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扶貧幹部走訪困難群眾。 
脫貧戶卿生貴發展起家禽養殖。 
家庭醫生定期進門檢查身體。 
貧困戶種植的蔬菜喜獲豐收。 
村民就近在蔬菜基地務工。 核心提示
近年來,玉溪鎮把脫貧攻堅工作作為頭等發展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明確任務目標、聚焦問題短板、強化責任落實,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全鎮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玉溪鎮地處涪江河畔,物產富饒,距潼南城區27公裏,麵積54.4平方公裏。現有新田社區、書房社區、五通村三個貧困村(社),建檔立卡貧困戶867戶2608人。區水利局、紅十字會等5個區級單位對接幫扶,選派駐村“第一書記”3名、工作隊員9名。在270名幹部組成的扶貧隊伍的共同努力下,玉溪鎮脫貧攻堅的號角吹響了每一個村(社),吹進了每一個貧困群眾的心裏,振奮人心。 近年來,玉溪鎮按照“兩不愁、三保障、一達標”的標準和目標,扛起責任,創新工作思路,苦幹實幹,脫貧攻堅工作卓有成效,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 A、產業扶貧謀富路 “這片四季豆采摘完,緊接著就栽了白菜蘿卜,一直都沒停工,辛苦了來幫忙的鄉親們。”昨日,記者走進新田社區榮華家庭農場,農場負責人莫榮華顧不上擦汗就打開了話匣子。 “沒得事,就當是活動筋骨的運動項目,生活、賺錢兩不誤。”一位拔草的大姐說。拔草的大姐叫薛輝瓊,是社區的貧困戶。“土地流轉了,我在基地打打工,一個月有一千多塊的收入,感覺日子更有奔頭了。”薛大姐說。這兩年收入增加了,家裏的負擔少了,壓在薛大姐心頭的擔子也輕了很多,人也越來越愛說笑了。 莫榮華介紹,今年四季豆種了70畝,預計有40萬元的收益。“希望可以做得越來越好,能帶動大家一起種植四季豆等特色蔬菜,幫助大家增加收入。”莫榮華說。 白菜蘿卜生機勃勃,漫山遍野的綠色,撲麵而來的新鮮氣息,一個個美麗鄉村呼之欲出;蔬菜基地、柚子園、桑蠶基地一個個扶貧基地建在了群眾家門口,產銷兩旺……玉溪鎮堅持“產業為根、基礎在村、核心在人”理念,采取“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貧困戶”模式,走出了一條具有玉溪特色的產業脫貧致富路。 雉雕麥苗秀,蠶眠桑葉稀。肥碩的蠶寶寶圍爬上新散落的桑葉上,貪婪地啃食著。在玉溪鎮鷲台村桑蠶基地,雖已進入初冬,恒溫恒濕的現代化蠶房依然溫暖,工人們正忙著更換桑葉,檢查桑蠶進食情況。貧困戶莫尚才就是喂蠶工人中的一員,“年紀大了,能在家門口找到活做非常滿足,收入也挺滿意,還能顧得上家裏。”樸實的莫尚才對記者說,基地養蠶規模正在擴大,可以帶動更多村民過來務工就業。 無獨有偶。在五通村,重慶員都蠶業負責人文超群流轉了500餘畝地來種桑樹,6個蠶棚一年養蠶6排,預計今年產值能達到240萬元。“基地帶動了周邊貧困戶20多人務工,很高興能讓大家增加了收入,也會教他們一些養蠶技術,幫助他們發展養殖,來增收致富。”文超群說。 近年來,玉溪鎮立足資源條件,引進致富帶頭人和企業發展產業,培育發展種養殖企業、家庭場、專業合作社、產業大戶91個,流轉土地22萬畝,每年土地流轉金660萬元。3個貧困村先後流轉土地4400餘畝,發展成熟特色產業12個,每年增加貧困戶土地及務工收益100餘萬元,為貧困群眾拓寬就業渠道,增加了貧困群眾收入。 B、健康扶貧解難題 家住新田社區的貧困人口張高友今年66歲,妻子喪失了勞動能力,兒子在外地打工,每年張高友都會因高血壓等慢性疾病多次入院,一直服用多種藥物治療。現在通過健康脫貧綜合醫保政策,他可以報銷90%的醫療費用,個人僅自付剩下的10%。在住院期間,他享受到了“先診療後付費”的惠民政策,無須繳納押金直接住院治療,出院時一站式結算。社區還幫他辦理了慢性病證,日常醫藥費用還可以享受80%的報銷,這無疑大大減輕了這個困難家庭的經濟負擔。 