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人員正在喂肉牛。 核心提示 別口鎮花坡村是全區50個貧困村之一。近年來,該村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聚焦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從住房、就業、產業、招商等方麵精準施策,脫貧攻堅取得明顯成效。目前,全村建卡貧困戶94戶257人已全部脫貧。 蜿蜒的鄉村道路,綠色的田野,天空中飄著淡淡的白雲。起伏的丘陵上,花草樹木和池塘禽舍錯落分布,曲徑通幽;鳥兒在樹上歌唱,農民在田間勞作,空氣中彌漫著負離子和田野特殊的芳香……這是昨日記者在別口鎮花坡村看到的景象。 周轉房裏過上了幸福晚年 “開飯了,開飯了!”記者來到花坡村的養老周轉房時,已近正午時分,五號房的貧困老人遊文林剛好把飯菜做好,一葷一素一湯。 遊文林分到的這個房間格局簡單大方,電視、冰箱、衣櫃等家電家具一樣都不缺。已過花甲之年的遊文林是花坡村的“五保戶”。2018年該村的養老周轉房建成後,遊文林和另外5戶符合條件的困難群眾搬進了新房。 遊文林原來的老房子每到下大雨的時候,屋裏也要“下小雨”,時間久了又爛又潮,最後成了危房。村上蓋了養老房,他們就成了第一批搬進來的住戶。“現在年紀大了,腿腳也不方便,和大家生活在一起,平時互相扶持,還能一起聊天解悶,生活很開心。”遊文林說。 花坡村利用農村原有空閑宅基地、學校、村辦公室等建設用地,整合危房改造補助資金、公益捐贈資金和鎮級財政資金,很快建好了養老周轉房,解決該村貧困老人住房問題。房子標準為一室一廳一衛,廚房集中使用,離村便民服務中心不遠,公路直達門口,交通便利。符合條件的低保戶、五保老人和建卡貧困戶三類人群都能申請。 公益性崗位讓生活有了保障 解決貧困群眾的生產生活問題,找準致貧的原因是關鍵。近年來,花坡村扶貧駐村工作隊根據貧困戶實際情況,堅持扶“智”與扶“誌”相結合,有針對性製定了94戶已脫貧戶的鞏固措施,確保脫貧不返貧。 家住花坡村4社的王興春早年在外務工,老婆10多年前去世,兩個女兒也成家立業,回到村後,因為沒有一技之長,生活十分困難。扶貧駐村工作隊走訪了解後,不僅幫他申請了危房改造,還幫助他申請了公益崗位,現在生活有了保障。 “村裏把我安排到村內保潔崗位上班,讓我在家門口公路清掃衛生,既美化了自己的家園,還定期發給我工資,一個人的生活保障是沒得問題了。”王興春高興地說。 為有效促進貧困人口實現就業,該鎮結合護林防火、生態保護、人居環境整治等工作,以增加貧困戶收入為重點,安排了保潔員、防火員等公益性崗位,增加貧困戶家庭收入。 產業發展鋪就了小康之路 “哞……哞……哞……”盛夏7月,來到花坡村盛欣林生態養殖場,此起彼伏的牛叫聲,似乎是為歡迎大家的到來。“你看,我這裏有150多頭牛,全部都是優良品種,出欄就能賣個好價錢。”養殖場的主人歐建軍知道我們要來,早早的在門口等著。 歐建軍早些年在外務工長了見識,前些年回到村裏,他發現村裏有豐富的生態林業資源,非常適合搞養殖業,就和村上商量養牛。正好村裏鼓勵並引導村民發展養殖產業,歐建軍說幹就幹,馬上行動起來,籌集了300多萬元資金,購回了種牛,在村裏靠公路的一塊空地上搭起牛場,發展肉牛養殖。 “我養牛不喂飼料,配合草料飼養,成本低不說,牛肉天然健康。”歐建軍介紹,由於牛肉口感好,銷路很好,每公斤能賣到40元以上,一頭牛就能賣20000多元。 養牛讓歐建軍有了較好的收益:“自己富不算富,能把鄉親們一起帶上致富路,那才是真本事。”養殖場有了盈利後,歐建軍把村裏的貧困戶陳大華、朱玉榮請來幫忙打理牛場衛生,負責牛的喂養,每人每月工資就有2000多元。 此外,花坡村還因地製宜發展起了花椒產業,並針對全村部分組社道路不完善,積極向上爭取項目與資金。據統計,自2015年以來,該村共硬化道路12公裏,新建泥結碎石路5公裏,新建生產便道6公裏,人行便道10公裏,實現了村級道路社社通。同時還整治山坪塘17口,實施了國土整治300畝,完成了村級農網改造。(全媒體記者 王鵬) 【責任編輯 鄭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