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幫扶幹部指導貧困戶發展產業。 
何中華住上了新房子。 
產業扶貧技術培訓進院壩。 
貧困戶譚秀鬆養殖的鵝和鴨。 “咩咩咩咩……”每天清晨,梓潼街道李台村貧困戶吳興碧都要趕著羊群去後山上吃草。“近年來,在扶貧幹部的幫扶下,我搞起了養殖業,不僅摘掉了‘貧困帽’,還成為了致富帶頭人。”吳興碧高興地說,今年我家養殖的80隻山羊,100餘隻雞鴨,長得不錯,春節前肯定能賣個好價錢。 為確保剩餘貧困人口如期脫貧,防止脫貧監測戶返貧、邊緣戶致貧,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梓潼街道緊扣“兩不愁三保障”目標,以產業、住房、教育、醫療、飲水為抓手,攻堅克難,充分發揮扶貧駐村工作隊“先鋒隊”和“主力軍”作用,用腳步丈量脫貧攻堅政策落地“最後一公裏”,打好“組合拳”,築牢貧困群眾“小康夢”。 A.產業扶貧結出脫貧“增收果” 產業扶貧是穩定脫貧的根本之策,是防止返貧和鞏固脫貧成果,提升脫貧質量的重要保障。 “產業扶貧能否讓貧困戶可持續增收,關鍵在於精準施策上。”梓潼街道相關負責人說,我們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和在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座談會上重要講話精神,以及區委、區政府關於切實做好產業扶貧大文章的要求,立足自身優勢和特長,始終把落實精準方略貫穿於產業扶貧全過程,抓緊抓實抓細,推動產業扶貧走深走實,為高質量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奠定堅實基礎。 記者在梓潼街道五郎村看到,一條條產業便道縱橫交錯,山坡上一排排蒼翠茂盛的檸檬樹、枳殼樹隨風搖曳,村民在枳殼樹下除草、施肥……一派欣欣向榮的繁忙景象。 “我把土地流轉給基地種檸檬,僅土地租金、基地務工費,一年下來在家門口就能掙到一兩萬元,這樣的事以前想都不敢想。”貧困戶唐忠強說,以前村裏沒有產業,自家的土地基本都荒著。現在村裏引進種養殖企業發展產業,大家有了掙錢的門路,相信今後的日子一定會越來越好。 “我們回村發展產業的目的,除了自己要發展壯大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帶動貧困戶增收,讓他們有更多的掙錢渠道。”檸檬基地負責人王蓉說,我們與貧困戶簽訂了土地流轉協議、貧困戶用工協議。產業發展起來後,需要大量勞務人員,我們優先安排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就業,增加務工收入,帶動了當地20多戶貧困戶60餘人脫貧致富。 “我們把培育壯大扶貧產業作為根本性、長遠性大事來抓,通過主導產業的集約發展帶動貧困群眾穩定增收、快速脫貧。”梓潼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財政資金投入300餘萬元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目前已為897戶貧困戶兌現了資產收益分紅,建立起貧困戶利益聯結機製,增強了群眾對集體經濟發展的信心。 近年來,梓潼街道積極發展種養殖等農業產業,堅持以產業發展來覆蓋貧困戶,用產業發展來推動貧困戶順利脫貧。按照“六個精準”,先後投入400餘萬元發展農村產業、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修建入戶道路15公裏,解決了122戶貧困戶出行難問題;助推貧困戶發展林下經濟150畝,種植花椒、檸檬800餘畝。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目前街道有農民專業合作社127家、區級以上龍頭企業14家,建立種養殖業扶貧基地90家,流轉貧困戶土地362戶800餘畝。 B.危房改造圓貧困戶“安居夢” “我能住上這麼好的房子,真像做夢一樣。現在再也不用擔心下雨房屋垮塌,終於可以睡上安穩覺了。”近日,梓潼街道五郎村建卡貧困戶何中華高興地說,脫貧攻堅讓我們住上了好房子,過上了好日子。 今年4月19日,何中華心裏樂開了花,他把桌子搬到院壩,準備一邊吃飯一邊曬太陽。兒媳婦杜世嚴高興的在廚房跳起“鍋邊舞”,在丈夫何孝明的協助下,不一會兒,紅燒魚、回鍋肉、炒雞蛋全部端上桌,一家人邊吃邊聊,享受幸福的生活。 