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扶貧駐村工作隊幫助村民修複集中供水係統。 作為古溪鎮獅橋村脫貧攻堅工作的幫扶單位,區紀委監委高度重視、積極作為,派出三名政治素質好、工作能力強的幹部組成駐村工作隊開展幫扶工作,緊緊抓住“兩不愁三保障”、集體經濟、特色產業、改善基礎設施等關鍵環節精準施策,引導當地村民脫貧致富。 水網改造暖人心 在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上,駐村工作隊按照“缺什麼補什麼”原則,及時落實幫扶措施。在日常走訪當中,了解到村民的吃水難問題後,為保障當地群眾的飲水安全,今年初,駐村工作隊積極整治集中供水點,確保其在專人管理下正常運作。 如今,集中供水點已經能夠為用水困難的1社、8社40多戶群眾提供生活用水。“原來喝水隻有挑,一天要挑三四擔,每桶水都有40多斤重。”古溪鎮獅橋村建卡貧困戶薑開福說,自己80多歲了,挑水著實很費力。 駐村工作隊的付出,村民也看在眼裏,七八月份正是最熱的時候,為了盡量節約成本,駐村工作隊員們還自學了安裝技術,赤膊上陣,用手拋開泥土,將原先埋在地裏的廢舊水管挖出來,更換上新水管和新水閥。 “自從他們扶貧隊來了以後,我們吃水都方便很多了,給我們安裝的自來水,他們頂到熱天,再熱都在弄,自己親自上陣挖溝安管,對我們老百姓是很關心。”薑開福充滿感激的說。 “全麵修複集中供水係統,解決了管道老化、漏水問題,村民們吃上放心水的笑容,就是對我們駐村工作隊最大的肯定。”區紀委常委、獅橋村駐村第一書記黎曉春說,今後駐村工作隊將繼續加強責任意識,為百姓多做實事。 路燈照亮“幸福路” “以前一到天黑,到處都是黑燈瞎火的。現在好了,駐村工作隊安裝了路燈,天一黑燈就亮起來,不僅成為一道美麗的風景,更是方便了我們老百姓的出行。”獅橋村八社村民李章旭看著自家院外的太陽能路燈,感慨地說。 過去村裏沒有路燈,村民夜晚出行極為不便。因此,安裝路燈一直是獅橋村村民多年的期盼。 區紀委監委駐獅橋村扶貧工作隊在入戶走訪中了解到村民們安裝路燈的心願後,積極與村“兩委”研究解決辦法,最終通過溝通協調,向區工投集團爭取到資金購置了這批太陽能路燈。 “整個安裝工程於今年9月份完成,共計278盞路燈。”獅橋村黨支部書記陳紅平介紹說,路燈安裝後,村民的夜間生活一下子豐富了許多。 晚上,燈火通明的便民服務中心院壩上,村民們有的跳廣場舞、健身,有的聊天拉家常,小孩子們則開心地嬉戲著;在主要道路路口和院壩安裝路燈,村裏的老人小孩進出屋子也不怕摔跤了。 一盞盞分布在全村的主要道路路口和院壩的太陽能路燈,不僅點亮了鄉村夜晚,解決村民夜間行路難問題,也照亮了脫貧致富路,提升了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特色產業“鼓錢包” 近年來,獅橋村積極引進多家農業企業,實現企業盈利、村民增收的同時,村集體還與企業建立起利益聯結機製,解決了集體經濟組織發展問題。 “全村的所有的貧困戶,我們都願意優先錄用他們,並且也願意幫助他們脫貧致富,我們每個月的勞動成本都是2萬多元。農忙時候,比如采收花椒的季節,每天都需要七八十個工人,那時候的采收成本就是20多萬。”花滿山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王旭東說,流轉土地給企業的農戶每年還能定期收到土地租金,對老百姓來說也是一筆收入。 “原來我們都是靠著種莊稼,隻能吃得飽,存不下錢,現在在駐村工作隊和村幹部的幫扶下,我們在花椒、苕尖基地可以打工,一年年的日子比原先過的好多了。”古溪鎮獅橋村貧困戶李春華說。 “他們的花椒馬上要產出,準備去哪裏烘幹?”“聽他們老板說,要拉到其他鎮的烘房去!”“這樣成本很高哦!要不,我們村上修個花椒烘房出租給他們!”“這樣好啊!” 2019年初,黎曉春在查看山上花椒的時候,敏銳發現了一條為企業排憂解難和助推集體經濟發展的雙贏路。 目標明確,說幹就幹。駐村工作隊員們到各相關審核部門跑手續,動用村集體複墾資金,僅用1個月時間,趕在花椒采摘前建成了1座花椒烘房,將其出租給本村花椒企業,村集體實現每年5萬元租金收入,不但摘掉了“空殼村”帽子,也為產業在該村穩定發展提供了保障。 站在新起點,更加奮發有為。現如今的獅橋村,在駐村工作隊的帶領下,擁有花椒、苕尖、小龍蝦等9個產業項目,年產值200餘萬元。特色產業不斷發展壯大,基礎設施日趨完善,村民們的生活也是蒸蒸日上。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抓好基礎設施建設,壯大村集體經濟,不斷拓寬產業發展渠道,聚焦群眾關心關注的突出問題,著力鞏固脫貧攻堅成效,實現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黎曉春表示。(全媒體記者 劉錦) 【責任編輯 鄭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