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假期,不少家長會抱怨孩子們的眼睛沒離開過電視和手機。小朋友缺乏自製力,大孩子沉迷遊戲,讓家長焦急又無奈。其實,假期裏,讓孩子們休息好、安排好時間,最需要的是家長的引導和陪伴。本期,《生命時報》特邀上海社會科學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長楊雄和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盧丹丹,教家長如何高質量陪伴孩子。 盧丹丹認為,很多家長認為學習是給孩子最好的陪伴,於是報了不少課外班,一到周末行程就安排得滿滿當當。可長時間下來,發現整個家庭氛圍“硝煙彌漫”,孩子反抗、父母不滿,失去傾訴對象的孩子們,隻能依靠電子產品宣泄情緒。最新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未成年網民規模為1.75億;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對1萬餘名小學四年級到高二學生的網絡使用情況進行調查,發現大多數對網絡形成依賴的孩子主要是因為9歲前觸網、心裏話無人傾訴、經常被大人打罵或嘮叨、在家缺乏自由等。“從心理發育角度講,孩子對網絡形成依賴原因很多,但其中重要的一點是,家長沒有提供高質量陪伴。”盧丹丹表示。在楊雄看來,現在的父母之所以做不到高質量陪伴孩子,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意識受限。有些父母受自身教育程度限製,家庭條件還處於溫飽線,根本意識不到“陪伴”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作用,更不用說高質量了。 沒有精力。有些家長也想陪伴孩子,但迫於生計,每天工作已經精疲力竭,沒有精力再照顧到孩子生活中各方麵的需求。 堅持不了。與“雙職工”家庭相比,有全職媽媽或全職爸爸的家庭對孩子的陪伴更多。但據楊雄了解,隻有少數父母能長期堅持下來,大部分家長時間一長就會敷衍、逃避。 此外,大多數家長認為,隻要自己陪在孩子身邊,無論工作還是看手機,都能達到陪伴的目的。其實不然,毫無意義的陪伴和管教隻會將孩子進一步推向網絡的“旋渦”,而長時間得不到高質量陪伴的孩子會變得孤獨、內向、膽怯、退縮、社交能力弱或反叛、暴力、不禮貌等。楊雄表示,想要做到高質量陪伴,家長務必做到以下四點。 第一,肯花時間。這並不是說要時刻圍著孩子轉,而是每天拿出一段時間和孩子一起融入生活,重點在於持續性。可以是一頓飯的時間;可以陪孩子讀書繪畫、與孩子逛超市時一起討論要買的東西、帶孩子一起做家務。相處中,要保持有界限的相處,不要凡事大包大攬,否則孩子以後易懦弱、沒主見。 第二,用心走心。陪伴孩子時,用上自己的全部注意力,說話時要有眼神交流,及時發現孩子感興趣的內容或情緒的起伏,進行有效溝通。楊雄建議,疫情期間,家長可利用互聯網給年齡較小的孩子們建立一個4~6人的好友群,便於同齡人之間做遊戲或交流興趣經驗。 第三,當孩子的好朋友。高質量的陪伴重點在“伴”,要讓自己像孩子的小夥伴一樣,既可以一起做開心的事情,又能以身作則,起到榜樣作用。比如,家長陪伴孩子時應放下手機,讓孩子知道手機、電腦等隻是工作和學習的一種工具,不能作為生活的全部;想讓孩子養成閱讀習慣,家長就應專注且認真地陪孩子一起看書、朗誦等。 第四,每個年齡段有陪伴重點。即根據不同年齡段,選擇不同的陪伴內容和方式。學齡前兒童和小學生,身體弱小,知識儲備不足,家長更傾向保護式陪伴,可選擇讀畫本或做猜字謎、紙牌算數等益智類小遊戲。初中時,孩子反叛心理激增,家長應與孩子保持平等溝通,做到引導式陪伴,可以多說一些鼓勵孩子努力過程的話,比如,“我注意到你今天一回家就開始寫作業,真不錯!”高中的孩子,已經具備獨立性,此時家長要開啟尊重式陪伴,尊重孩子的想法,與他們相互學習、共同成長。(記者嚴立新) 【采編 鄭強】原標題:什麼樣的陪伴增感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