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潼南共潤農業有限公司工作人員查看生豬長勢。 
龔幫世在給生豬喂食。 清晨,牆上的時鍾還沒指向7:00,東邊的太陽已探出了頭。在新勝鎮南刊村,一個身影不斷穿梭在養豬棚的食槽,為豬添食的動作十分嫻熟,他是當地脫貧戶龔幫世。“早起喂豬,白天割草、鋤地、粉碎豬飼料,晚上打掃豬圈,這一整天都在和豬‘打交道’,為豬‘服務’。”看著這3頭搖頭擺尾的小豬,龔幫世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如果不是發展生豬代養,恐怕我到現在還是貧困戶。”龔幫世笑嗬嗬地說,有了政府的好政策,再加上自己的努力,想不脫貧都難,我們農民算是趕上好時代了。 時光回轉到2018年前,跟村裏的青壯年一樣,龔幫世也曾輾轉多地,先後在四川、廣東等地務工。可是多年在外拚搏,也無法改變家裏貧困的現狀。上有兩位長期靠藥物維持生命的老人,下有兩名年齡尚幼的孩子,一家六口靠著低保過日子,沉甸甸的重擔壓得龔幫世喘不過氣來。 “家裏老人小孩需要照顧,就老婆一個人操持實在忙不開,我在外打工也掙不了幾個錢,就想著回老家發展看看。”可是如果回到老家,一家人還要吃飯,沒有經濟來源怎麼辦?這讓龔幫世陷入了兩難的境地。 與此同時,近年來的政策扶持和大力宣傳,讓品質優良的羅盤山黑豬成為新勝和潼南的“名片”。為增加貧困戶“造血”功能,拓寬他們的脫貧致富路,在新勝鎮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潼南共潤農業有限公司應運而生。公司流轉了南刊村3組300餘畝土地,主營業務為國家地理標識品牌羅盤山黑豬的繁育和特色生態養殖。 圍繞“貧困戶如何脫貧不返貧”“如何持續穩定增加貧困戶收入”等問題,新勝鎮探索出零風險、高收益、現代化、生態化的“政府+公司+貧困戶”的生豬代養產業扶貧模式。 龔幫世在與村民閑聊中得知,共潤農業公司幫助不少貧困戶搞起了養殖業,一年下來收入可觀。龔幫世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農村人都養過豬,多少懂點養豬知識,自家還有一點土地,別人能幹,自己也可以,為何不嚐試一下呢?於是,他立馬找到公司負責人龔睿要求加入。 “我們采取的是政府+公司+貧困戶的喂養模式,當豬仔長到兩個月大的時候,就免費把豬仔分發給當地的農戶進行代養。為解決貧困戶的後顧之憂,公司定期派技術人員為他們提供技術支持,待代養的豬出欄後,公司統一收回,用出欄時的生豬斤數減去豬仔時的斤數後,按照每斤固定的勞務費支付給貧困戶。”龔睿介紹說。 龔睿的一席話讓龔幫世堅定了想法,他決定搭上脫貧攻堅這趟助力農村發展的快車,爭取過上幸福美好的新生活。養豬前景好,在家就能打理,自己對養豬技術也有些了解,他決定馬上把豬養起來。 與公司合作後,飼料、仔豬、防疫等全部由公司負責,而且企業負責回收,貧困戶隻負責按要求養好豬就行。這樣一來,公司增加了養豬的規模和效益,貧困戶則解決了防疫病能力差、資金短缺等難題。目前,該公司成為了新勝鎮農戶主要的豬仔來源地。 看著豬圈裏一天一天長大的生豬,龔幫世心裏踏實,感覺生活更有奔頭了。“對貧困戶來說,這種模式完全零風險。2018年我第一次代養就養了4頭豬,5個月後出欄,公司按照高於市場價的價格回收,讓我掙了一萬多元,比起以前東奔西走到處打工好多了。”龔幫世喜滋滋地說。 嚐到了甜頭後,龔幫世一鼓作氣,今年繼續代養了3頭生豬,就等著出欄後可以賣個好價錢,如今他已成功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 龔幫世的脫貧之路隻是新勝鎮“政府+公司+貧困戶”產業扶貧模式的一個縮影。兩年多來,共潤農業公司已為20餘家農戶送去了“金豬”,為每家增收一萬餘元。 “產業扶貧,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治本之策,要持續穩定增加貧困戶收入,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就要堅持“輸血”與“造血”相結合。”新勝鎮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發展養殖業,以“代養”的產業扶貧模式,讓有資金和技術困難的貧困戶獲得了收益,堅定了他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全媒體記者 趙晨城) 【責任編輯 鄭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