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潘走訪困難群眾。 
老潘了解村裏產業發展情況。 
老潘記錄群眾意見建議。 “對象精準第一關,莫讓百姓生埋怨。”“扶貧扶誌很重要,思想轉變最靠前。”“攻堅已到關鍵點,不獲全勝不回還。”……這是稅務幹部“老潘”創作的以扶貧為主題的“詩歌”。 “老潘”名叫潘延倫。2019年3月,“老潘”被潼南稅務局派駐到柏梓鎮寶蓋村開展扶貧工作。駐村工作期間,56歲的他和其他駐村工作隊隊員一起,為寶蓋村的脫貧日夜忙碌。2019年底,寶蓋村74戶貧困戶全部脫貧增收。 “對象精準第一關,莫讓百姓生埋怨” “扶貧工作任務艱,百折不撓永向前。對象精準第一關,莫讓百姓生埋怨。”2019年3月,初到寶蓋村,在挨家挨戶走訪的日子裏,“老潘”在扶貧工作日誌上寫下了這首打油詩。 扶貧工作要落到實處,對象精準是第一關。 寶蓋村共有954戶村民,其中74戶是貧困戶,扶貧工作任重道遠。“老潘”一到寶蓋村就擼起袖子幹起來。在潼南稅務局駐寶蓋村第一書記陳又麟的帶領下,他挨家挨戶走訪建檔立卡貧困戶、特困戶、低保戶及殘疾人,摸清他們的致貧原因、主要生活來源、子女教育、大病醫療報銷、住房安全、廁所廚房改造、安全用水等情況。 就像詩裏寫的那樣,“老潘”白天走訪,詳細記錄情況,一戶一冊地編造成冊,晚上回到臨時住處,一冊一冊進行梳理,整理出需要解決的問題,再提前了解第二天要走訪的對象,寫完扶貧日誌後才睡覺。 走訪越深入,收集的信息就越全麵。經過一個半月的走訪,“老潘”發現寶蓋村因病致貧、因學致貧的占比最高,占了全村貧困戶的70%;留在村裏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文化水平較低;部分貧困戶房屋有裂縫、漏雨等現象,住房安全存在隱患;村裏產業發展還很薄弱,貧困戶收入大多靠種莊稼,收入不穩定,有返貧的危險;部分貧困戶有懶惰、酗酒等不良習慣…… 夜晚,“老潘”在燈光下靜靜地思考,一點一點地總結,為駐村第一書記陳又麟擬定扶貧工作方案提供依據。 “扶貧扶誌很重要,思想轉變最靠前” “政策要領把握準,宣傳到位列為先。扶貧扶誌很重要,思想轉變最靠前。”在帶領村民到“新農村示範村”塘壩鎮天印村參觀學習時,“老潘”深有感觸,寫下了這首打油詩。 “老潘”發現,寶蓋村位於潼柏路沿線,交通便捷,地勢平坦,發展產業的地理優勢十分顯著。隻要村民們支持,貧困戶認同,發展產業不是難事。 為了號召村民流轉土地加入產業發展,扶貧駐村工作隊召開了一場又一場座談會。座談會上,“老潘”以產業發展取得成效的村子為案例,給村民算增收帳,但是卻沒有實質性進展。 “說得天花亂墜,像故事一樣好就好了。”“哪個曉得產業做不做得成,能做好久?打工更可靠,至少每個月都有收入。”……麵對村民的質疑,“老潘”提議,帶村民們到先進典型村參觀學習。 在“新農村示範村”塘壩鎮天印村,扶貧駐村工作隊帶村民們參觀了整潔的道路、敞亮的新農村房屋,還在產業基地,聽了天印村村民現場分享脫貧經曆。 眼見為實。看到天印村的產業發展得好,天印村的村民日子過得紅火,寶蓋村村民紛紛支持發展本村產業,通過自身努力實現脫貧增收。 有了村民的支持,寶蓋村檸檬、花椒、中藥材種植和生豬養殖等產業相繼發展起來。扶貧工作隊還協調落實4名致富帶頭人,與22戶貧困戶簽訂帶貧協議,帶動村民脫貧增收。 產業發展起來了,怎樣才能進一步增收呢?“老潘”號召村民積極參加鎮上舉辦的扶貧技能培訓,掌握各項科學種養殖技術,不斷提高種養殖水平,發展種養殖業增收致富。 學習了地膜種植,村民陳本書的2畝番茄產量明顯增加,年收入達3萬餘元;村民鄧光榮因腳傷無法務工,在家發展養蛋雞作為副業,一個月光賣蛋就有1200元收入。2019年底,寶蓋村74戶貧困戶實現了脫貧,全村上下呈現出蓬勃的發展勢頭,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攻堅已到關鍵點,不獲全勝不回還” “攻堅已到關鍵點,不獲全勝不回還。眾誌成城啃骨頭,脫貧有望呈眼前。”2020年8月,“老潘”因腳傷住院醫治,遺憾自己在關鍵時刻當了“逃兵”,他寫下這首打油詩,表達想繼續奮戰攻堅的願望。 脫貧攻堅進入收官階段,潼南稅務局駐村工作隊隊員全身心投入脫貧攻堅工作,“老潘”也做好了不獲全勝不回還的準備。可天有不測風雲,他在去低保戶代玉貴家查看危房改造情況時,因雨後道路濕滑,不小心摔倒了。 在區人民醫院拍X光片檢查發現,“老潘”右腳第五趾骨基底部骨折,必須立刻進行手術。他積極配合治療,希望早日回到扶貧工作崗位上。 在家休養的每一天,“老潘”心裏惦記的都是扶貧工作的事:代玉貴家房屋是否已經整改到位?陳祥明享受教育扶貧政策資助中心有明確答複了嗎?……他每天關注著寶蓋村扶貧微信群,看到村民的困難得到解決,他興奮得送上大大的讚;看到需要解決的難題,他及時在群裏回複自己了解到的情況。 在扶貧這條路上,“老潘”一直堅持著。“我要盡自己的力量幫助村民進一步增收,讓未來日子更好。”(全媒體記者 李鬆 通訊員 王曉華) 【責任編輯 鄭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