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公路橫貫整個雙壩社區蔬菜基地。 
林灣村四通八達的農村公路。 
太柏路觀光路段。 
太安韋罐路。 
長嶺村公路修到我家門前。 核心提示: 小康承載初心,小康屬於人民;小康源自奮鬥,小康點亮生活。曾經,我們無數次憧憬小康,如今,全麵小康終於觸手可及。在決戰決勝的時刻,在1583平方公裏潼南大地上,各農村公路、幹線公路建設現場呈現出一派火熱的攻堅場麵,一條條道路相繼完工、一道道關卡先後打通,越來越多的貧困村和群眾打開了致富大門,邁向康莊大道。 “這幾天雨水多,看看我們家門口這條幹淨寬敞的水泥路,一直能從我家門口通到區裏邊,再也不會出現晴天一身土、雨天竟是泥的時候了,感謝共產黨,感謝黨委、政府!”10月20日,臥佛鎮橫房村建檔立卡貧困戶李朝懷,指著門前的筆直水泥路,掩抑不住內心的高興。 如今的潼南,國道、省道縱橫交錯,縣道、鄉道、村道經編緯織,幹支結合、四通八達的公路網絡基本形成,連通了全區22個鎮(街),通達內外,脫貧發展之“路”越來越美。截至目前,全區公路總裏程4433.5公裏,公路密度280.1公裏/百平方公裏;其中境內農村公路總裏程4039.5公裏,村道3379.2公裏,實現了行政村通暢率、撤並村通暢率、行政村通車率“三個100%”目標。 A 、生 活 因 路 而 便 地理位置偏僻、交通閉塞,是很多貧困村的真實寫照。 臥佛鎮橫房村,曾被“困”在山中,出村唯一的道路是一條泥結碎石路。 拄拐杖下山,搭摩托車繞山路到鎮上,患風濕性關節炎的李朝懷,以往出村少不了這樣的折騰。 如今,扶貧駐村工作隊和交通部門籌資立項,修通了10公裏水泥路。李朝懷去複診,告別了“人在囧途”,腿部毛病漸漸好起來。 橫房村是我區交通扶貧的一個縮影。數據顯示,2015年以來,我區充分發揮好交通作為脫貧攻堅先行官作用,重點實施農村公路通暢通達工程,不斷完善農村交通路網,為已達成全區行政村通客車率100%目標提供了有力支撐,大幅度提升群眾出行便捷度。按照“扶貧優先”的原則,率先規劃實施全區50個貧困村和10個新增重點村農村公路634公裏,受益戶15戶以上道路100%硬化;交通建設“三年行動計劃”期間,計劃建設“鄉村振興+四好農村公路”1584公裏,全區受益戶30戶以上道路100%硬化。截至目前,“鄉村振興+扶貧交通”634公裏已全麵完工,實現貧困村467個村(居)民小組100%通暢;“鄉村振興+四好農村公路”1584公裏,目前已完成1546公裏;完成柏梓鎮郭坡村、塘壩鎮天印村等10個鄉村振興示範點道路建設37公裏。 “我們優先將貧困村交通基礎設施項目納入規劃,優先將農村公路建設項目安排至貧困村。”區交通局局長張勇介紹,一張“外通內聯、通村暢鎮、班車到村、安全便捷”的交通運輸網絡,正在深刻改變百姓生活。 B 、民 心 因 路 而 聚 越是貧困村,越是山高坡陡、地勢險要。修路、架橋、打隧道,需要幹群勠力同心,啃下“硬骨頭”。 2015年以來,我區交通部門積極與市、區兩級溝通協調,尋找交通扶貧政策、資金支持,並向全區貧困村下達了農村公路建設資金計劃,打通發展“瓶頸”。 但貧困村百姓對修橋修路的期盼很高,對路網優化的需求很大。把有限的資金發揮最大的效益,需要動員社會方方麵麵力量的參與。 從“無人問津”到共同參與,米心鎮苦竹村一條新修的2公裏多的農村公裏,就是一個凝聚民心的過程。 當扶貧駐村工作隊請來施工隊興土木時,一部分村民站出來反對,提出要補償。正當扶貧駐村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胡江犯難時,一批德高望重的鄉賢主動提出拿土地換,說服了“反對者”。修路過程中,村民主動籌工籌勞,參與路基拓寬,施工隊經過家門時,還主動煮好茶水、稀飯,支持村道硬化。 雙江鎮高石村5社與雙江街村相距10多公裏,僅有一條崎嶇小路與外界相連,製約了當地產業發展。“修一條路”是當地成功人士、瑋益房地產有限公司董事長陳素華多年的心願。陳素華不顧家人極力反對,在當時企業資金周轉困難的情況下,毅然捐贈22萬元,幫鄉親們解了燃眉之急,修通了村級公路。工程竣工後,鄉親們提議在村口立一塊石碑,表彰陳素華“舍小家為大家”,被陳素華婉拒。陳素華說,在外麵幹事創業,不能忘了家鄉父老。 修橋築路,幹部幹勁兒足,群眾心氣兒也高。 C 、產 業 因 路 而 興 修通“便民路”,也給貧困村帶去了發展機遇、致富希望。 有的地方發展起特色農業,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柏梓鎮啞河村,農村公路貫穿全境。