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扶貧駐村工作隊入戶了解情況。 
牆體繪畫扮靚農家院落。 
村民在采摘桃子。
藍天白雲間,山水相盈處。古溪鎮龍灘村,一個地處我區北部的貧困鄉村,經過持續的脫貧攻堅和不懈奮鬥,現已形成檸檬、水晶蜜桃、紅薯尖、油牡丹四個主導產業,黃柏、水稻、高粱、蔬菜四個輔助產業,土地流轉率達80%以上,產業搞得紅紅火火,群眾持續增收,生活就像芝麻開花節節高。 走進龍灘村,柏油路麵鋪築的產業大道蜿蜒綿延,鷺鷥溪畔桃樹林與檸檬樹林蔥蔥鬱鬱。從貧困村變身美麗鄉村,鄉親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產業讓村民變富了
實現穩定脫貧、逐步致富,發展產業是關鍵。扶貧駐村工作隊與村“兩委”針對龍灘村實際情況,大力發展農業特色產業,先後引進雙億農業等8家龍頭企業,成立了南恒生態農業等4家專業合作社,迅速發展起了水晶蜜桃、苕尖等產業。 延伸的產業鏈條,豐富的務工崗位,保障的務工收入,吸引了外出返鄉務工人員和貧困勞動力100餘戶,形成了土地流轉收租金和基地務工掙工資的致富局麵,為貧困群眾打開了增收之門。
“村裏的產業給我們帶來了很多福利,也給村裏帶來了很大變化,以前是泥巴路,現在水泥路通到家家戶戶大門口。”龍灘村村民肖明才之前在外地打工,由於沒有技術,收入低還辛苦。聽說村裏發展起了苕尖產業,他回到村裏,認真學起了苕尖種植,如今他已經成了村裏苕尖基地的管理人。 “我每個月底薪1500元,加上妻子在公益性崗位的收入,我倆一個月差不多能有5000元左右的收入。”肖明才靠著自己的雙手,脫了貧。他說,先苦後甜,日子越過越紅火。
產業有了,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成員又開始琢磨起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問題。用駐村第一書記江濤的話說,就是要為龍灘村留下一筆帶不走的“財富”。 說幹就幹,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成員積極探索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路徑,通過土地流轉、轉變土地經營模式、入股龍頭企業等方式,發展起了200畝桃樹的村集體產業,與貧困戶建立了緊密的利益聯結機製,更大地鼓舞了群眾脫貧致富的信心。
“這200畝桃樹是我們的集體經濟,集體經濟給我們帶來了不僅是現在看到的水果,更是我們村能夠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一個重要砝碼。比如目前就有相當一部分貧困戶在我們集體經濟務工,他們每天人均收入都可以達到120元,這一筆筆收入就是他們脫貧致富的希望。”
環境讓龍灘變美了 “村裏現在環境搞得好,還請來畫家在農房牆上作畫,吸引了好多遊客前來拍照。”村民周汝成談起村裏環境的變化,打心底裏開心。 周汝成口中的“畫”源於龍灘村“百村引領”建設成果。2019年11月,在江濤的帶領下,龍灘村成功申請到了重慶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百村引領”建設項目,積極對接重慶廣播電視大學、西南大學等高校,將文明鄉風建設巧妙地融入到牆體宣傳美化、庭院農味提升等方麵,堅定不移地打造農旅融合之路。
圍繞“百村引領”建設和“三清一改”環境整治工作,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成員將全村分為19個衛生網格管理區域,創建三級管理員製度,搭建“光榮榜”宣傳陣地,建立生活環境評比獎勵機製。著力在農村垃圾分類處理、廁所改造、入戶道路建設等方麵下功夫。 “家家戶戶柴草物整齊堆放,建好了畜禽圈,增添了垃圾桶,閑置的農院也種上花花草草,既美觀又生態。”周汝成說,“真沒想到原來鄉村也可以這麼美!”
截至目前,龍灘村修建衛生廁所356戶、旅遊公廁2座,安裝路燈160餘盞,改造C、D級危房16戶,建成產業便道18公裏、人行便道10.1公裏、社道公路22公裏、硬化碎石路麵1.6公裏…… 如今,一片片綠油油的桃樹、一排排錯落有致的農房、一個個種滿花草的小庭院、一條條潔淨的鄉村道路……山清水秀的田園風光令人心曠神怡,更是讓當地老百姓的幸福感、獲得感不斷提升。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做好一根扁擔兩肩挑工作,以市級人居環境整治工程‘百村引領’項目為‘扁擔’,一頭挑起我們的旅遊文化產業,講好龍灘故事,用好生態資源,一頭發展好我們的智慧農業項目,帶領群眾積極發展反季節水果,壯大集體經濟,著力打造現代化的農業產業。”江濤對龍灘村未來的發展充滿了信心。(全媒體記者 劉錦) 【責任編輯 鄭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