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柱縣扶貧辦到水口社區考察。 
水口社區扶貧工作隊規劃產業發展。 
對貧困戶開展農技 培訓。 
發展泥鰍養殖。 
經過危舊房改造的新居。 
人大代表調研水口社區產業發展。 
院壩會共商發展大計。 
社區居民在基地務工。 龍形鎮水口社區是全區50個貧困村之一。為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早日摘掉貧困帽子,社區“兩委”和扶貧駐社區工作隊紮實開展思想脫貧、文化引領、技能提升等“智誌雙扶”活動,充分調動了貧困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提升了貧困群眾的精氣神,脫貧攻堅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效。 教育幫扶,激發脫貧誌氣 周春豔是水口社區的一名貧困戶,家裏隻有她和弟弟兩人,她11歲時父親患肝癌去世,母親1年後改嫁。姐弟倆靠三親六戚和社會救濟維持生活,2013年被識別為貧困戶。由於缺少經濟來源,姐弟倆失學在家幹活,駐社區工作隊和村“兩委”了解到這一情況後,立即提出要讓姐弟倆繼續讀書,並為他們量身定製幫扶措施,由姐弟倆的姑媽負責照料他們的生活,社區“兩委”幫助聯係學校、落實兩免一補政策、提供學習、生活用品等。不久,姐弟倆重返學校。2015年,周春燕如願考上了大學,弟弟2016年也考入了中職院校。 在駐社區工作隊、社區“兩委”和幫扶人的幫助下,2018年周春豔大學順利畢業,多家單位向她拋出橄欖枝,但她卻放棄了優越的條件和穩定的工作,毅然決定回到老家水口社區做一名村幹部。從此,水口社區有了第一位大學生村官。有人說她傻,村幹部收入低,前途也談不上遠大,可她卻這樣說:“是黨的政策、社區幹部、駐社區工作隊、幫扶人幫助我成為了一名大學生,我要用所學到的知識建設家鄉,把家鄉早日從貧困社區建成小康社區,隻有這樣才能報答父老鄉親的恩情。”現在,她已經成為了一名入黨積極分子。她的弟弟2019年也順利畢業,找到了滿意的工作。 “扶貧要三看,一看房、二看糧、三看讀書郎。”目前,水口社區像周春豔這樣依靠教育脫貧的貧困戶共有44戶,這裏的適齡兒童已經全部入學,貧困學生均落實了教育扶貧政策,特別困難的學生還享受到2000元的助學金。社區還動員社會有識之士參與幫扶,尊師重教、讓子女多讀書謀出路已成為居民們的廣泛共識。如今,水口社區貧困戶中培育出博士研究生1名、碩士研究生5名,40餘名大中專畢業生找到了好工作,有效阻斷了貧困代際傳遞。 技術培訓,增強脫貧底氣 常言道,一技在手,吃穿不愁。貧困群眾有了一技之長,脫貧才會有底氣。駐社區工作隊、社區“兩委”經過了解群眾所思所盼、所需所求,量體裁衣,按照“需要什麼培訓什麼,缺什麼補什麼”的原則,開展農業生產技術培訓。通過開放農家書屋、開辦脫貧攻堅講習所,聘請市、區農業技術專家傳授種養殖經驗等方式,讓貧困群眾掌握1—2門技術。同時還組織群眾參加生態魚養殖、檸檬、花椒種植、電商物流、建築工匠、月嫂、家政、家畜養殖、大棚種植等20多場次農業產業、勞動技能培訓,受訓貧困群眾達到200餘名。 貧困戶付先偉一家有四口人,他和妻子缺乏技術,加上身材矮小,勞動力也不強,兩個孩子一個讀初中、一個讀高中,靠種地養家,日子過得很是艱難。付先偉情緒一度消極低沉,幾次要求吃低保。在走訪調查後,社區迅速為付先偉家落實了教育扶貧等相關政策,同時鼓勵他利用承包地靠近河邊的優勢,發展水產養殖。在經過對市場、餐館、群眾消費等因素考察調研分析後,付先偉決定搞規模養殖,甩開膀子大幹一場。但沒有啟動資金,不懂養殖技術,擔心虧本等一連串的現實問題,將付先偉原本火熱的激情澆了個冰涼。 得知這一情況後,駐社區工作隊、社區幹部和結對幫扶幹部再次出手,幫他分析生態養魚的市場前景,為他申請了5萬元小額扶貧貸款,幫他挖了一口魚塘,聯係了魚苗,還請來技術專家上門指導。付先偉當年便養殖了10畝草魚,成了全鎮聞名的養魚專業戶。隨著生態魚市場銷量、價格利好,付先偉不斷擴大品種和養殖規模,流轉群眾水田20畝孵化魚苗,同時帶動當地群眾搞養殖。