隨著交通基礎設施的逐步改善,村裏發展產業有了底氣:檸檬基地、花椒基地、蓮藕種植、集體經濟項目……一批項目接連上馬。 有的地方“築巢引鳳”,自我發展能力明顯增強。 韋罐路是連接韋家村和罐壩村的一條快捷通道,也是罐壩村連接246國道的一條農村公路,當年這條路剛被提上改造提升的日程後,園凡農業董事長袁薛茹嗅到商機:迅速在韋罐路沿線流轉上千畝土地,依托當地特色農業,探索農旅融合發展新模式,建起田園綜合體。說起緣由,一是因為這裏土壤氣候條件適宜,市場前景好,二是因為交通物流網絡發達,運輸成本較低。 有的地方發展特色旅遊,讓“涼”資源變成“熱”產業。 五桂鎮高碑村楠木資源豐富,近幾年交通條件改善後,自駕前來避暑的遊客絡繹不絕,景區內農家樂遊客爆滿。當地群眾通過特色旅遊受益。 張勇介紹,近年來,區交通局按照“產業發展到哪裏,道路就修到哪裏”的理念,依托打造“五縱七橫十五聯線”區內幹線公路724公裏,精心布局產業道路,精準服務全區糧油、檸檬、經果、中藥材等特色農業產業發展,交通“三年行動計劃”期間,計劃升級國省幹線203公裏、縣鄉道418公裏,實現從全區任一村民小組出發,5分鍾內到達四級以上油化道路。目前,幹線公路升級改造已建完346公裏,在建160公裏,剩餘218公裏將在“十四五”期間規劃實施。到2020年,全區國道全部達到二級及以上標準,省道達到三級及以上標準,縣鄉道30%達到三級及以上標準。 脫貧攻堅 交通先行 “要想富,先修路”“道路通,百業興”“脫貧攻堅,交通先行”……這些耳熟能詳的俗語都顯示了交通在脫貧攻堅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道路交通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先行官。俗話說,“要想富先修路”,沒有“路”,就難有“富”。尤其是對於貧困地區來說,印象中曾經有的道路模樣,就是路無三尺平,晴天全是灰,雨天盡是泥。道路的短板,不僅影響了群眾的生產生活,也大大製約了他們的發展和致富。因此,道路暢通是貧困地區脫貧致富需要下好的“先手棋”。 道路是貧困地區老百姓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首先重要的一個,就是方便群眾出行。如果沒有一個暢通的道路,如果道路不夠寬闊,道路標準不一,會影響人們出行。貧困地區群眾的出行、打工、就醫、孩子的學習等等,各個方麵都會受到限製,如果道路修到了老百姓家門口,給大家的出行帶來了便捷,勞動的效率得到提升,時間概念得到加強,生活的方便度、滿意度也會得到提升。 同時,道路的暢通也使貧困地區的資源得到挖掘,能夠盡快轉變為現實的財富,尤其是方便貧困地區的農產品銷售。過去有不少特色農產品,曾經由於交通因素,隻能“長在深山人未識”。或者因為道路不暢影響運輸難以賣出好的價錢。而一旦有了好的交通條件,就可以方便這些特色農產品運輸外銷,可以帶動當地群眾增收致富。如果有一些特色景點,或者民居村落,在道路暢通後,更可以方便遊客進入旅遊,形成一個鄉村旅遊市場,讓投資者進入貧困地區,根據這裏的資源開設一些民宿、農家樂等,從而會大大加快貧困地區群眾的致富速度,更好更快的走上小康之路,這對於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推進也是大有益處的。此外,道路交通設施的完善,更可以使貧困地區更好的引進人才,增加戰勝貧困、共同致富的智力資源,有力的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推動農業結構調整,帶動鄉村旅遊,提升農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 今年是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也是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之年。要讓貧困地區的群眾脫貧致富,奔向美好幸福生活。就需要下好道路暢通先手棋,讓百姓脫貧致富、邁向美好幸福生活有一個覆蓋廣泛、銜接順暢、安全便捷、舒適美麗的道路,讓他們脫貧奔向小康,擁有一個幸福美好的未來。(全媒體記者李鬆) 本版圖片由區交通局提供 【責任編輯 鄭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