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龍形鎮檸檬基地。 近年來,龍形鎮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圍繞“兩不愁三保障”目標,堅持問題導向,狠抓薄弱環節,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大力發展扶貧產業,促進群眾增收脫貧,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1 黨建“鑄魂”凝聚攻堅誌 農民要致富,農村要發展,關鍵靠支部。隻有黨建工作紮實了,黨員的思想進步了,脫貧攻堅工作才能有效地開展。近年來,龍形鎮以黨建為抓手,整合組織資源、凝聚組織力量、發揮組織優勢,探索構建“黨建+”扶貧新模式,多措並舉、持續發力,為打贏脫貧攻堅收官戰提供堅強組織保障。 龍形鎮嚴格落實脫貧攻堅工作“雙組長責任製”、分管領導駐村責任製、鎮村兩級書記齊抓共管責任製,以村為單位、以社為基礎,以聯係村領導、駐村工作隊、包幫幹部為網格員,建立“全網覆蓋、責任到人、任務明確、一包到底”的網格化責任體係,實現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精準管理,夯實脫貧攻堅工作基礎。 同時,為確保政策落實到戶,全覆蓋、無死角排查“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分類分項、逐村逐戶建立整改台賬。800戶2977人建卡貧困戶全部參加醫療保險,全鎮義務教育入學率100%,飲水安全保障100%,2019年C、D級危房改造102戶,解決公益性崗位就業53人。 “能否高質量脫貧,關鍵在人。”龍形鎮黨委書記廖海峰介紹,近年來,龍形鎮把加強基層帶頭人隊伍建設、提升村級班子凝聚力、戰鬥力作為黨建促脫貧的重要抓手,下大力氣優化村級帶頭人結構,提高幹部履職水平,凝聚起脫貧工作的強大合力。 通過村級班子研判,配強、配齊各村(社區)支部書記,為各村(社區)選配掛職本土人才14人,實現了每村一名大學生村幹部。多次組織村(社區)幹部參加區、鎮組織的扶貧業務培訓、幹部培訓,提升幹部履職水平。去年,全鎮推薦後備村(社區)幹部38人,在村社區發展黨員3人,其中貧困村1人,重點村1人。 人才隊伍建設起來了,發揮好作用是關鍵。通過開展黨員義務勞動日、黨員承諾踐諾、黨員結對貧困戶等活動,全鎮黨員幹部躬下身子,深入到貧困群眾中去,找準貧困戶致貧的症結所在,對症下藥,精準施策,引導貧困戶完成從“要我脫貧”到“我要脫貧”、從“等靠要”到“內生動力”的轉換。 今年疫情防控工作中,黨員幹部充分發揮先鋒模範作用,通過入戶走訪、宣傳疫情防控知識、給貧困戶送防疫物資,宣傳招聘信息和就業優惠政策、組織技能培訓,進一步提升困難群眾就業能力和脫貧致富的信心。 握指成拳,才能聚力攻堅,瞄準靶心,方能下足實功。隨著脫貧攻堅進入倒計時,龍形鎮將繼續深入推進“黨建+”模式,充分發揮黨組織和黨員的戰鬥堡壘、先鋒模範帶頭作用,把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打贏脫貧攻堅的強大合力。 2 產業“造血”鼓起錢袋子 近日,記者沿著龍形鎮高樓村的千畝花椒基地徒步前行,一排排花椒樹鬱鬱蔥蔥,排列有序,放眼望去,整個花椒基地綿延在山丘、溝壑之間,宛如一幅如詩如畫的山村長卷。 記者駐足而望,花椒地裏,椒農們正在勞作。“每一棵花椒樹要全部剪完,有些老的枝條要除去,來年才長得更好。”花椒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張加力對記者說,由於高樓村土壤特別適合種植花椒,為花椒提供了良好的生長條件,加上用心管理,所以今年的花椒長勢很好,產量頗高。 2016年,張加力、付強等4人第一次接觸九葉青花椒,便被其經濟效益所吸引。於是,他們前往重慶江津考察,帶回來第一批幼苗,由於缺乏種植經驗,第一次嚐試失敗了。後來經過總結分析,查看相關資料,進入花椒種植交流群“學習取經”,重新開始第二次嚐試。經過一年多的實踐,花椒發展之路步入正軌。“我們通過不斷探索,找到了適合當地發展的花椒品種。”付強說。 “九葉青花椒品質高,種植後能存活20年,是一個能長期發展的產業。”在張加力看來,一顆顆小小的花椒不僅帶來了舌尖上的美味,也給當地發展帶來了活力,漸漸形成一個有規模、有品牌的特色產業。此外,在合作社的引領下,當地農戶紛紛以土地流轉和務工的方式加入進來。 花椒基地裏,貧困戶丁常林小心采摘著每一顆花椒,動作十分熟練,“自從村裏有了花椒產業,我們就成了產業工人,施肥、除草、采摘,每天能有120元收入。