何中華今年67歲,全家一共4口人,10多年前老伴因病去世,自己有高血壓和胃病,常年都要吃藥。當時因為家裏窮,女兒遠嫁湖南,兒子結婚後一直住在雙江,去年才搬回老家與何中華一起生活。何中華年老多病,無勞動力,沒有任何經濟來源,是村裏典型的貧困戶。 自我區實施精準扶貧以來,梓潼街道、五郎村以及駐村扶貧工作隊的幫扶幹部認真走訪排查,調查貧困戶致貧原因,並對每戶貧困戶製定了具體的幫扶政策,何中華一家製定的措施就是D級危房改造。 為了讓何中華一家盡快搬進新房,村支“兩委”和駐村工作隊幹部出主意、想辦法,找施工隊,買河沙、水泥、磚塊、木材等建築材料。不到一個月,一座嶄新的磚瓦房拔地而起。 住進新房的何中華激動地說,感謝黨和國家,感謝所有的幫扶幹部。如果沒有這麼好的扶貧政策,我這輩子恐怕都得住在爛房子裏。現在有了新房子,刮風下雨不慌了,最關鍵的是再也不怕房子垮塌了。” “自精準脫貧工作開展以來,我們把貧困戶危房改造作為改善民生、惠澤百姓、促進發展的一項民心工程來抓。”駐村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周巍說,2015年以來,該村先後進行C級、D級危房改造42戶。 五郎村是梓潼街道的貧困村,幅員麵積5.2平方公裏,轄7個村民小組,共有人口757戶2856人,2014年被確定為市級貧困村,有建卡貧困戶81戶305人,占全村總人口的10.9%。該村基礎設施差,信息閉塞,群眾的自我發展意識不強,“兩不愁三保障”等問題突出。經過幾年的努力,2019年底,五郎村最後8戶貧困戶經過嚴格考核和評議順利脫貧,昔日的貧困戶如今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保障。 “近年來,我們統籌財力物力優先解決貧困群眾住房、教育、醫療、飲水等問題,形成常態化工作機製,確保問題動態清零。”梓潼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2014年以來,共出資900餘萬元對411戶(C級75戶,D級336戶)實施危房改造,徹底解決了貧困群眾住房難問題。 C.消費扶貧讓農產品“不愁銷” “八裏社區鄧清全家殺牛了,有需要購買牛肉的,可與他聯係,燉牛肉42元/斤,炒牛肉50元/斤。”建卡貧困戶鄧清全的幫扶人黃興高把這個消息一發到梓潼街道機關工作群,群裏就沸騰了:“我買3斤、我買5斤、我買10斤……”一會兒工夫,一頭600多斤的肉牛就被搶購一空。“真的太感謝這些幹部了,這頭牛賣了1.5萬元。以後我還養牛,希望大家都來買。”鄧清全高興地說。 “杜書記,看稱喲,嘿嘿。”“好,公雞兩隻,9斤。”今年9月,一群特殊的“客人”來到梓潼街道祁佛社區5社建卡貧困戶譚秀鬆家中,幫助老譚宰殺預定的100多隻雞鴨鵝。一天時間,近1萬元收入囊中,這些土雞、土鴨、土鵝變成了老譚的致富“金鳳凰”。 “他們沒來之前,我和老伴都很著急,今年擴大了養殖規模,但是自己缺乏銷售渠道,雞鴨鵝賣不出去,要不是杜書記他們來幫忙,我都不曉得啷個辦。”譚秀鬆說,他家今年養殖了600隻雞鴨鵝,受疫情影響,原計劃把家禽運到集市售賣的辦法也行不通了,這可讓老譚發了愁。 “我們得知老譚的情況後,馬上向街道彙報,希望能借助更多的力量來幫助老譚。”祁佛社區黨支部書記杜國民說,梓潼街道迅速組織隊伍開展幫扶,通過向機關幹部宣傳售賣信息,集中統計購買數量,當天就為老譚帶來了100多隻雞鴨鵝的訂單。 據了解,今年年初,梓潼街道籌資38萬餘元為在家且有勞動能力有發展種養殖需求的建卡貧困戶及邊緣戶分別贈送了雞、羊、魚等幼苗,鼓勵他們發展種養殖業。同時紮實開展消費扶貧,積極引導單位食堂、幫扶幹部、電商、企業等市場主體采購貧困戶農副產品,並對采購方按交易額的10—20%進行補助,進一步發揮種養殖扶貧、消費扶貧的良好效應。 截至目前,梓潼街道組織社會力量購買的扶貧產品達到了100多萬元,越來越多的貧困戶腰包鼓了起來,腰板直了起來。“貧困戶的精氣神不一樣了!”這是梓潼街道各級扶貧幹部的普遍感受。 “如今,梓潼街道的貧困戶都已‘摘帽’,脫貧路上,一個都不能少!”梓潼街道相關負責人說,為保證貧困戶脫真貧、真脫貧,讓脫貧攻堅經得起曆史和群眾檢驗,我們始終堅持政策宣傳到位、思想鼓勵到位、項目實施到位、協調服務到位,繼續實行脫貧問題大排查、大整改,增強脫貧攻堅的信心、初心、恒心和決心,讓老百姓過上紅紅火火的好日子。(全媒體記者 羅列) 【責任編輯 鄭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