近年來,玉溪鎮累計資助68名貧困群眾參加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險,扶貧濟困醫療基金救助1000餘人次,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全鎮覆蓋。 日前,記者跟隨家庭醫生王成永,來到了張高友家中。王醫生現場為張高友做了測量血壓等身體檢查,發現指標不是很好,立馬詢問張高友最近是否有按時按量服用降壓藥物,並再三叮囑老張及其家人各種注意事項。 張高友說,如果沒有政府替我兜底報銷這麼多醫療費用,憑我自己的經濟條件,這病就沒法治了。現在看病基本上不花什麼錢,我打心底裏感謝健康脫貧綜合醫保政策。 為紮實推進健康扶貧,玉溪鎮定期組織鎮衛生院醫生,並邀請區裏醫院的專家到玉溪鎮,開展“健康扶貧暨大病專項救治義診”活動。由鎮衛生院內外科醫師、護理及區裏醫院專家等人員組成義診小組,為全鎮困難群眾提供測血壓、心率檢測等免費健康檢查。同時,對村民進行疾病診治,向困難群眾免費發放葉酸、通痹膠囊等常用藥品,並現場解答村民提出的有關醫療保健方麵的問題,保障貧困居民有病能夠得到及時、有效救治,幫助他們擺脫疾病困擾。 玉溪鎮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對醫療衛生服務資源深度整合和基本醫療保障,讓群眾在鄉鎮衛生院看上區級專家,常見病、多發病和小手術能得到解決。 C、安居樂業暖人心 “政府不僅是幫著建了房子,更是暖了我們貧困戶的心,不能辜負政府的幫助,一定要把日子過得紅紅火火。”新田社區73歲老人卿生貴多年前因病致貧。2017年,社區看著老人的房子越來越破舊,就著手做危房鑒定,當年就幫老人定址建了新房。 在卿生貴老人的新院落裏記者看到,整整齊齊的院牆內,幹淨漂亮的房子讓人耳目一新,裝修過的屋內電視、冰箱等家用電器一應俱全。現在,卿生貴非常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新房子,不僅打掃得幹幹淨淨,還在院子裏空出一塊地用來種花,院牆外種上了一些蔬菜。老人現在身子也挺硬朗,不僅照顧自己沒有問題,還能種點地,喂上了幾十隻雞,一個人的日子也是過得有聲有色。 玉溪鎮一直高度重視住房安全,先後2次拉網式鑒定轄區住房安全等級,實施C、D級危房改造282戶;投入20萬元改造敬老院,引導18名特困供養人員入住,做到人不住危房、危房不住人。 玉溪鎮一扶貧幹部說,這幾年看著很多貧困戶從沒房子到有房子,從舊房子到新房子,從“髒亂差”的居住環境到整潔優質的生活環境,靠著各項扶貧政策的支持和鄉親們的共同努力,越來越多的貧困戶過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這也鼓舞了一線幫扶幹部的鬥誌,相信在大家的努力下,老鄉們的生活會越來越好。 近年來,玉溪鎮多方籌措資金,大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投入3224萬餘元,實施扶貧項目43個,其中硬化村級公路42.9公裏、修建泥結碎石路86公裏、整治山坪塘186口、改造C、D級危房240餘處、建成五通村高山生態扶貧安置點、修建汙水處理廠1個。建成場鎮垃圾壓縮站,實施了農村清潔工程,開展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推動網絡聯村、廣電進村,實現移動網絡信號全覆蓋,廣播村村響、電視戶戶通……這些舉措不僅提高了困難群眾的生活質量,也讓貧困村社得到了新的發展。 “長期以來,我們聚焦‘兩不愁三保障’,通過公益性崗位、扶持產業發展等途徑解決困難群眾收入問題。完善政策兜底,用好用活低保、醫療救治等,轄區困難群眾經濟收入全部達標。”玉溪鎮黨委書記彭鵬表示,接下來玉溪鎮將繼續實行“幫扶不漏戶、戶戶有幹部”的責任包幹,切實解決群眾實際問題,落實邊緣戶“一對一”監測機製,加強脫貧攻堅動態監測,細化返貧預警,保障脫貧攻堅成果質量,以更大的決心、更強的力度,確保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全媒體記者關羽) 【責任編輯 鄭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