2019年,付先偉的年收入達到10多萬元,過去的貧困戶率先走上了小康之路。 貧困群眾有了一技之長,務工路子寬了,工資也高了,發展產業收益也多了。目前,水口社區117戶建卡貧困戶中務工人員就達到150餘人,創收400餘萬元;發展養魚大戶10多戶,養牛、養羊大戶3戶,年生豬出欄50多頭,日出售禽蛋500多枚,年出售肉禽2000多隻,果蔬發展勢頭也很強勁,2019年全社區建卡貧困戶人均收入達到10828元。 鄉風引領,鼓足脫貧幹勁 過去,水口社區不少貧困戶家裏柴垛亂堆亂放、畜禽糞便遍地、生活垃圾隨處扔,年輕人不孝敬老人、大錢掙不到小錢不想掙、喜歡打麻將。一些貧困戶得過且過,存在大小事情找政府、找幹部、等政策、靠人幫扶的依賴心理。針對這些問題,駐村工作隊、社區“兩委”創新宣傳工作方式,改變群眾的落後觀念,努力營造主動脫貧的良好輿論氛圍。一是為群眾上法治教育課,增強遵紀守法意識,弘揚尊老愛幼、睦鄰友好的傳統美德。二是利用黨員會、群眾代表會、院壩會向貧困群眾宣傳黨和政府的好政策、本社區熟知的致富帶頭人等先進典型事跡,鼓勵貧困群眾對照標杆,學習榜樣,主動作為。三是結合“三清一改”,運用宣傳欄、戶外宣傳畫、入戶等形式,宣傳改善人居環境、舊房整治提升、鄉村振興戰略,增強群眾環境意識,改變不良生活習慣。四是采取典型示範、榜樣激勵的辦法,通過“文明衛生示範戶”“最美庭院”評比,開展創“精神文明社區”活動,引導群眾積極參與,激發群眾動力。五是大力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增強群眾獲得感,爭取社會扶貧資金30萬元、舊房整治提升資金100萬元改善人居環境,開展宜機化土地整治,新修人行便道、硬化公路、修漫水橋等。六是全麵動員,號召有識之士、成功人士參與脫貧攻堅。“致水口社區流動黨員”“致您是家鄉的驕傲”兩封信的寄出,得到了很好的回應。 現在,原來晚上喜歡打麻將的村民改為跳壩壩舞了;院子裏柴草堆放整齊了,畜禽圈養了,汙水亂排、垃圾亂扔現象不見了;到附近產業基地打工的多了,鋪張浪費、攀比風氣消失了;遵紀守法,尊老愛幼,友好互助的風氣也逐漸形成了。現如今,水口社區文明新風蔚然成風,居民們精氣神好了,臉上的笑容多了,脫貧致富的心勁兒也更足了。 記者手記脫貧攻堅要“智誌雙扶” 黨的十八大以來,為了在全麵小康的路上不讓一個貧困戶掉隊,黨和政府以及社會各界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年均超千萬人脫貧。但是越往後,越是難啃的“硬骨頭”,攻克貧中之貧、堅中之堅,“智誌雙扶”更顯重要。麵對深度貧困人口,如果隻靠外界的幫和扶,而不激發貧困戶的內在動力,精準扶貧和精準脫貧就會事倍功半。如果貧困人口失去了擺脫貧困的精神和誌氣,那麼無論外界如何努力,也會像得了“軟骨病”的病人一樣,無論如何也難扶得起來。 人無誌不立,貧無誌難脫。精準扶貧要點到思想和精神的“穴位”上,培育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的內生動力,激發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內在活力,提高貧困人口的自我發展能力,這就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扶貧同扶智扶誌相結合”的深意。 所謂扶誌,就是要淡化貧困意識,樹立脫貧致富的誌氣,增強擺脫貧困的信心,就是要有強烈的去貧困的想法和願望。所謂扶智,就是要加強思想教育和文化教育,提高貧困人口的素質,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就是要找到從根本上拔窮根的辦法和途徑。扶智扶誌緊密結合,既是實現脫貧攻堅目標需要,更是解決貧困地區、貧困人口持續發展的治本之策。(全媒體記者 郭偉毅 通訊員 李代良) 【責任編輯 鄭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