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民在家門口享受文化大餐。 
貧困戶家裏飼養的乳豬。 
電商到貧困戶家裏收貨。 
貧困戶在花椒基地務工。 
致富公路穿村而過。 
漫山遍野的花椒樹。 核心提示: 自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開展以來,塘壩鎮出實招、下實功、求實效。曆時幾載,伴隨著扶貧幹部奔走的腳步,村民老鄉勤勞的汗珠,社會各界慷慨的援手,全鎮農村生產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初冬的暖陽下,走進塘壩鎮,放眼望去水泥道路四通八達,經濟作物漫山遍野,家家有產業,戶戶蓋起了小樓房。村莊裏栩栩如生的牆體彩繪色彩豔麗,各色美麗的鮮花環繞著寧靜的小鄉村,藍天白雲倒映在池塘裏,波光粼粼的水麵下,小魚自由自在地暢遊,一幅天藍、地綠、水清、景美的畫卷徐徐展開,美麗鄉村建設呈現出勃勃生機。 A出行有了新變化 “以前塘壩每逢三六九趕場,人群中穿雨靴的十個有九個都來自天印村。”這是塘壩鎮天印村村民何文勇記憶中的場景。 因為沒有一條通往場鎮的像樣公路,村裏人到鎮上隻能走路或者騎摩托車,下雨的時候更不得了,泥巴小路濕滑難行,一不留神就會摔得一身泥,所以雨靴就成了天印村家家戶戶的標配,村民去哪兒都愛地穿著它。 由於地理位置偏遠、交通閉塞,在路沒有修好之前,這裏的村民很少出去,從外麵到天印村的人就更少了。 “當時村裏道路路況太差了,出行不便,我家的農產品也銷不出去。”何文勇是村裏的貧困戶,一家靠著種地為生,為了將農產品變現,他不時背一些步行到場鎮上去賣。 那些年,溝壑縱橫間的狹窄泥濘路就像一道天塹,擋住了天印村的發展,也擋住了貧困戶脫貧致富的希望。 “要想富先修路,貧困戶要想脫貧,基礎設施建設必須跟上。”塘壩鎮鎮長劉北冰告訴記者,扶貧工作開展以來,塘壩鎮各個村都通了水泥路。鎮政府在資金十分緊張的情況下,依舊將天印村的公路納入硬化改造項目,惠及了沿路4300餘名村民,這條通往場鎮的必經之路也成為了天印村的“逆襲之路”。 “現在已經沒人穿了,我家的雨靴都不知道放在哪裏積灰呢。”何文勇說到這裏哈哈大笑起來,指了指家門口的公路說道,“我們村裏修了農民新村,而且基本上公路家家通了,哪裏還用得著喲。” 如今,何文勇搬了新家,就是位於公路旁依山傍水的農民新村,這裏不但交通便利,而且房屋布局合理大氣,新房子掩映在綠樹青山之間,看起來十分愜意舒適。 “環境變好了,路好走了,農房像別墅,而且潼榮高速塘壩開放式服務區也即將建成投用,以後我們在家門口就可以做小生意,養活一家人。”何文勇樂嗬嗬地補充道。 村裏的基礎建設越來越好,村集體經濟也從無到有。天印村不僅發展了中藥材種植為主導的農業產業,同時還發展特色經果、苗木花卉、名優水產等產業,形成了立體循環觀光農業。 現在,天印村是全國首批綠色村莊、重慶十大特色鄉村、首批重慶市美麗宜居鄉村。外出打工的村民們陸續回來務工了,村容村貌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收入增加了,貧困戶也有了滿滿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B農產品有了新銷路 “這袋是5公斤,記得寫上名字,別搞錯了”“裏麵有一些壞的,注意挑出來”……近日,在塘壩鎮封壩村便民服務中心的電商超市裏,駐村第一書記尹波和村幹部一起,分裝從貧困戶家中收回來的花生、土豆。 幾年前,尹波走馬上任時封壩村還是貧困村,村裏盛產花生、土豆、土雞、土鴨等農產品,但村民們隻能肩挑背扛到附近集市售賣,費時費力,還賣不上個好價錢。 “當時我看到這個情況挺著急的,就嚐試將村民的產品放到網上賣,但是村民根本不相信在網上能夠賣得出去,大家都不願意讓我們幫著賣,所以這個事情就擱置了。”尹波告訴記者,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卻倒逼出了村裏的電商。 “我準備在春節出售的50多隻土雞土鴨,砸在手裏賣不出去,愁得睡不著覺。”村民徐庭智告訴記者,家禽養殖是封壩村每家每戶主要售賣的農產品,以前自家的土雞十分搶手,早早的就被預定一空,根本不愁銷路。今年受疫情影響,不但沒賣出去,反而成了負擔。 尹波抓住機會,說服村民轉戰農村電商,借助一根網線、一部手機、一台電腦,讓農產品上網進城,解決了農產品線下銷售難題。 “農產品的收購價格都是市場價,我們上門集中收購既打開了銷售渠道,也減少了村民的人力運輸成本,能讓群眾在消費扶貧過程中確確實實獲利。”尹波說道。 村裏的電商銷售,打通了網絡銷售渠道中“最初一公裏”和“最後一公裏”,推動農產品出村上行,為眾多村民“撬開”了網上市場。封壩村自4月份開展電商消費扶貧以來,幫助村民銷售各類農特產品超過13萬元。曾經農戶難賣的“土貨”,如今成為了市民餐桌上的“香餑餑”。 “農村電商不僅打通了生產到消費的瓶頸,還有利於調動貧困戶的積極性,更有利於促進封壩貧困人口穩定脫貧和扶貧產業的可持續性發展。”尹波充滿信心地說。 消費扶貧護航產業發展,不僅幫助貧困戶脫貧致富,還激發了貧困戶內生動力,為封壩村留下了“造血式”的發展源泉。如今,這個曾經的市級貧困村,正搶抓機遇奮勇前行,摘掉貧困帽子大步奔小康。 C 貧困戶有了新盼頭 走在塘壩鎮覺山村四社的農村公路上,遠遠能看到一排即將竣工的磚木混製小樓。這是貧困戶陳家秀新修的養豬場,正在進行掃尾工作。 “今年賣豬已經收入30多萬了,老豬圈裏麵還剩下點小豬和母豬。等新豬場完工以後,最多可以養1000多頭豬,明年收入應該還要翻番。”看著這些“家底”,48歲的陳家秀心裏格外踏實。這兩年養豬讓她過上了好日子,但是在幾年前她家卻還掙紮在溫飽線上。 “在養豬之前,我和老公在周邊打零工,一年收入也就幾千塊錢,但是家有3個孩子讀書,大女兒還患有癲癇病,治療費用就花光了家裏的儲蓄。”陳家秀回憶起那些困難的日子,眼淚禁不住在眼眶裏打轉。 窮怕了的陳家秀心裏明白,想要脫貧不能等、靠、要,必須要自己埋頭苦幹。為了早日揭掉這頂貧困帽子,陳家秀背井離鄉,和老公到福建一家養豬企業邊打工邊學技術。 在福建幾年的專業養豬經曆讓陳家秀熟練地掌握了各項養豬技能,打針、治病、消毒、防疫,她樣樣精通。2016年10月,陳家秀回到老家,借來20萬元,利用屋後空地建了一個養豬場,開始小規模養豬。 “起初,養了10頭太湖豬,其中3頭母豬,7頭青豬。家裏隻有我一個人,不敢喂太多。”陳家秀說。清晨,喂豬;白天,割草、鋤地、粉碎豬飼料;晚上,打掃豬圈……每天都在和豬“打交道”。 “養豬是個細致活,沒有技術肯定不行。特別是母豬產仔,需要時刻照料著,如果在晚上生產就要準備熬通宵。”陳家秀告訴記者,現在養殖技術更迭快,越來越先進,所以平時除了養豬,也經常跑到周邊養殖大戶家中討教,參加各種養殖技術培訓學習。 當年,3頭母豬產下62頭小豬,賣了4萬多元現錢,7頭青豬賣了2萬多。一年獲得了6萬多元的好收成,陳家秀嚐到了養豬的甜頭。2017年,她又修建了10個母豬圈,12個青豬圈,養了10頭母豬,45頭青豬,獲得了15萬元的大豐收。 “還是靠自己勞動來的錢,用著才踏實。”陳家秀笑著說,今年她又流轉了100畝土地,申請了70萬元貸款,用來種植紅苕、玉米、青菜之類的青飼料。 “以前的豬場繼續養豬,等新豬場修好,肥豬也基本上可以出欄了。”正是靠著兩條線並行走的方式,今年陳家秀的肥豬銷售額已經達到30萬元。 陳家秀和記者算了筆賬,現在她養有26頭母豬,其中18頭已經配種,4月份陸續產仔。以一頭母豬一年兩窩、平均每窩產仔10隻的標準計算,年末基本上就能讓養豬場規模達到500頭。 “到時候我肯定就忙不過來了,要在村上請工人,也能創造幾個崗位,帶動村民就近就業。至於收入嘛,哈哈……”陳家秀伸出5個指頭神秘地說,“除去成本,一年賺個50萬元沒問題。”(全媒體記者 王浪) 【責任編輯 鄭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