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雙耳失聰,除了助聽器什麼都聽不見的三等殘疾人建卡貧困戶,憑著他那勤勞的雙手和“不甘貧困”的信念,不僅揭掉了貧困帽,還帶動30多位鄉親發家致富,成了當地小有名氣的“致富帶頭人”,他就是薛吉友。 外出務工掙錢 薛吉友今年48歲,家住潼南區臥佛鎮天台村二社,母親生病在家,妻子在家務農,大兒子大學畢業已經參加工作,小兒子正在讀小學。《潼南區脫貧攻堅台賬》顯示,薛吉友是一個殘疾人建卡貧困戶。致貧原因一是“因殘”,二是“因學”。 7月26日,記者來到薛吉友家中,對他進行了采訪。“其實,我的耳朵過去是沒問題的,17歲之前地上掉顆針我都聽得到,可是17歲那年,我高中畢業就患了一次腸胃炎,上吐下瀉,輸了35天液才勉強治愈。可能是卡拉黴素注射太多的原因,我的聽力下降了許多。”薛吉友幽默地說,要不是這個助聽器幫忙,恐怕別人罵我我都曉不得。 憑著這個助聽器,薛吉友知道外邊的世界很精彩。2007年,他懷著致富夢想,去到廣東東莞一家廣告公司當了一名打工仔。雖然每月能掙到1000多元,有時甚至是2000多元,但除去吃住花銷、往返的車費,還有孩子讀書的開支,餘下的錢隻夠家裏零用開支。“ 有一年回家過年,我甚至窮得想給73歲的老母親買部老年手機的錢都拿不出,更別說送兒子上大學了……”談起這段難忘的往事,薛吉友腦袋直搖,辛酸的淚花在眼眶裏麵打轉轉。 “三招”拔掉窮根 在外打工,整天奔波勞累不說,還照顧不了老人、妻子和孩子,也荒蕪了自己的承包地,這是老薛一直耿耿於懷的心事。於是,2015年,薛吉友決定回到家鄉,開始了創業。 “開始我很迷茫,不知道做點什麼才好。看到種植黃精有搞頭,我就向別人學習,投資800元去試種,哪曉得由於管理不到位,種植的黃精沒過多久枯死了,這讓我感到非常的絕望。”老薛說。 “幸運的是,我遇上了好時機和好政策。2015年,脫貧攻堅拉開了序幕,村裏把我評為了貧困戶,不僅解決了我兩個孩子讀書的大問題,還派出幹部對口幫扶我,這讓我從中看到了從未有過的希望。” “窮固然可怕,但吃窮靠窮更可怕。我不是那種好吃懶做的人。何況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嘛。我要想法摘掉我的貧困帽!經過一段時間的冷靜思考,我申請了5萬元小額扶貧貸款,來搞種植和養殖。” 黃精是一種中藥,它產量高,價格穩,種桌子這麼大一坨就要買二、三百塊錢。因此,2015年他就流轉土地,種了50畝黃精,同時又在黃精地裏間種了核桃、果桑。現在,這些經濟林都已成了薛吉友的“搖錢樹”。 薛吉友住在一個山坡下,地勢開闊,遍地是草,是個不可多得的天然養雞場。他利用這個條件在那裏養了1000隻“跑山雞”。由於雞長得快,肉質好,是吃蟲子、草籽養大的,既天然,也環保,客戶沒有一個不說好。 薛吉友還養了44桶蜜蜂。“我這蜜蜂平均每桶每年要采10斤蜂蜜,而每斤蜜糖要賣100元。你說44桶蜜蜂要采多少蜂蜜、要賣多少錢呢?”薛吉友說及發展產業十分自信。 談起每年的收入,薛吉友想了片刻,然後伸出三個指頭神秘地說:“不多。加上我公益性崗位的工資,每年應該有30萬元吧!” 帶領鄉親增收 “一個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薛吉友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看到建卡貧困戶何輝、何征富和王永安、陳朝良等一大批鄉親增收致富缺少門路,薛吉友主動上門做工作,勸說他們都來養蜂、養雞和種黃精。何輝等人半信半疑地說,“你不怕我們搶了你的生意嗎?” 為了打消鄉親們的顧慮,薛吉友注冊成立了一個“吉友養蜂家庭農場”,並把天台村的鄉親們請到農場來務工,任務是給黃精和果樹施肥、除草、修枝、采摘,或搬運蜂蜜、收割蜜糖。每天每人發給60元工錢,管一頓午飯。用工最多的時候,每天30多人。“僅2019年,我發給他們的工錢就有12萬多元。”薛吉友說。 同時,薛吉友還免費為他們提供黃精種苗,把養蜂技術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他們。在薛吉友的支持帶動下,天台山的30多位鄉親們發展特色產業。 何輝飼養了100隻“跑山雞”、10桶蜜蜂,不僅揭掉了貧困帽,還買了一輛小汽車。何征富種了10畝黃精,當起了黃精經紀人。王永安常年都在給薛吉友打工,今年在潼南城裏買了一套商品房。陳朝良也改造了舊房子,買了一輛小汽車…… 談起今後的打算,薛吉友說,我準備動員大家都來養蜂。因為天台山植被繁多,蜜蜂四季都有花粉可采,是個養蜂的好地方;加之養蜂投入小,利潤大,好管理,除了采蜜需要勞力之外,不會更多耽誤大家發展其他產業的時間。蜂種我免費提供給大家,讓鄉親們都早日過上蜂蜜一樣的甜日子!(全媒體記者 徐旭) 【責任編輯 鄭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