畝種植花椒、檸檬、春見和蓮藕,每年村民獲得勞務費80餘萬,實實在在幫助村民增加了收入。 建新房新路 撐起好日子 “這個房子是駐村工作隊和村上幫忙建起來的,感謝政府對我們的關心。我們一定要努力加油幹,把日子過得更好。”脫貧戶陳本倫說道。談起這幾年的變化,陳本倫用“翻天覆地”來形容。回想起以前那間土房子,“外麵下大雨裏麵下小雨,土房子住久了就擔心坍塌。”陳本倫說著便皺起了眉頭,“那個滋味真的不想再回憶了。” 駐村以來,工作隊通過走訪,發現部分村民家裏居住條件差,已屬於C、D級危房,為此工作隊積極與柏梓鎮聯係,進行危房定級,爭取和籌措建房資金,新建改建了陳本倫等8戶危房,對符合條件的村民住房及時納入提升整治之中,讓群眾住上了“安全房”“放心房”“宜居房”,真正實現了從“有居”到“優居”的夢想。 在村村通公路的基礎上,對部分村民入戶路麵進行硬化、牆麵進行粉刷、老舊設施進行更換。改善村民居住條件,解決村民出行問題,提升生活質量,不斷提高群眾的幸福感、安全感和滿意度。 五年前,譚仲全家還住在山坡上。“那裏根本沒有什麼路,都是泥濘的山路,平時去趟鎮裏辦事上坡下坎都困難,一年也出不了幾次門。”如今,譚仲全不僅異地建新房子,也走上了腳不沾泥的水泥路。近兩年,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著力解決出行難,新建水泥路、入戶路等30餘公裏,建設人行橋1座,極大方便了村民日常出行;建設蓄水池15口,整治山坪塘11口,解決吃水難用水難問題;新增變壓器4個,改造輸電線路,更換了照明線,讓群眾用電更安全;大力推進廁所革命,為村民免費升級改造三格式廁所已達169戶,把民生問題解決到位,讓群眾有更多獲得感。 走進農家院 暖人心窩子 “黃大爺,最近身體怎麼樣,還有沒有感覺頭暈啥的?” “都挺好的,周書記你看嘛,現在天氣好,心情好,一天我都編能幾隻竹筐。” 在石梯村6社脫貧戶黃中榮院壩裏,周宜和黃中榮老兩口一邊拉家常,一邊細致的給他們測血壓,心率,血氧飽和度等,並且詳細講解高血壓病預防與治療的方法,指導他們合理用藥,叮囑生活飲食要注意。 黃中榮今年67歲,患有高血壓,與之相伴的妻子鄭勤淑患有糖尿病,兒子和兒媳因身體原因,隻能在鎮上做些零活。“我們一家人身體都弱,周書記懂醫術,經常來給我們檢查身體,關心我們的生活。兒媳2019年做了腰椎手術,花7萬多元,醫療報銷了一部份,自己沒花多少,感謝周書記的關心和國家的扶貧好政策。” 聊天中,記者留意到老黃家屋牆掛著“最美院落”的牌子,院壩裏,即使擺了很多竹筐材料,但依然幹淨整潔,院牆邊種上了綠樹鮮花,空氣中還彌漫著花果香。 “你的血壓最近好著呢,每天早上起來要先吃降壓藥。”耐心的叮嚀、細心的嗬護,記者跟著周宜一路走來,他對每一位困難群眾,總是有說不完的囑咐。 “村裏很多老人年紀大了,記性也差了,有些事要經常重複提醒。”從老黃家出來的路上,周宜邊走邊說,“疾病是脫貧路上的一隻‘攔路虎’,為困難群眾撐起健康保護傘,讓大家‘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看得上病、更好防病’是我們作為醫務工作者和扶貧工作者的雙重職責所在。” “接下來繼續深入開展鞏固“兩不愁三保障”的工作,宣傳和落實國家的四不摘政策,激勵與鼓勵老百姓養成講清潔,愛衛生的良好生活習慣,大力發展村集體經濟,讓更多的村民增收,做到脫貧攻堅工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在回去的路上,周宜介紹說。(全媒體記者 關羽 夏培植) 【責任編輯 鄭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