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朝紅展示自己脫貧賬本。 
陳朝紅采摘蘆柑。 初冬的一天,新勝鎮盤山村脫貧戶陳朝紅的家裏傳出陣陣歡快的笑聲。陳朝紅一邊招呼扶貧幹部進屋坐,一邊向他“彙報”今年的收成,臉上樂開了花。“今年比去年還多掙了幾千塊,我媽年紀大了,我準備給她買台全自動洗衣機。” 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陳朝紅沒有“等靠要”,他用勤勞的雙手開荒種樹,大力發展種養殖業,不斷拓展經濟收入渠道,在脫貧的道路上,他始終沒有停下致富的腳步。陳朝紅拿出貧困戶資料袋,一筆一筆地算起了今年的“幸福賬單”,向記者講述賬本背後的脫貧故事。 健康扶貧減負擔 翻開陳朝紅家的脫貧賬單,14390.99的醫療報銷金額尤其顯眼。 陳朝紅一家是典型的因病、因學致貧,一家3口,上有80多歲的老母親,下有正在念中學的女兒,他自己也是個“藥罐子”,常年累月的治病吃藥,幾乎吃掉了每月打工掙來的微薄收入,看病曾是他的“心頭大患”。 “以前根本就不敢生病,小病就扛著,大病就拖著,導致病情越來越嚴重。”陳朝紅說,每個月一兩千的藥費讓本就貧困的家庭雪上加霜。 “自2016年建檔立卡以來,扶貧幹部和家庭醫生和我們‘打交道’越來越頻繁,不僅定期上門做體檢,還向我們宣傳醫療保障的各種幫扶政策,鼓勵我們樹立生活信心,在精神上、醫療上都給了我們很大的鼓舞和幫扶。”陳朝紅發自肺腑的表達著感激之情,“幫扶幹部告訴我說貧困戶有醫療補助,生病住院可以報賬,自己隻需要掏10%,現在國家的政策越來越好了。” 2019年,陳朝紅因血糖過高,在新勝鎮衛生院住院治療了數天,花費了16000多元,住院報銷了90%,補貼了14000多元,自己隻花了一千多塊錢。“婷婷剛升初中,我一直給她存著錢,想她今後讀大學,成為我們家第一個大學生。”回憶起往事,再堅強的漢子也忍不住有些哽咽,“幸好國家政策好,不然我辛苦攢的錢就會因生病花個精光。” 健康扶貧是解決因病致貧的關鍵一招,讓貧困戶也能看起病、吃得起藥,報銷比例提高大大減輕了貧困戶看病的負擔。據了解,我區定點醫療機構“先診療後付費”,“一站式結算”平台運行已實現100%全覆蓋,區內就診率97.22%。所有貧困患者就醫均不繳納住院押金,出院時隻需繳納個人自付費用,實現“一站式”結算,減輕群眾墊資壓力,讓群眾少跑路。 產業扶貧增收入 賬單上,記錄最多的就是陳朝紅自己發展的種養殖業。 “3月20號,賣蔬菜掙了800塊。” “5月,扶貧幹部送來兩頭黑豬,共計5000元左右。” “8月23號,公路上打工工資領了了7000多。” “10月11號,賣橘柑掙了8000多。” …… 一個個亮眼的數字,不僅是陳朝紅脫貧路上耀眼的成績,更是他自力更生、努力奮鬥的見證。 時間回到2017年,陳朝紅回到老家的第二年。“回來一年了,一直在工地上做點零工,收入不夠養活一家老小。”於是陳朝紅主動在與扶貧幹部商量脫貧門路。“你在外打工時學會點田間管理技術,家裏還有幾畝地,何不利用起來發展產業呢。”在扶貧幹部的幫助下,陳朝紅利用5萬元的小額貸款當啟動資金,把家裏的幾畝荒地開墾出來,搞起了蘆柑種植。 量身定製的扶持方案,激發了陳朝紅的幹勁。為了種好蘆柑,陳朝紅付出了超常的努力,開荒、除草、育苗、殺蟲,他一人承擔了所有的農活。天不見亮就上山看果樹長勢,吃完早飯還要去工地務工。村裏舉辦培訓,即使再忙,陳朝紅也一場不落。 憑著種植技術和勤勞努力,一年後陳朝紅的蘆柑從幾畝地慢慢擴大。“我看屋子後麵好大一片撂荒地空著太可惜了,就利用空閑時間把地開墾出來,現在蘆柑規模已經擴大到20多畝了。”陳朝紅開心地說。 “老陳太能吃苦了,什麼都願意去做,脫貧致富是早晚的事。”幫扶幹部陳鵬飛對陳朝紅的精神很是佩服,幾個月前送給陳朝紅兩頭黑豬,鼓勵他搞養殖脫貧致富。“現在黑豬已經長到200多斤了,按市場價40—50元一斤算,年底還能賣上個好價錢。” 算完了陳朝紅家的脫貧賬本,在他的帶領下,記者和扶貧幹部一起參觀了他的產業發展,一畝畝柑橘地掛滿碩果,等待著采摘售賣;池塘裏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麵爭搶食物……“現在有國家精準扶貧好政策,我光脫貧不行,還得致富奔小康。我計劃在養豬、養魚、蘆柑的基礎上,種植一些蔬菜,再買一輛摩托車跑運輸,銷售農產品。”談及未來,陳朝紅信心十足。(全媒體記者 趙晨城 劉莉) 【責任編輯 鄭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