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龍蝦喜獲豐收。 本報訊(重慶日報記者王翔)從試水稻田養蝦,到規模化發展,再到農旅融合發展,短短三年多時間,“潼南紅”小龍蝦養殖規模擴大到了5萬畝,年產量8000餘噸,年產值達5億元,為廣大農戶脫貧致富開辟了新路徑。 4月26日,2020重慶·潼南首屆生態小龍蝦節在潼南區塘壩鎮天印村開幕,潼南區組織了50個貧困村的包括小龍蝦在內的特色農副產品線上線下同步營銷,開啟了潼南小龍蝦農旅融合發展助力消費扶貧的序幕。 稻蝦共生 一塊水田賺兩份錢 2006年,潼南區壽橋鎮一戶戴姓人家,承包了上百畝水田發展小龍蝦產業,成為全鎮有名的養殖大戶,人稱“戴蝦子”。然而,由於養殖技術不到位、經營管理不善,連續幾年產量低、效益低,“戴蝦子”不得不另尋他路。之後幾年,雖然陸續有農戶養殖小龍蝦,但規模小、分布散,難以形成產業規模體係。 稻蝦養殖技術的引進破解了這個困局。2016年,3名大學生回鄉創業,成立了重慶稻夢空間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帶來了小龍蝦養殖的新思路、新方法——稻蝦共生,實現了一田兩用、一田雙收,更因其低成本、高收入,很快被農戶接納推廣。 “稻蝦共生”主要是利用水稻和小龍蝦生長的時空差異,在同一水田中進行綠色循環作業。小龍蝦先放養至稻田的邊溝裏生長,隨著禾苗生長,陸續加高水位,蓄水漫過整個田塊,小龍蝦便可“進軍”稻田,蝦食微生物,蝦糞育禾苗,全程不施化肥,不打農藥。 滕文強算了一筆賬:實施“稻蝦共生”,畝均可產水稻400公斤、小龍蝦150公斤以上,畝均產值達1萬元,最高可突破兩萬元。其中,生態小龍蝦最高可賣到五六十元一斤,遠高於其他地方的售價,全程不施肥、不噴農藥的蝦稻米,每斤售價也高達12.8元。 錯季上市 小龍蝦讓農戶錢袋子鼓起來 品質好,還要賣得出去。“因為潼南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我們的小龍蝦最早可以提前一個月上市,競爭對手少,加上品質高,這幾年,基本上一上市就被搶購一空。”潼南區一負責人說,2019年,潼南區從事小龍蝦養殖經營規模主體就達到了200餘家。看到小龍蝦養殖帶來的廣闊“錢景”,不少業主、農戶和貧困戶都爭相加入到養蝦行列中來。塘壩鎮覺山村四組的陳家秀曾因病因學致貧,在養豬脫貧後,2018年,她試養了3畝小龍蝦,大獲豐收,每畝純收入達到了8000多元,初嚐甜頭後陳家秀又和朋友一起在村裏流轉了130畝水田,擴大養蝦規模。 為帶動更多農戶特別是貧困戶持續穩定增收,潼南區還鼓勵以集體經濟發展小龍蝦產業。在壽橋鎮碉樓社區,集體經濟聯合社成立後,55歲的貧困戶譚方靜就在聯合社基地務工,主要負責小龍蝦的喂養,每月有1500元收入。“到了豐收季比較忙,聯合社還為我算了加班工資,每月能有2000多元收入。”譚方靜高興地說。 潼南區一負責人表示,下一步,潼南將探索推行“返租倒包”“股權化改革”等模式,讓農戶不但可以打工掙錢,還能通過入股享受保底分紅,真正走上致富路鼓起“錢袋子”。 農旅融合 打造繼檸檬後又一個百億級產業 雖然潼南小龍蝦年年供不應求,但銷售範圍還不廣,品牌影響力不大,離享譽全國還有很大差距。 “但我們有信心,像推動潼南檸檬走向世界一樣,將‘潼南紅’小龍蝦也打造成為一個百億級的產業。”潼南區一負責人介紹,近年來,為推動小龍蝦產業的發展,潼南投入2000多萬元完善鄉村公路、水渠、攔蝦網等基礎設施,並將小龍蝦納入漁業保險,組建專家技術團隊,對22個鎮街小龍蝦養殖進行技術包幹指導。 今年,潼南又出台了獎補政策,對新建的稻蝦綜合種養基地實行每畝100元的補助。並以蝦為媒、以節會友,通過舉辦一年一度的小龍蝦節會,提升知名度、擴大影響力,通過農旅融合發展,推動小龍蝦產業鏈做大做強,力爭小龍蝦養殖麵積達到10萬畝,2025年小龍蝦養殖麵積達15萬畝以上,年產值20億元以上。 首屆小龍蝦節的成功舉辦,就讓塘壩鎮養殖戶們十分興奮,不少遊客到小龍蝦基地體驗釣蝦、撈蝦、吃蝦樂趣,到周邊的桑葚基地參加采摘活動,帶動了當地民宿和餐飲經濟發展。 “相信通過我們的努力,‘塘裏養滿小龍蝦,壩上開遍檸檬花’的鄉村振興願景很快就能實現,讓小龍蝦成為繼檸檬後,潼南的又一個百億級產業。”潼南區一負責人說道。 【采編 鄭強】原標題:年產量8千餘噸 年產值5億元 “潼南紅”小龍蝦為脫貧致富開新路 |