除了務工,我還流轉了5畝地到合作社裏,後期還要跟著種植。” “隻要老百姓想種,合作社就免費為他們提供幼苗並進行技術指導,讓更多的群眾參與進來。”張加力介紹,合作社按照市場價格收購花椒,形成利益聯結機製,帶動更多貧困戶脫貧致富。 “常年在基地務工的群眾有50來戶100多人,每年我們向村民支付的土地租金是26萬元,勞務工資近40萬元。”張加力說,“隻有讓老百姓看到效益,我們的產業才叫發展得好,才能實現產業扶貧的根本目的。” 產業扶貧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有力舉措。近年來,龍形鎮因地製宜,依托當地區位優勢,狠抓花椒、桃子、柑橘、鄉村旅遊等特色產業發展,盤活了土地資源。當地村民除了流轉土地有流轉費收入之外,還可以進入基地務工,年末還能享受集體經濟分紅,收入由單純的傳統種植、“靠天吃飯”轉變為多種途徑持續增收。 集體經濟是農村產業升級的“助推器”,也是衡量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水平的重要標尺。為此,自脫貧攻堅戰號角吹響以來,龍形鎮就把發展壯大集體經濟作為黨建促脫貧的重要任務,全鎮12個村(社區)共成立經濟聯合社12個,鎮黨委安排分管農業副鎮長、農服中心主任專門就各村集體經濟發展進行“一對一”把脈研究,一村一策,通過股權改革、房屋租賃等方式全麵消除集體經濟空殼村。如今,龍形鎮丁壩、洪興、水口三個村集體經濟收入達2萬元以上,紅岩村2020年預計固定分紅2.7萬元。 3 保障“有力”脫貧更給力 近段時間,龍形中學組織相關老師和當地村支“兩委”一起,深入各建卡貧困戶家中,對教育扶貧相關政策落實情況進行核查,確保惠及的貧困學生信息真實、有效。 “我在學校享受了營養午餐和住校生生活補助,減輕了家庭經濟壓力,我一定要好好學習,將來回報社會。”龍形中學學生陳佳馨說。陳佳馨今年讀初三,由於她家是建卡貧困戶,按照相關政策,小陳在學校享受了愛心資助,平時也吃住在學校,這既減輕了家庭負擔,又能夠讓她在學校安心學習。 同時,小陳的姐姐在上大學期間也享受到了減免學費和相關資助。現在小陳的家在國家的幫助下進行了危房改造,母親也被安排在村裏的公益崗位工作,全家的小日子越過越紅火。 “學校老師經常到我們家了解情況,解決困難,給予幫扶,現在我們家的生活比以前好多嘍!”小陳父親陳章貴高興地說。 據介紹,龍形鎮實行“一戶一策”,因戶開展幫扶工作。落實特殊困難保底兜底,實現醫療保險和人身意外險全覆蓋。 教育有了保障,醫療、住房也要跟上。前不久,龍形鎮中心衛生院還聯合區精神衛生中心組成健康扶貧小組,深入轄區建檔立卡貧困戶、優撫對象以及部分困難群眾家中,開展健康扶貧活動。在龍形鎮衛生院,扶貧小組開展了義診活動,免費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優撫對象以及部分困難群眾測血壓、體檢等,耐心的解答他們提出的各種疾病預防、健康養生等問題,並向他們宣傳健康扶貧惠農政策。當天,扶貧小組還深入因病致貧的4戶貧困對象家中,對貧困病人進行了詳細的詢問和體格檢查,並給予用藥指導。 近日,記者來到水口社區居民劉文彬家采訪時,他正在家裏打掃清潔,看到記者來到家裏,他馬上放下手裏的掃帚笑著歡迎。“多虧了黨委政府,不然的話我這輩子都住不上新房喲!” 原來,由於劉文彬家庭貧困,身患疾病,一直沒有可以遮風擋雨的房子,長期在親戚幫助下生活。 2017年,劉文彬從重慶主城回到了龍形鎮水口社區老家,看著本來就不蔽風雨的老房子,劉文彬坐臥不安。身體不好的他,又沒法去打工賺錢修房子,生活一時難以為繼。區住房城鄉建委駐村工作隊員上門了解情況後,立即向龍形鎮黨委、政府反映情況,按照“兩不愁三保障”要求,落實了農村D級危房改造補助政策,各級財政共補助3.5萬元,讓他終於有了自己的立身之地。 “我住進新房有一年多了,現在吃穿不愁,低保每個月都有四百多元。”劉文彬感激地說,“工作隊的同誌很熱心,經常來看我,簡直就像親人一樣。”如今,劉文彬家中的整體麵貌在不斷發生變化,寬敞明亮的房間,幹淨整潔的廚房、廁所,家裏的家具電器也有了。 劉文彬這樣的困難群體能夠住上安全有保障的房屋,隻是龍形鎮脫貧攻堅的一個縮影。 “危舊房改造,是落實精準脫貧的重要舉措,我們將嚴格按照危舊房改造標準,嚴格核實對象,嚴格落實工作,確保改造一戶、見效一戶,讓困難群眾都能過上好日子。”龍形鎮相關負責人介紹,下一步,還將大力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持續改善農村困難群眾的居住條件。(全媒體記者徐旭) 【責任編輯 鄭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